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牛李黨爭的結果如何?對唐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牛李黨爭的結果如何?對唐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牛李黨爭是指唐代統治後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爲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爲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

從唐憲宗元和三年至唐宣宗大中初年,以牛僧孺、李宗閔爲首的官僚集團與以李德裕爲代表的官僚集團之間展開了尖銳的鬥爭,史稱“牛李黨爭”。牛李黨爭是唐代後期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二黨與其說是政見不同,不如說是權力之爭。他們輪流專權,憲宗對此無可奈何,曾感嘆:“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實難!”

牛李黨爭起源於唐憲宗元和三年的策試賢良考試。伊闕縣縣尉牛僧孺大膽指責時弊,成績優異,被考官舉薦給皇上。但宰相李吉甫卻因爲牛僧孺在考卷中指責自己的過失而懷恨在心,在皇上面前極力阻止提升牛僧孺。這樣,不但牛僧孺未得到升遷,就連考官也遭貶謫。多年後,李吉甫之子翰林學士李德裕因深恨中書舍人李宗閔過去在對策時譏諷其文,而在穆宗面前進言,最終致使李宗閔的女婿黃巢在選拔進士的科考中落榜。李宗閔也因之受到牽連,被貶爲劍州刺史。

從此之後,李宗閔、李德裕各分朋黨,互相傾軋。李宗閔先後拉攏提拔了牛僧孺、李逢吉、楊虞卿、楊汝士、李仲言、楊嗣復、李玉、杜綜、李固言形成牛黨;而李德裕也與其主要成員鄭覃、李紳、陳夷行、元縝、薛元賞、薛元龜等結成李黨。

牛李兩黨之爭的焦點集中在地位和權力之上。在文宗大和年間,這種對地位與權力的爭奪顯得尤爲激烈。唐朝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次居皇帝之下的第二號權力人物便是宰相。牛、李兩黨對此再清楚不過了,因此,他們用盡心思,各施手腕,竭力爭奪宰相職位。

文宗大和六年,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奉調入京,文宗準備升任他爲宰相。當時任宰相的李宗閔從中百般阻撓。李黨內成員紛紛爲其出謀劃策。京北尹杜綜獻計說讓李德裕當進士的主考官。因爲他本身是經“門蔭”做官,自己爲此深以爲憾,讓他當主考官,他一定願意。這樣就可以防止他當上宰相。

李宗閔又覺得李德裕無主考官之才德,不同意此舉。杜綜又說道:“否則用爲御史。”李宗閔這才同意。不料,事與願違,在具體操作中出現紕漏。李德裕抓住他們的把柄在文宗皇帝面前進言,反而將李宗閔撤去宰相之職,調出京城任江南西道節度使。李德裕自己如願以償當了宰相。

不過,李宗閔可不肯就此善罷甘休。他與牛黨成員商議後認爲:翰林學士的地位日益重要,便極力使牛黨成員進入翰林院。那李德裕也不是白吃乾飯的,他雖不是進士出身,但多年混跡官場,早就觀察出翰林學士不僅接近皇帝的機會多,而且對朝廷的決策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力排異党進入。

牛李黨爭的結果如何?對唐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大和八年八月,文宗欲將曾受過貶罰離任的牛黨成員李仲言置之翰林院爲諫官,遭到李德裕的反對。他對皇上說:“李仲言過去犯過錯誤,陛下怎麼能重用他呢?”文宗笑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知錯能改就好。朕怎麼能因他犯過一點小過失就心存成見,永不錄用呢?”李德裕聞言急道:“李仲言爲人奸惡,心存不忠。他本性難改,陛下是否聽信了別人的讒言而定要提升此等小人呢?”

文宗聽罷一愣,半晌道:“李逢吉向朕推薦了他,朕當時已答應他錄用此人。你總不能讓朕在臣子面前自食其言吧!”李德裕一聽是李逢吉推薦,更不肯答應了。因爲李逢吉也是牛黨成員,這顯然是他們謀劃好了的,便向文宗步步緊逼道:“李逢吉身爲宰相,竟向皇上推薦此等奸佞小人,他爲一己之私,貽誤國家,也當治罪!”

