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代和親政策對唐朝產生了哪些影響?爲周邊民族帶來了什麼?

唐代和親政策對唐朝產生了哪些影響?爲周邊民族帶來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和親作爲歷朝民族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係的表現形態,貫穿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對歷史發展有着或隱或顯的影響。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和親增進民族交往與融合和親政策的實施使唐王朝確立了“天下共主”的統治地位,促成了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統一,維繫着各民族友好團結,加強了各民族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推進了民族通婚與同化進程,爲實現民族融合創設了有利條件。

一、加強唐與少數民族間經濟往來

在和親關係推動下,唐王朝與少數民族間的經濟往來逐步開拓擴大,以貢賜、互市等形式滿足雙方物資需求,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商業發展和民族共同繁榮。貢賜即“朝貢”和“回賜”。作爲一種官方貿易,它實質上是君主國與臣屬民族間的政治地位在經濟上的反映。少數民族在與唐和親後,“朝貢歲至,蕃禮必備”。

和親民族通常以本地域稀罕之物作爲貢品,派朝貢使來唐進獻。貢使由唐中央主管民族事務的機關鴻臚寺接待。唐王朝作爲賜方,則對和親民族厚往薄來,以絲織品、茶葉、器物等予以回賞。太宗年間,吐谷渾諾曷鉢尚唐公主後“獻牛羊萬三千頭”唐中宗時,吐蕃赤德祖贊尚金城公主,自此頻歲貢獻;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契丹“使朝獻者無慮二十”;肅宗即位後,回紇屢屢獻貂裘百氎來謝。

和親民族通過朝貢,獲取了更豐厚的回賜和巨大經濟效益,帶動了其以與唐聯姻來謀求政治依託和經濟扶持的積極性。於唐而言,貢賜貿易更是一種政治手段,是增強周邊依附性、推進民族融合、加強中央集權的聯繫方式。互市貿易是中原同周邊少數民族在靠邊境線一定範圍內進行的商品貿易活動。“漢魏已降,緣邊郡國,皆有互市”。至唐代,中原與突厥、吐谷渾、吐蕃、回紇、兩蕃等和親民族均建立了互市關係。

官方互市以絹馬貿易和茶馬貿易爲主,唐王朝以絲織品或茶葉等換取少數民族優良的馬匹、駝、驢、牛等戰略性物資以充盈國防;諸和親民族則從內地獲取生活必需品,並獲取可觀經濟利益。諸如開元年間,唐與突厥和親後,“國家買突厥馬、羊,突厥將國家彩帛,彼此豐足”;東北兩蕃附唐,營州出現“安農互商,金帛山積”之盛貌;“安史之亂”後,回紇依託和親與唐交好,驅馬市茶。

爲方便管制,唐朝設置了互市監規範諸蕃交易之事,對互市場所、日期、商品種類等進行限制,保證互市活動秩序和雙方貿易的連續性,提高和親民族對唐經濟依賴和服從。可以說,和親爲唐與少數民族間的貢賜、互市貿易提供了政治前提。通過經濟交往活動,地方物資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民族間經濟差異進一步縮小,依附性進一步提高。

二、增進唐與和親民族間文化交流

和親在推動唐與少數民族經濟往來的同時,也促進了雙方宗教、文學藝術、禮俗等方面的融合與交流。在禮俗上,出現了唐與和親民族相互吸收、日趨同化的現象。

一方面,少數民族主動接受並效仿漢民族禮俗。吐谷渾諾曷鉢尚弘化公主後,使其子“童年入侍”,接受華風薰陶;寧遠尚和義公主後,遣子弟入唐以習華禮;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後,松贊干布一改遊牧裝束,“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普通少數民族羣衆也習漢俗,學農耕,以至出現“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的景象。另一方面,唐王朝對和親民族禮俗也秉持包容、欣賞的態度。

統治者重待蕃將,吸納異族,中原胡風盛行。上層漢女着胡服,學胡妝,打馬球,行爲思想愈加奔放;中原男子漸染少數民族俠風義氣,形成了文人崇武、儒生慕俠的新追求。漢蕃在禮俗上的交流,極大推動了民族融合進程。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原佛教文化隨和親傳入了少數民族,和親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獨特宗教禮儀也在中原廣泛傳播開來。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佛塔、經書和釋迦牟尼佛像,松贊干布專爲其修建佛教聖地布達拉宮。其後文成公主又親自主教修建漢式廟宇小昭寺,打通唐佛教僧侶來吐蕃傳教的通道,推動佛文化與藏民族信仰相溝通、融合,促進了藏傳佛教體系的形成。對於和親民族宗教,唐王朝堅持諸教並行態度,允許信徒在中原置寺傳教。回紇登裏可汗在位時,將摩尼教定爲國教,與唐和親後,中原“對其(摩尼師)敬重等於宰相都督”,“京師爲之立寺”。

