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文天祥: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狀元,明知失敗也要敗的轟轟烈烈

文天祥: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狀元,明知失敗也要敗的轟轟烈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這些人物也頗受爭議,其中文天祥的一生是經歷過人生百態,也是人們議論的對象。他都有什麼祕密呢,請聽我詳細道來。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愛國詩人以及抗元名臣,和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但文天祥還是最出名,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位。文天祥被稱爲民族英雄,不僅因爲他爲宋朝所作出的貢獻,也因爲他大義凌然、寧死不屈的精神折服了無數後人。文天祥在軍事和文學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或許還有很多朋友不太瞭解文天祥的一生究竟是如何度過的,下面就爲大家做個簡單的簡介,一起來看看吧。

文天祥: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狀元,明知失敗也要敗的轟轟烈烈

1

人生許多事,明知不可爲,爲何仍要爲之?

德祐元年(1275),南宋臨安城裏,朝野上下亂成一團。面對節節推進的蒙古兵,南宋各級官員,紛紛拋下年僅4歲的宋恭帝趙?(xiǎn)棄職逃命,已經66歲的太皇太后謝道清,爲此在臨安朝中,張榜痛斥公開逃竄的各級官員:

“我朝三百多年,對士大夫以禮相待。現在我與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一人出來救國。我們有什麼對不起大家?你們內臣叛官離去,地方守令舍印棄城·····平日讀聖賢書,所許謂何?乃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

大宋帝國危亡,眼下崩潰在即,對於許多人來說,那些史書上“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的訓導,早已被逃生的恐懼所籠罩,以狀元出身的宰相留夢炎(1219-1295)爲首,文臣武將們紛紛棄官逃命,南宋,這個自靖康之變以來就南渡偏安的政權,眼下,已搖搖欲墜。

文天祥: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狀元,明知失敗也要敗的轟轟烈烈 第2張

2

危難時刻,另外一位狀元出身的帝國官員,挺身而出。

那是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以20歲之身就榮膺狀元的文天祥(1236-1283)。眼下,這位39歲的昔日狀元,正擔任贛州知府。

當得知朝廷詔令天下勤王,這位“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的美男子狀元,捧着勤王詔書痛哭流涕,儘管少年英才高中狀元,但這位生性耿直、敢於在當時諷刺當權宰相賈似道的年輕官員,在南宋朝中並不受待見,爲此他一度被貶,仕運坎坷。

他剛硬正直,但也不是那種清湯寡水式的保守官員,他“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是個懂得生活享受的人,但或許這是一種排遣仕途坎坷、心情抑鬱的方式,當國家遭遇危難,各級官員紛紛出逃之時,他卻痛哭流涕,變賣家產,毀家紓難,寧可讓自己過上最苦的日子,也要“盡以家資爲軍費”,傾盡所有:打蒙古兵去。

儘管今天的史書敘述方式變了,對於岳飛、文天祥的“民族英雄”提法變得隱晦起來,然而在那個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若不是民族英雄,哪麼誰,纔是民族英雄?

在那個民族、國家危亡時刻,他散盡家財,東拼西湊,甚至聯結了贛州境內的少數民族,終於集合起一支一萬多人的隊伍向臨安進發勤王,對此有朋友勸阻他說:

“元兵三路直逼臨安,而你卻帶着一萬多人的烏合之衆去以卵擊石,這跟趕着一羣羊入虎口有什麼區別?”

這位狀元出身的地方官員,對此回答說:我又何嘗不知,但國家危難,眼下徵召天下勤王,卻“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

在南宋的末日中,狀元出身的贛州知府文天祥,毅然發兵勤王援救臨安。

儘管南宋皇族和朝廷要員看他,只是個低級的地方官員;那些畏死逃避的同僚,也只當他是個孤軍冒進的“傻大憨”。

但他早已抱定必死之心,要與國家社稷共存亡。

在江蘇虞橋,他臨時組織、毫無作戰經驗的勤王義軍,被兇悍且久經戰陣的元兵屠戮殆盡,他率領殘兵退保餘杭,德祐二年(1276),在危難之中,他被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任命爲臨安知府,協助拱衛京師。

元朝大軍逼近臨安城外的皋亭山,在敵兵震赫前,比文天祥先12年(1244年)考中狀元的左丞相留夢炎開溜了;然後,右丞相陳宜中也腳底抹油了。

臨安城內的鳳凰山皇城中,此時已幾乎無人來朝,只有這位憨直的狀元知府文天祥,和少數一些官員,還畢恭畢敬伺立在老邁的太皇太后謝道清,以及5歲的宋恭帝趙?左右,無人可用的太皇太后謝道清,只得頒發懿旨,任命文天祥爲右丞相兼樞密使,全權負責與城外元軍主帥伯顏的談判事宜。

