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魏第一名臣崔浩爲什麼被滅族?

北魏第一名臣崔浩爲什麼被滅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第一名臣崔浩爲什麼被滅族?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南北朝時期名臣濟濟,其中,崔浩最有才華、卻也死得最慘。“國史案”爆發後,“清河崔氏無遠近,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北魏的頂級漢族世家幾乎被一鍋端。

崔浩落得這般田地,既有性格的原因,更是改革家的宿命:雖有宏圖壯志、卻輸給了時代。

北魏第一名臣崔浩爲什麼被滅族?

崔浩,字伯淵,小名桃簡,出身於北朝第一豪門望族清河崔氏。在過去的數百年間,從曹魏直至十六國時期,崔氏一直在各個政權中位居宰輔;其父崔宏(崔玄伯)號稱冀州神童,官至北魏吏部尚書、賜爵白馬公。

崔浩則青出於藍,他自幼博覽羣書,天文地理、諸子百家無不精通,是當時公認的頭號才子。成年後就順理成章進入政壇,當時在位的是北魏帝國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

十六國末期,一代雄主15歲時拓跋珪重建代國,從此帶領拓跋鮮卑後發制人、強勢崛起,先後橫掃草原、擊垮後燕、打敗後秦,並在公元398年即皇帝位,奠定了北魏強盛的的雛形。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拓跋珪雖根據客觀形勢需要、加強了與漢族士人的合作,但整體而言,北方“胡漢之別”的思想觀念還很濃厚,鮮卑上層貴族與漢族豪門之間不僅在文化、傳統上存在差異,現實利益層面也存在劇烈衝突,比如中原租佃制與草原奴隸制、門閥制與血緣政治之間的分歧。

因此,當時的漢族士人若想在北魏朝廷佔據優勢地位,難度可想而知,但崔浩是個例外:他先後爲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服務,每任皇帝都對他推崇備至,可謂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

而崔浩的地位,源自他無可辯駁的軟硬實力:能力強、態度好,讓所有皇帝都挑不出毛病,甚至是深爲歎服。

比如晚年的道武帝尤爲嚴厲,很多左右爲了避免惹禍上身、紛紛撂挑子躲避,只有崔浩像沒事人一樣盡忠職守、“獨恭勤不怠,或終日不歸”,以至於向來冷酷的拓跋珪都刻意讓人送飯以示鼓勵。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後,學識淵博的崔浩儼如“帝師”,經常爲其講授《易經》、《洪範·五行傳》等各類經書。而且崔浩精通星術、占卜,屢屢料事如神,因此得以參與軍國大事,“凡軍國密謀皆預之”。

在當時,甚至出現了“聽崔浩的,一定能成功;反之,則必敗”的規律。

比如公元416年東晉劉裕北伐後秦時,派人向北魏借道,絕大多數北魏大臣建議阻止劉裕西上,只有崔浩提出了讓晉秦兩虎相鬥、北魏坐收漁利的策略。然而,拓跋嗣聽取了多數人的想法,結果被劉裕的“卻月陣”痛擊,以至於他後悔不迭、“恨不能用崔浩之計。”

崔浩料事如神,他曾準備預測出劉裕無法徹底拿下關中,甚至還精準地算出劉裕篡位自立的時間點,對於當時各個政權的特點、優劣更是洞若觀火,以至於拓跋嗣經常跟他談到深夜仍意猶未盡。

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後,面對內部形勢複雜、外部柔然威脅的困局,不顧朝廷內的洶涌反對聲,採納崔浩的主張主動出擊柔然。此戰後,北魏不僅減輕了北邊的壓力,還將大量被柔然奴役的高車人編入軍隊,使得北魏的軍事實力大增。

拓跋燾能夠順利統一北方,崔浩功不可沒。對自己這位頂級智囊,拓跋燾極爲尊重,甚至是言聽計從,還稱讚其爲“長勝之家”。

接下來,爲了促進北魏邁上新臺階,全面漢化已勢在必行。畢竟當時的北方,鮮卑人不僅在數量上極大少於漢人,其文化、政治制度也相對落後,爲了實現長治久安,制度與觀念上的漢化至關重要。而推動這份工作,崔浩可謂當仁不讓。