由此,唐統治者利用宗教的影響力與約束力,使唐與和親民族間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在文學藝術領域,一方面,通過和親,胡漢語言文學表現出深層次的融合。隨着唐與和親民族間的密切交往,“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現象不再新奇,上層胡人子弟入朝習詩書之事漸成潮流。吐蕃松贊干布尚文成公主後,就使酋豪子弟入國學學經典。

此外,開元年間,金城公主請唐將《毛詩》《禮記》等儒家經典抄送吐蕃,增進了外族對漢文化的仰慕與認可。另一方面,胡藝傳入中原,給漢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豐富了漢人的娛樂生活。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喜歡聽胡歌,看胡舞。武則天時期,武延秀前往突厥迎親時,學突厥歌,作胡旋舞,深受薰陶。

玄宗時,安祿山亦是胡旋舞愛好者,御前作舞,“疾如風焉”。民間百姓的生活更爲多彩,“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鏘鏘”,胡藝爲娛樂市場開創了新的局面。由此,和親爲唐與少數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創設了兼容幷蓄的開放環境。漢民族在吸納絢爛多彩的胡文化的過程中,不斷豐富着自身文化內容;和親民族也在漢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下,改變着自身生活、思維方式。可以說,文化之交流進一步推動了民族之交融。

三、推動民族通婚與同化進程

從婚姻視角分析,唐代和親政策的實施淡化了夷夏有別的傳統觀念,使民族間的交往不再限於上層統治階級。通婚現象拓展到整個民間,使和親民族血統與漢民族相混合,直接推動了民族同化與融合進程。唐同多民族的通婚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和親公主隨從與外族人結婚;二是兩族之適應了異族風俗習慣,便會與胡人通婚,繁衍後代。文成公主入藏時,太宗遣媵婢二十五人及大量能工巧匠隨公主出嫁;金城公主和親時,中宗亦使雜伎諸工隨行。和親公主隨從或是互爲婚姻,或是與當地人結婚,產生血緣雜糅的後裔,爲縮小民族差異,促進民族融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兩族民衆間的通婚相對來說更爲典型,主要表現爲胡男與漢女的結合。

從太宗貞觀二年的詔書中“諸蕃人所娶得漢婦女爲妻妾,並不得將還蕃內”即不難看出中原與少數民族互爲婚姻的現象於唐初已然存在。伴隨着公主和親,民間大規模通婚使得“一半胡風似漢家”。

至唐中後期,胡人又依託部族強盛之勢及與唐的和親關係在中原掠娶妻妾,進行強迫婚姻。代宗大歷年間“回紇諸胡在京師者……或衣華服,誘娶妻妾”。

唐代和親政策對唐朝產生了哪些影響?爲周邊民族帶來了什麼?

這裏提及的諸胡大多爲昭武九姓人,在回紇與唐和親後,借名雜居中原,與一大批漢人女子結爲婚姻,後代逐步漢化。通婚表現出兩方面的社會功能。一方面,胡漢族人兩性結合推動了人口繁殖,使後代的樣貌體態、性格素質融合兩民族特徵,發生質的改變。蕃族高鼻、深目之貌和野蠻精悍之性與漢族眉目清秀、文質彬彬之態相融,使後代能文善武,進取蓬勃。

另一方面,血統融合造就出新的民族思想和民族觀念,淡化了民族偏見,促進了民族融合。在通婚這種開放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混血兒”對“胡漢一家”的觀念具有深切的認同感,他們存在於社會各階層,廣泛渲染和睦相處、團結友好的民族觀,對中原與邊疆少數民族關係的增進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

結語

和親是特定歷史情勢下的政治目的與政治手段的統一。唐朝自建立伊始,唐統治者即秉持懷柔思想,以和親政策作爲建構新型民族關係的權謀之策。由此,唐對和親民族的認識發生了由對抗到爲己所用的變化,和親民族也在宗法血緣關係的影響下和受唐冊封過程中對唐王朝的政治統治地位建立了認同。

同時,和睦友好的民族關係使唐與少數民族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得以加強,民族通婚與同化進程得以推進,民族融合漸成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