當王朝即將覆滅,南宋皇族們放眼望去,才發現那些他們寄予厚望的權貴高官,卻紛紛倉惶逃命;而那幾個他們壓根不當回事的低級官員,卻始終堅守崗位,甚至不惜遠道千里勤王。

那些當初共富貴的人,都逃跑了;剩下那些他們看不入眼的人,卻選擇了與他們同生死、共患難。

3

在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一共產生過596位狀元,其中有45人由狀元而官至宰相,即爲狀元宰相。在宋朝,狀元宰相有北宋的蔡京,以及跟文天祥同時代的留夢炎。

眼下,狀元宰相留夢炎已經棄官潛逃,另外一位宰相陳宜中,也撇下幼稚的小皇帝和老邁的太皇太后開溜了,剩下一個最後的爛攤子,等着趙家人自己收拾。

就在這個時候,文天祥挺身而出。

在當時,臨安城的陷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對此,身爲元軍統帥兼宰相的伯顏志在必得,可他沒想到,那位在南宋危亡之際出任宰相的文天祥,竟然敢跟他抗爭辯論,惱怒之中,伯顏命令將文天祥拘押起來。

文天祥公開怒斥伯顏、被拘押的這一天,是德祐二年(1276)農曆正月二十四日;11天后,二月初五日,已經走投無路的南宋小朝廷,最終在臨安向元軍投降。

1276年,文天祥憤然抗對元軍統帥伯顏。

與149年前經歷靖康之恥(1127)滅亡的北宋一樣,南宋,也已接近窮途末路。

眼看大廈將傾,可仍有人,在力撐危局。

爲了拱衛趙宋帝國最後的血脈,協助名將李庭芝一起抗擊元兵的進士陸秀夫,在南宋朝廷於臨安投降元朝之前,祕密護送着趙宋皇族最後的血脈:7歲的趙昰和5歲的趙昺,出走福州。

臨安之降後3個月,1276年5月,陸秀夫和趕來護駕的張世傑一起,在福州擁立趙昰登基,是爲宋端宗。此後,被元軍押解北上的文天祥,也在途中逃脫南下,歷經九死一生輾轉來到福州,並被任命爲右丞相知樞密院事。

儘管叛降蒙古人的文臣武將衆多,但在這個南宋帝國最後的末日,仍然有人在用卑微卻高貴的生命,誓死捍衛着這個他們熱愛的祖國:從堅守淮東的姜才、李庭芝;到堅守重慶的張鈺;以及團結在福州小朝廷周圍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這些散落在帝國各個角落,仍然在堅持戰鬥的文臣武將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因爲他們早已決定,要用自己的鮮血,爲大宋帝國譜寫出最後的光輝。

文天祥: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狀元,明知失敗也要敗的轟轟烈烈 第3張

4

人生許多事,其實並非看不透,也不是愚忠,而是那些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不允許我們背叛:心中的信念和良知。

與甘心投降的留夢炎、張弘範等人相比,在南宋大廈將傾時,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傑等許多“不識相”的癡情男兒,卻仍在爲這個帝國奔走呼籲、奮力抗爭,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與當初在江西贛州組織兵馬勤王一樣,從元兵手中逃脫的文天祥再次出發,從1276年七月到1278年十一月,他先後組織義兵,一度收復了被元兵佔領的江西贛州、吉州、徇州等地,然而在永豐,他再次遭遇敗績,“妻妾子女”都被元兵俘虜;而在進軍廣東潮州過程中,他的軍隊又開始流行瘟疫,並奪走了他剩下的唯一的兒子。

他已然一無所有,可他仍然在堅持戰鬥。

他率領着最後的殘兵一路轉戰,最終在退到廣東海豐時,被投降元朝的宋將張弘範部隊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文天祥最終被捕,倉促之中,他吞下腦子(龍腦)試圖自殺,沒想到自殺失敗。

這是他第一次自殺。

元將張弘範要他跪拜,他堅持不拜,張弘範又要求他寫信勸降陸秀夫和張世傑等人,沒想到文天祥卻說:“我無法保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可能,教別人背叛自己的父母?”

