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安祿山爲什麼會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安祿山爲什麼會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祿山爲什麼會受到唐玄宗的重用?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755年11月,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從范陽起兵,打着奉旨討伐楊國忠的旗號,起兵反叛唐朝。

安祿山有多少兵力?15萬。當時唐朝有多少兵力?50—60萬。然而,就在這種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安祿山軍隊一路南下,勢如破竹,打得唐朝軍隊節節敗退。僅僅一個月,安祿山軍隊就攻破了大唐王朝第二大城市、東都洛陽。第二年年初,大唐王朝都城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又被叛軍攻破。

面對咄咄逼人的叛軍,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帶着楊貴妃、楊國忠,以及部分皇族重臣,狼狽逃亡四川,開始了著名的“天子九遷”的第一遷。

都說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強盛的階段,唐玄宗又一手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爲何在安祿山區區15萬人馬面前,大唐王朝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安祿山爲什麼會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安逸日子過得太久了!人們搖頭嘆息。

用《舊唐書》的話說,就是:“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戰,聞其兵起,朝廷震驚。”我們知道,唐朝自618年立國,到755年已經有137個年頭了。除了唐朝初期幾年,李淵、李世民父子南征北戰,掃蕩了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其餘130餘年,國內基本沒有什麼戰事,只有邊境斷斷續續地進行着規模不大的對外戰爭。

百年無戰事,這就意味着“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這就意味着老一輩的虎狼之將早已去世,新一代的年輕將領基本沒有實戰經驗;這就意味着除了邊防軍外,從中央到地方的部隊軍紀渙散、腐朽不堪。

755年底,叛軍攻打洛陽時,守城士兵看到城下漫山遍野的叛軍,渾身直打哆嗦,甚至有膽小的士兵嚇得失足從城牆上掉了下來。

與之相比,安祿山的軍隊一直鎮守於北方邊境地帶,與突厥、契丹經常交戰,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同時,安祿山蓄謀已久,準備充分,進展神速,每天能夠推進60裏。再加上安祿山治軍嚴肅,軍隊戰鬥力很高,“祿山令嚴肅,得士死力,無不一當百,遇之必敗。” 這樣一來,唐朝軍隊根本就不禁打。

756年5月,南陽節度魯炅率領10餘萬人,在枌河跟叛軍作戰,戰鬥的結果是:唐朝軍隊全軍覆沒,魯炅隻身逃脫,好不容易從槍林彈雨中撿回來一條命;

756年6月,剛剛被啓用的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哥舒翰率領8萬人出潼關抵禦叛軍。哥舒翰多年參與對吐蕃、突厥的作戰,屢有勝果。但是,哥舒翰依然被叛軍上了一課,全軍覆滅,哥舒翰本人被活捉……

國內的常規軍隊不禁打,邊防軍隊去了哪裏?

有唐一代,始終面臨着來自吐蕃、契丹、突厥、奚族的威脅,因此在邊境地帶駐紮了不少邊防軍隊。統領這些邊防軍隊的就是節度使。安祿山本身就是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唐朝一共有10個節度使,統領了近50萬大軍。安祿山帶走了15萬,剩餘差不多35萬爲什麼不回來勤王?

一方面,這35萬人鎮守在漫長的邊境線上,看起來多,實際上每個點上也分不了多少。如果將他們全部撤回勤王,外族軍隊趁虛而入怎麼辦?實際上,“安史之亂”發生後,朝廷曾經將對付吐蕃的軍隊抽調回去平叛,吐蕃軍隊趁虛而入,佔領了隴右、河西大片地區。

另一方面,在交通、通訊極度不發達的唐朝,就算邊防軍收到勤王的命令,日夜兼程趕回中原,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幾千里路程,難道說到就到了?並沒有這麼簡單。

安史之亂髮生之際,老將郭子儀正在老家爲母親守孝。朝廷將他“奪情”啓用,任命他爲朔方節度使,率領鎮守朔方的邊防軍討伐殺安祿山叛軍。郭子儀治軍有方,邊防軍訓練有素,但他們與叛軍接觸時,也已經是756年的事情了。那時候,唐玄宗都已經逃往四川了,長安也落到叛軍手中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唐玄宗李隆基不是這樣的硬氣天子。

其實,在唐玄宗在位前期,頗有英明神武之相。他不但長得帥氣,辦事也幹淨利落、殺伐決斷,不在當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之下。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就是這樣來的。

然而,隨着年齡的增大,唐玄宗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先後寵幸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重用對唐朝毫無忠誠度的安祿山鎮守邊境,最終釀成“安史之亂”的禍事,白白葬送了大唐盛世。

唐朝名將輩出,唐玄宗朝就有好幾位,如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等,都是久經沙場的百戰之將,卻先後被唐玄宗親手扼殺。

當安祿山從范陽起兵後,唐玄宗驚慌失措,從戰略到戰術上都表現得極爲幼稚。

以潼關之戰爲例。

756年夏天,安祿山叛軍進攻潼關。此前,守將哥舒翰在潼關經營多年,將潼關防備得固若金湯,在叛軍潮水一樣的攻勢面前屹立如山。由於叛軍東進被張巡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南下又被魯炅阻於南陽(今河南鄧州),安祿山軍隊陷於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安祿山一度想放棄洛陽、撤回范陽老巢。

安祿山爲什麼會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第2張

就在這時候,唐玄宗在楊國忠的煽風點火下,竟然要求哥舒翰離開潼關與叛軍決戰。哥舒翰多次勸說,唐玄宗一律不聽,反而一再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哥舒翰無可奈何。高仙芝、封常清前車之鑑,歷歷在目啊。於是,當年6月的一天,哥舒翰“慟哭出關”,結果全軍覆滅。

後來,詩人杜甫在著名的《潼關吏》中感慨:“謹囑關防將,慎勿學哥舒。”其實,這應該歸罪於瞎指揮的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