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轟轟烈烈起義反秦的六國遺族,爲何在漢朝建立後都選擇了蟄伏?

轟轟烈烈起義反秦的六國遺族,爲何在漢朝建立後都選擇了蟄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末時期,中國爆發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一些被滅國蟄伏的六國遺族不甘心就此亡國,紛紛舉旗抗爭試圖恢復祖上榮光。但令人疑惑的是,當年如此浩蕩的起義之火在劉邦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建立漢朝後卻驟然偃旗息鼓了,這中間僅僅只隔了幾年時間,爲何六國遺族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蟄伏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天下本是周朝之天下,奈何周幽王爲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趁機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東遷後的東周影響力大不如以前,春秋戰國亂世就此開啓,此亂世持續到戰國末期,七雄兵力,每個諸侯國都有兼併其他諸侯國的野心,秦始皇在登基掌握秦國政權後,採取“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策略,花費十年時間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一統。

轟轟烈烈起義反秦的六國遺族,爲何在漢朝建立後都選擇了蟄伏?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了防止六國遺族叛亂採取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控制兵器流動;夷平六國原有的城牆及其他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險阻,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加強對六國富豪的監視;全國巡遊展現帝王威儀,樹立秦帝國不可戰勝的形象,秦始皇如此做法目的就是爲了弱化六國反抗之心。

可惜六國貴族並不領情,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也紛紛揭竿而起,強大的秦帝國被顛覆,六國中的許多貴族趁此或自立爲王、或被項羽分封爲王,儼然一派恢復祖上榮光的“繁榮景象”。

是真是假,時間會給予答案,隨着劉邦與項羽楚漢之爭的爆發,六國貴族也不得不選邊站隊。當初爲王的十幾人,要麼被項羽擊殺、要麼被劉邦擊殺,等到楚漢之爭結束,六國遺族才發現原來之前的努力只是爲劉邦做了嫁衣。他們想再次反抗,卻發現有心無力已喪失反抗的理由。

當初起兵反秦是因爲秦國滅了六國,他們可以打出復國的旗號,現如今是漢朝坐擁天下,漢朝又沒有滅六國,復國自然無從談起,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無法舉起正義的大旗,六國遺族只能選擇偃旗息鼓,這是其一。

轟轟烈烈起義反秦的六國遺族,爲何在漢朝建立後都選擇了蟄伏? 第2張

另一方面劉邦在秦始皇對待六國遺族的基礎上,聽從劉敬強幹弱枝的建議,不僅將六國富豪遷到關中,還把當地的名門望族及強大宗族全部遷到關中,在《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有言: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原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相比於秦始皇對待六國遺族的寬容,劉邦的策略可謂是釜底抽薪,六國中稍微有點名望的貴族或者豪傑都被劉邦遷移到關中,六國遺族沒了復國的土壤,只能選擇蟄伏。另外還有一個附帶影響,隨着時間的推移,六國遺族漸漸被漢朝思想同化,復國只會越來越難,以至於到最後不復存在。

其三從秦朝滅亡到漢朝建立中間雖然僅僅只有幾年時間,可這幾年產生的天才將領不少,時勢造英雄之下的他們都不能復國,剩下的六國遺族自知才能不勝前者,自然很識趣的選擇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