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薩爾滸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有何影響

薩爾滸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有何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薩爾滸之戰:明朝損失5萬大軍,爲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明清戰爭(1618年—1683年),戰爭的雙方,一爲明朝,一爲後金(清朝),間或涉及李自成、張獻忠等勢力。明清戰爭是指在清朝興起和明朝滅亡的過程中,明清之間發生的多次戰爭。其中,就薩爾滸之戰,就是後金(清朝)和明朝之間的一場關鍵戰役。之所以強調這是一場“關鍵戰役”,是因爲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在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的後金只有6萬軍,卻奇蹟般地擊敗了明朝11萬大軍,從而奠定了清朝基業。那麼,問題來了,6萬大軍擊敗11萬軍,努爾哈赤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根據《明史》、《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薩爾滸戰役發生於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地點是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交戰的雙方是後金和明朝兩大勢力。此戰,也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在薩爾滸之戰中,後金一方的努爾哈赤只有6萬兵力,與此相對應的是,雖然明朝總的兵力至少有數十萬,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明朝大約投入了11萬大軍。當然,即便是11萬大軍,已經大約是後金兵力的兩倍了。並且,在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士兵的作戰能力遠非崇禎後期可以比較。綜合作戰能力和兵力數量來看,明朝大軍無疑佔據了優勢,而後金則處在劣勢一方。

薩爾滸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有何影響

但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任何戰役的勝負,都不會完全取決於雙方的兵力規模,比如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昆陽之戰、鄱陽湖之戰等經典戰役,反而是兵力較少的一方取得了勝利。所以,戰場上的其他因素,比如士兵的作戰意志力,主帥的指揮水平等,自然也會對戰役的走向形成影響。在薩爾滸戰役中,後金創立者努爾哈赤決定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對於努爾哈赤口中的“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可以理解爲“集中兵力,以此對敵方各個殲滅”。在這一作戰策略的指導下,6萬後金士兵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

同時,除了殲滅5萬左右的明朝士兵,後金士兵還從對方手中繳獲了大量物資。對此,在薩爾滸之戰中,明朝兵分四路,在三路大軍被擊潰後,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僥倖敗退,沒有遭到毀滅式地打擊。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明朝兵分四路的策略,顯然爲後金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創造了有利條件。換而言之,如果明朝這11萬大軍集中在一起的話,即便遭遇失敗,很可能也不會付出這麼大的傷亡代價。對於薩爾滸之戰中明朝大軍的慘敗,不少影視劇都予以體現過,比如在電影《繡春刀II:修羅戰場》中的開頭,就是薩爾滸之戰的場景。在電影中,張譯飾演的陸文昭就表示“幾萬條人命,割草一般就沒了”。

薩爾滸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有何影響 第2張

最後,而在薩爾滸之戰中,明朝大軍確實潰敗地太快了,也即努爾哈赤只用了5天時間,就殲滅了明軍約5萬人。反之,明朝大軍的機動能力不足,各路大軍之間缺乏配合,也是其遭遇失敗的重要原因。對此,在筆者看來,這體現出後金大軍的機動能力要遠勝明朝大軍,這也是明清戰爭中,後金(清朝)士兵的特點之一了。總的來說,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因爲精銳力量的損失殆盡,明朝在遼東戰場上只能轉入到戰略防禦階段,而後金(清朝)一方則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得以對明朝在遼東的城池不斷進攻。所以,這場戰役的勝利,可謂奠定了清朝的基業。進一步來說,這也符合明朝的滅亡,始於萬曆的說法,也即雖然清朝逐漸取代明朝,發生於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但是,實際上,在萬曆皇帝的在位後期,後金已經崛起,甚至掌握了遼東戰場的戰略優勢了。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