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代科舉爲什麼要“抑勢家,拔寒士”?

宋代科舉爲什麼要“抑勢家,拔寒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代科舉爲什麼要“抑勢家,拔寒士”?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1.維持政權穩定

科舉在宋廷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科舉作爲選拔官員的工具,是維繫政權的基石之一。爲了政權的穩固,宋廷需要通過科舉選出有能力的人才。然而,如何保證科舉能夠篩選出優秀的人才?這涉及唐宋對人才看法的轉變。

唐代統治者認爲由於家世薰陶,世家子弟相較於寒士政治能力更爲優秀;而宋代統治者認爲,寒士深知民間疾苦,其能力要遠優於勢家子弟。

唐代重視官員處理政務的能力,側重士大夫處理政務的“官”的角色,而宋代則傾向於官員的道德品質,看重士大夫愛民如子的“儒”的身份。

宋代科舉爲什麼要“抑勢家,拔寒士”?

唐代認爲,官宦子弟多人才,而宋代則偏向於平民子弟多人才,唐宋的時代變遷下形成了對人才認知潛移默化的轉變,也讓科舉選拔人才的方向發生轉變。

人才觀念的轉變促使宋廷在科舉當中有意地優待寒士,而寒士只能依賴科舉獲取前途,這也令宋廷極爲重視科舉。

科舉已經被視爲選拔人才的唯一途徑,而專爲勢家子弟入仕的蔭補制度卻在有宋一朝被視爲冗濫。

正是出於這一考慮,宋真宗曾下詔要求在科舉考試中對考生嚴加考察,導致參加貢舉的考生少於往年,於是明言:“外郡官吏未體朕意耶?比者詔命累下,但戒其徇私爾。若能精擇寒畯,雖多何害?”

可見,科舉中優待寒士,正是要保證儘可能地吸收人才,從而鞏固政權。

科舉當中的不法行爲極易造成勢家子弟佔據科名的結果,這些作弊行爲無疑會激起士人的不平之心。如果這種不法行爲得不到有效處理,更會引起騷亂。

有冒籍者被發現,導致“場屋喧鬧,蹂踐幾死者數人”,激烈的衝突導致士人傷亡,甚至會令士人對部分官員不法行爲的不滿上升到對國家的不滿,動搖政權穩定。有時即便這種質疑毫無根據卻屢屢出現。

因此,一旦勢家子弟在科舉中佔據名額過多,會引發士人對科舉公正性的不信任,認爲是不法行爲所造成。

這在根本上是勢家子弟本身所擁有的政治資源和家庭背景遠超寒士,二者的差距會在科舉中放大寒士的焦慮和質疑。

爲避免士人歸怨於國家,動搖政權的穩定,宋廷需要確保科舉公平。因而禁止勢家在科舉中的任何不法行爲。

2.維持皇權專制

宋初科舉仍舊延續唐五代的制度,導致“士子名爲鄉舉,其實自媒,投贄於郡府之門,關節於公卿之第”,形成士子爲能在科舉中被錄取而奔走於權貴的局面。

宋代科舉爲什麼要“抑勢家,拔寒士”? 第2張

徐士廉向宋太祖建議,科舉作爲國家權柄之一,爲避免大臣借科舉收買人心,希望能夠將科舉錄用的權力收歸到皇帝手中。於是宋太祖開始藉助殿試收攏取士的權力。

在宋代科舉制度不斷完善後,科舉中依然存在着種種不法行爲。如蔡京通過控制科舉進而控制百官,借科舉考試排除異己,安插黨羽。

宋代的這些宰相之所以要鉗制科舉,正是要通過科舉建立從屬於自己的派系。控制科舉也會被當作延續家族繁榮的工具。

故於皇帝而言,通過科舉不斷地篩選家庭毫無政治背景或政治地位低微的寒士,是維護皇權專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3.維持公道科舉

由於寒士與勢家之間的差距懸殊,促使宋廷採取一定的措施維持二者之間的平衡。宋代寒士與勢家子弟在科舉之外,有着非常顯著的差異。

部分寒士參加科考僅僅是碰碰運氣而已。

反觀勢家子弟,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其進行薰陶,有學識淵博的師友增長其見識,物質富足的家庭往往會爭相延請名士對自家子弟進行輔導,而身居高位的官宦子弟相較於寒士熟知政事。因此,官宦子弟更易考中進士

若採取完全相同的政策,勢家與寒士懸殊的物質基礎,在科舉中非常容易形成“寒士無途而閥閱易進”、社會流動固化的局面,令官僚羣體實現變相的世襲化。

爲避免這一情形的出現,宋廷需要在科舉中有意地抑制勢家、扶持寒士,雖然不能確保絕對公平,卻能“扶植公道”,保證寒士“無陸沉之患”,有更多的機會躋身於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