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卻被懷疑是南北朝傳奇臥底

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卻被懷疑是南北朝傳奇臥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首領拓跋珪於公元386年建立魏(史稱北魏)後,推行封建統治的同時,還制定了入主中原的戰略方針。然而,當時的北魏,四周充斥着南涼、西涼、西秦、後秦、夏國等割據勢力,特別是北邊活動着不時南下騷擾的柔然、南邊盤踞着以正統自居的東晉,如此四面受敵,要想劍指中原,談何容易?戰略方向上的任何一個決策都會牽一髮而動全局,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崔浩嶄露頭角。

一、嶄露頭角

崔浩出身北方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祖上皆是高官顯貴,父親崔宏,號稱冀州神童,累官到吏部尚書。而崔浩絲毫不遜色於其父,從小遍覽羣書,天文玄象、經術之言,無一不精,而且,他還懷有一顆經邦治國的雄心!

初入仕途,二十歲的崔浩供職於道武帝拓跋珪的身邊,做皇帝的私人祕書。拓跋珪晚年常常服那時的流行食品——“寒食散”,嗑藥後性情大變,看誰不順眼,就一個字——殺。大臣人人自危,哪有心思好好工作?能躲都躲得遠遠的。唯獨崔浩不僅不躲,反而更加恭勤不怠,隨侍左右,有時整日都不歸家,可謂忠心不二,連時常腦袋不清楚的拓跋珪知道後,都忙派人給他送去御粥。

公元409年,太子拓跋嗣繼位,爲明元帝。崔浩被任命爲“博士祭酒”,也就是皇帝的老師。學問淵博的崔浩在給皇帝講經授書之餘,引導皇帝適時調整國家策略,與民休養生息。在他的勸諫下,明元帝一改父親四處擴張的政策,北魏國內的政局因而漸趨穩定。嶄露頭角的崔浩很快顯示出他的過人膽識。

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卻被懷疑是南北朝傳奇臥底

二、膽識過人

公元414年,平城一帶發生災荒,許多百姓餓死,有人夜觀天象說將有大難,衆大臣紛紛建議皇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崔浩敢於跳出來投反對票:“災荒是一時的危機,而遷都就會動了國家的根本。國家初立,民心剛定,此時貿然遷都,會讓百姓人心惶惶,造成不安定局面;外又有柔然、夏虎視,到時內外交困纔是真正的危險!”

一番言論讓衆大臣無以反駁,拓跋嗣覺得很有道理,只是這一時的危機又該如何度過呢?崔浩早有計策,他提議把都城最窮的農戶分配到各州就食,當地可開倉賑災,國家向富裕的大族借貸,許諾來年按利息償還;如來年收成仍然不好,到時再另想他計,惟有遷都萬萬不可!

拓跋嗣採納崔浩的建議,按計策行事。第二年秋天,收成頗佳,國家終於安然度過這次危機,拓跋嗣大喜,賞賜崔浩錦、衣若干。接下來,北魏又面臨着新的考驗,也給崔浩再次展示不俗膽識的機會。

公元416年,東晉太尉劉裕北伐後秦,沿泗水入淮,欲入黃河,逆流而上以圍洛陽,特向北魏借道。同時,後秦也向北魏求救。借還是不借?救與不救?羣臣炸開了鍋,一致認爲這是劉裕假途滅虢的伎倆,千萬不能借!後秦與北魏脣齒相依,應該發兵救後秦,以求自保。這次,崔浩又唱起了反調:“不動!”

據崔浩的分析,北魏目前北有柔然不斷擾邊,如果出兵攻打劉裕,柔然一定會趁機南下侵擾,若北上抗擊柔然,劉裕又會調頭攻打北魏。而且這次劉裕北伐,必能滅秦,但要想固守,恐怕絕無可能,從長遠來看,北魏可坐收漁翁之利。因此,不如不動,隔岸觀火即可。

崔浩的分析太具前瞻性,拓跋嗣根本無法理解,便一意孤行派軍駐於黃河之北,阻止劉裕西進,卻遭劉裕出弩兵與長矛兵以截殺,潰不成軍大敗而還。慘敗的消息傳來,拓跋嗣追悔莫及,吃一塹長一智,他決心乖乖依崔浩的建議行事,再不敢輕舉妄動。後來,不出崔浩所料,劉裕果然滅掉後秦,卻忙於廢帝自立,無暇掌控關中。

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卻被懷疑是南北朝傳奇臥底 第2張

三、阻止南侵

在北魏對外關係上,崔浩一向主張北伐而不南進,態度之堅決,甚至被人當作是南朝派來的“臥底”。

公元422年,劉裕去世,明元帝拓跋嗣覺得時機已到,想南下攻取洛陽等關隘。崔浩堅決反對:“劉裕剛死就出兵討伐太不光彩,而且劉裕的黨羽未散,見我們大兵壓境,一定會齊心協力,我們未必能贏。”惹得拓跋嗣相當不高興。

崔浩極力阻止南侵卻相當贊成北伐。公元423年,拓跋燾即位,是爲太武帝。面對國家南有劉宋、北有柔然的困境,太武帝決定先集中力量解決柔然,羣臣擔心劉宋來攻,竭力勸阻。只有崔浩力排衆議、大力支持,他認爲自從劉裕去世,劉宋一直沒有恢復元氣,已經無法構成威脅。如果趁現在柔然驕縱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其不備,一定可以獲勝。