崔浩作爲名門之後,向來致力於“以人倫爲己任”、“欲齊整人倫,分明姓族”,即孜孜不倦於爲恢復漢文化、家世傳統而努力。

爲了堅定拓跋燾加快漢化的決心,崔浩利用道教將其包裝爲“太平真君”、樹立爲繼孔子之後的一代聖人。後者龍顏大悅,果斷採取了一系列漢化政策,比如重設尚書省、建立中書省和祕書省,組織大批漢族士人蔘政;整頓賦稅,考覈官吏等。

此外,爲了打造一個真正傳統意義上的儒教政權,崔浩堅決打擊鮮卑人在民間信奉的雜神,甚至還聲稱要“蕩除胡神、滅其蹤跡”,進行激烈的“滅佛”舉措。

北魏第一名臣崔浩爲什麼被滅族? 第2張

但可惜的是,崔浩卻也由此把自己推向了絕路。

其一,崔浩聰明絕頂,但卻勤於謀國、疏於謀身。

崔浩身上帶有士大夫的傳統氣節與精神,人格正直、堅守準則而不會見風使舵。他仰仗自己的過人才華、高貴的門第、歷任皇帝的寵信,目空一切、藐視羣臣,經常言辭犀利、咄咄逼人,屢屢說出“陋矣哉,公卿也”這種赤裸裸的羞辱之語,壓根不給人留情面,得罪了大批同僚;

崔浩知道自己的才華可以睥睨衆生,因此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常以張良自比,對於才華的展示也極爲迫切、壓根不加收斂。

但崔浩這種作風並非出於自私、而是一心爲公的表現,比如他曾經當面痛斥弘農王奚斤、李順等人受人金錢故意歪曲事實、將個人私慾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可恥行爲;南線將領主張與劉義隆交戰,崔浩卻一眼看穿這些人意圖藉機斂財、不顧大局的小算盤。

這就造成了一種尷尬局面:崔浩越成功,其他人就越嫉恨,畢竟沒有人願意長期跟一個智商碾壓自己的同僚共事、經常被其一眼揭穿。

其二,崔浩觸動了鮮卑統治集團的利益。

崔浩出身漢人豪門世家,是儒家道德理念的忠實擁護者、踐行者,他致力於恢復漢家文化、實現高官與博學合一的士族門閥政治理想,打造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中原政權。

但這對於鮮卑貴族而言則無異於晴天霹靂。一旦以家族、學術爲標準的貴族政治建立起來,基於血統的鮮卑貴族將被取代,已經到手的巨大利益將面臨失去的危險。因此,拓跋燾漢化舉措越多,崔浩與鮮卑貴族的矛盾越激化。

而崔浩消滅雜神、打擊佛教的運動,更是招致了鮮卑上下的忌恨,雙方的矛盾達到了頂點,聲勢浩大的反漢化運動隨之展開。

而對於拓跋燾而言,之所以接受“太平真君”的頭銜、推進漢化,說到底是爲了鞏固統治。但如今既然已經造成了政局動盪,他毫無疑問會選擇支持自己賴以生存的根基:鮮卑貴族、舊俗。

在這種情況下,崔浩和很多漢人知識分子淪爲了犧牲品,至於在修編《國記》時秉筆直書、毫無避諱地盡述拓跋氏的歷史,不過是一個藉口和導火索而已。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崔浩的悲劇,不過是北魏曲折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崔浩極力促成政權漢化,大方向時英明、正確的,畢竟拓跋氏想要統治中原,必須徹底融入中華文明。當時顯然並不具備成熟的條件,拓跋燾個人、大部分鮮卑人都還未實現漢化,直到後來的孝文帝時期,崔浩的理想才成爲了現實。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可謂是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