文天祥二度組織義軍抗擊元兵,最終失敗被俘。

他寧死不降,在被元軍押解前往追擊宋軍時,他寫下了千古聞名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廣東崖山,南宋的最後一戰也最終到來。

1278年,年僅9歲的趙昰在流亡的途中病逝,隨後陸秀夫和張世傑,又擁立7歲的趙昺爲帝繼續抗戰;不久,1279年二月,陸秀夫和張世傑,率領着殘餘的十多萬南宋軍民,與元兵展開了最後的戰鬥。

宋軍最終慘敗。面對重重包圍的元兵,不願屈服投降的陸秀夫,毅然決然、揹着8歲的宋帝昺投海自盡;

在得知陸秀夫和宋帝昺跳海自盡的消息後,張世傑仰天長嘯、淚流滿面說:“我爲趙氏盡心盡力,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亡矣,不知天意爲何?”最終在颶風中,張世傑也跳入滾滾波濤之中,追隨那個他爲之奉獻所有的王朝而去。

在整個崖山之戰中,南宋最後殘存的十多萬軍民,或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或不甘受辱投海自盡,至此,南宋徹底毀滅於崖山的怒海波濤之中。

5

當時,被扣押在元兵船中的文天祥,全程見證了崖山之戰的慘烈。南宋滅亡後,張弘範在廣東崖山刻上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的碑文,並讓人再次押來文天祥,引誘他說:

“你的國家已經滅亡了,丞相您對宋朝的忠孝已經傾盡全力了;如果你能用對待宋朝的忠心,來對待當今的聖上(忽必烈),哪麼一定還可以當上宰相!”

對此文天祥淚流滿面說:“國亡不能救,爲人臣者死有餘罪;又怎麼能夠背叛國家,不與之同生共死呢?”

一席話,說得從宋朝投降蒙元的張弘範也動了惻隱之心,於是,他命人護送文天祥北上大都(北京)呈見忽必烈。

文天祥再次自殺求死,在路途中,他絕食八日,沒想到仍然不死,於是他放棄絕食,決定與蒙古人周旋到底,最終以求一死,爲大宋殉葬。

許多年後,常常有人說,文天祥爲何不再次自殺?其實,一求速死固然痛快,但這種把牢底坐穿,卻始終堅貞如一的信念,卻比“引刀成一快”來得更爲艱難,所以這也是選擇將牢底坐穿的甘地、曼德拉的偉大之處,而在世界範圍,文天祥,是比他們更爲古老的精神典範。

在元大都,忽必烈讓9歲的宋恭帝趙?(xiǎn)出面勸降文天祥,當看到宋恭帝一身蒙古人裝扮出現在牢獄中時,文天祥立馬跪在宋恭帝前淚流滿面,他說:“臣不能保大宋,致使陛下今日,深愧。聖駕請回,聖駕請回!”

當時宋恭帝已經懂事,在文天祥面前也痛哭失聲。

陸秀夫誓死不降,最終揹負宋帝昺投海自盡。

在牢獄中,蒙古人又將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罰沒爲奴,並且讓他的女兒柳娘寫信給他,並提示他說,只要他願意投降,他的家人馬上可以恢復自由身,他本人也可享受榮華富貴,但文天祥執意不肯,在回覆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寫道:

“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爲了逼迫文天祥投降,懾服亡宋子民,元朝宰相孛羅甚至親自提審文天祥,文天祥堅持不肯下跪,強硬地說:“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爲宋盡忠,只願早死!”

對此,當時已經投降元朝的王積翁等人上書忽必烈,請示說,文天祥堅持不降,或者就將他釋放做道士好了,但同樣爲宋朝狀元宰相出身的留夢炎卻強烈反對,留夢炎說:“文天祥如果被釋放,復出號召江南,哪我們這些投降的人,將置於何地?”

文天祥: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狀元,明知失敗也要敗的轟轟烈烈 第4張

6

從1278年被俘,到1279年目睹崖山之戰南宋的毀滅,中間兩次自殺,始終堅持不屈的文天祥,最終在被關押四年後的1283年,迎來了忽必烈的再次提審。當時,忽必烈仍然重視這位南宋的狀元宰相,便問他說:

“你有什麼願望?”

文天祥顯得非常淡然,只是說:“我文天祥受大宋的恩惠,官爲宰相,安能投降二主?”

文天祥說:“願賜之一死足矣!”

最終,他被引出就刑。臨刑前,他特地要求,向着南方故國、大宋的方向跪拜,然後大聲地對圍觀的元朝官吏士卒說:

“吾事畢矣!”最終,他從容就義。

他被殺的那一天,是1283年1月9日,距今整整735年。

狀元宰相文天祥,最終爲大宋殉國成仁。

他死後幾天,妻子歐陽氏爲他收屍,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了他的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對此,近代史學家蔡東藩評價說:正如諸葛亮明知不可爲,卻仍然堅持北伐一樣,文天祥等人明知南宋大勢已去,卻仍然堅持救亡圖存,“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癡”。

因爲即使明知失敗,敗,也要敗得忠肝義膽、轟轟烈烈,對不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