爲打消拓跋燾最後的疑慮,崔浩又進言:“現在的劉宋,已非昔日,就算他們敢來,也不過小牛入虎穴,怕什麼?而且趁柔然不備,我們大舉進攻,一定可以大勝的,我只擔心將軍們不敢深入,無法全勝呢!”崔浩口若懸河,聽得拓跋燾熱血沸騰,當下決計遠征柔然。部隊採用崔浩“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的計策,取得關鍵性勝利,柔然戰敗提出和親,從此,無法再對北魏構成威脅。

拓跋燾北伐的成功,給南邊的劉宋帶來不小的壓力,爲了防止北魏南下,劉宋派兵進駐黃河邊,以備不測。北魏邊將得知消息後,向朝廷緊急打報告,要求增兵。崔浩又出來說話了,勸皇帝不要信,這不過是邊將誇大敵情,爲國生事。當劉宋大軍開駐黃河邊,布起千里河防時,北魏邊將嚇壞了,緊急喊話皇帝快點派兵出擊。皇帝跟大臣們忙不迭商討對策,不料,崔浩笑了。

太武帝與羣臣疑惑,崔浩大手一揮:“劉宋不採取重點進攻,只是處處把守、設防,可見他們不敢來攻,有什麼可慮的?”大臣們不依不撓,劉宋已經跟夏國結成聯盟,約好一起攻取我們,不出兵怎麼行?沒想到崔浩不贊成向南出兵,卻話機一轉,建議皇帝正可趁此時機攻夏國,一舉殲滅它,剪除肘腋之患。

這次,拓跋燾不顧大臣們地極力阻撓與反對,毅然聽取崔浩的建議,發兵後一舉吞掉北燕,滅了夏,順勢還收了北涼。正如崔浩所料,劉宋始終不敢有任何舉動。拓跋燾激贊崔浩的過人才智,戰後特別提拔他爲司徒。至此,北魏終於實現了近百年來的初步統一!

崔浩總是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候,不顧各種反對,挺身而出獻計獻策,爲國家指引一條光明的出路。在北魏擴張疆土一事上,崔浩總是力勸皇帝可北伐卻不要南下,讓人疑惑不解。事實上,從當時北魏的局面來看,先北後南的策略確實是通觀全局、着眼未來的最佳方案,是崔浩爲幫助北魏完成統一大業的苦心安排,更是他忠心耿耿爲國考慮的體現。

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卻被懷疑是南北朝傳奇臥底 第3張

四、倍享榮耀

除了擴張疆土,在北魏其它國家大事上,崔浩也總是能獻上奇計,屢建奇功,太武帝對這樣一位功臣,欣賞之情溢於言表,他曾當面稱讚崔浩:“你才智淵博,歷仕我祖孫三人,忠心耿耿,我很看重你!”拓跋燾還指着崔浩對降服的人說:“你們別看他手無縛雞之力,實則胸有萬千丘壑,我每次出兵大勝,都是他的功勞呀!”他下令,凡尚書不能決定的軍國大計,都要先徵詢崔浩的意見再行實施。

太武帝不僅信任崔浩,還特別親近他,經常招呼不打就跑到崔浩家中,對於崔浩慌忙之中準備的家常菜也不以爲意。崔浩進宮,更是可以進入皇帝的寢宮,可以說,歷仕三朝的崔浩,到這時已是榮耀倍至。不過,福兮禍所依,崔浩走上榮耀的巔峯時,災禍已經不知不覺中蔓延開來。

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卻被懷疑是南北朝傳奇臥底 第4張

五、屈辱而死

公元439年,拓跋燾交給崔浩一個任務——續寫國史,特別叮囑:“務存實錄”。對於這個任務,已經年近六十的崔浩感到光榮至極,他遵從皇帝囑託,點燈熬油盡心編寫,幾年後即脫稿。

《國史》寫完後,有人建議將它刻在石碑上供人自由觀看,崔浩欣然採納。於是,都城大建石碑,用工三百萬,刻上《國史》等文。完工後,上至貴族,下到百姓蜂擁而至,都跑來瀏覽碑林。很快,有人臉綠,有人竊議,還有人竊笑,原來,崔浩遵從拓跋燾的叮囑秉筆直書,鮮卑族拓跋部的歷史詳實而沒有任何避諱地全部寫出來了,甚至包括一些不光彩、不可告人的過去。

這下,貴族們集體“爆發”,太武帝也勃然大怒,立即收捕崔浩,命令處以極刑,並搗毀了碑林。榮耀消逝之快,災禍到來之速,崔浩又何曾意想得到?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通往城南的路上,押着崔浩的囚車緩緩行駛着,突然囚車停下,幾十名士兵齊齊衝着囚車裏撒尿,車內傳出的哀嚎聲不絕於耳,悽慘無比,崔浩最終受盡屈辱而死。

至於崔浩的死因,歷史學家歷來說法不一,有說因“華夷之辨”的民族問題,有說因佛道之爭的宗教問題,也有說因修國史而罹禍......至於崔浩到底爲何而死,一千多年後的我們可能已經無法考證清楚,然而,崔浩處處爲國的一片忠心卻是無論如何也無可抹煞的。就連親手下令誅殺崔浩的太武帝拓跋燾後來也流露出悔意:“崔司徒可惜!”箇中滋味,頗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