文宗聽了心中已有些不快,但仍忍氣吞聲道:“那可否讓李仲言另任一官呢?”李德裕此時一門心思要阻止李仲言進翰林院,也顧不得對文宗察言觀色便毅然說道:“不可!”文宗見他如此,也不再言語,起身拂袖而去。李德裕尚不自覺,還滿心歡喜,興沖沖回到府中。文宗回到後宮,越想越氣。心想:李德裕如此霸道,看來不宜久留身邊。遂下詔,令李德裕與江南西道節度使李宗閔對調。李德裕由於一時意氣用事,引得龍顏大怒,丟掉了宰相職位。

但李德裕不願外調,想留在京師,而且他在京師頗有勢力,黨羽衆多。後經衆人一再求情,文宗改任他爲兵部尚書。而此時又身爲宰相的李宗閔向文宗委婉地提出:皇上既已下詔調李德裕外任,他就不該再提出請求留在京師。如果皇上此番對他稍加縱容,日後他必會得寸進尺,不聽調派。文宗覺得有理,便又下詔任李德裕爲鎮海節度使。

但是,牛李黨爭並未就此結束。兩派均暗中謀劃,伺圖反擊,置對方於死地。在以後的十幾年中,兩黨輪番坐莊,把持朝綱,不分上下。唐武宗在位時將牛僧孺一貶再貶爲循州司馬,李宗閔一貶再貶以至流放封州。牛黨的其他成員,如宰相楊珏、楊嗣復也受到罷黜。而李德裕則被調回京師復任宰相。

而唐宣宗即位後,因素惡李德裕之專,又罷免了他的宰相之職。同時貶李黨中的薛元賞、薛元龜爲遠州刺史。而任命“與李德裕不協”的崔爲宰相。同時將曾任過宰相的五個牛黨成員牛僧孺、李德裕、崔珙、楊嗣復、李珏從遠州北遷。牛僧孺在大中初年卒。李宗閔也於唐武宗會昌六年受詔後未離封州即死。大中三年李德裕也死於崖州。牛李黨爭至此才宣告結束。他們爲爭奪權力和地位的鬥爭給大唐江山、黎民百姓帶來的只有更多的災難。

牛李黨爭的結果如何?對唐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2張

牛李黨爭期間,分歧很多,其中較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在選官上。以李德裕爲首的士族官僚集團,反對科舉取士,他們認爲:“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習舉業,自熟朝廷間事,臺閣儀範,班行準則,不教而自成,寒生縱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後,始得一班一級,固不能熟習也”。牛黨則反對門第,主張取士“地胄詞彩者居先”,極力提高科舉地位。

第二,在藩鎮問題上。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隨着藩鎮勢力的膨脹,唐穆宗時不得不承認了藩鎮節度使的世襲權。對此,李德裕等極力反對,主張平叛,對藩鎮用兵,認爲只有用兵才能消滅造成國家分裂的禍源,而且在他的親自主持下,也平定了一些反叛的藩鎮:牛僧儒等則主張對藩鎮採取姑息放任的玫策,反對用兵。

第三,在吐蕃問題上。唐朝末年,國力空虛,吐蕃奴隸主時常發動對唐朝的進攻。李德裕在四川任西川節度使時,訓練士卒,積極防禦,曾多次打敗吐蕃,對維護邊疆地區的安定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可是,當時身爲宰相的牛僧儒,卻以“守信”爲藉口,主張罷兵。

第四,在佛教問題上。李黨反對佛教,李德裕做地方宮時,曾禁止僧人以騙術爲人治病。會昌年間,李黨主持了全國性的滅佛運動,毀掉許多佛寺,使僧尼還俗,取得很大成績。牛黨則持反對態度,白敏中爲相後,又恢復佛寺,廣度僧尼,佛教勢力又有所發展,“僧尼之弊皆復其舊”。

由上述牛李黨爭的內容可知,在兩黨鬥爭中,已失去了是非標準,你支持,我則反對,你反對,我則支持。雖然牛黨代表着庶族地主集團,李黨代表着士族地主集團,但這時的庶族地主反士族地主的鬥爭已與以前有所不同。因爲在唐後期,無論士族官僚地主還是庶族官僚地主,都已經腐朽,他們之間的鬥爭,完全是爲了本集團的利益,鬥爭的結果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和政局的不·穩。因北,牛李黨爭並沒有積極意義。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宗派鬥爭,是政治腐敗的一種表現。從表面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庶族官僚與士族官僚之間的權力鬥爭,實際上兩黨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兩黨分歧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什麼途徑來選拔官僚;二是如何對待藩鎮。

牛李黨爭對唐代政局有其一定的影響,這場統治階級內部的宗派鬥爭,導致社會各種矛盾也開始趨於尖銳化,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滅亡。牛李黨爭不但影響到中晚唐政治格局、政治文化的演變,而且參與塑造了中晚唐詩風,同時在牛李黨爭中產生的一種具有攻擊傾向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