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眼前安祿山失敗在即 唐玄宗爲什麼要放棄堅守長安

眼前安祿山失敗在即 唐玄宗爲什麼要放棄堅守長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唐玄宗放棄長安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古代戰爭中,由於受到交通和媒介的制約,所以各種軍事上的應對,通常都是滯後的。

比如說安史之亂,安祿山於11月9日起兵,他的老巢范陽被折騰得驚天動地,但兩千多裏之外的長安城卻對此一無所知。

直到6天后的11月15日,長安城才證實了安祿山起兵的消息

眼前安祿山失敗在即 唐玄宗爲什麼要放棄堅守長安

唐玄宗此時的心情想必是極其惱怒,卻也是極爲不屑的。

惱怒可以理解:唐玄宗自以爲和安祿山之間足夠默契,所以對他一再遷就。沒想到安祿山居然辜負了自己的信任,這讓唐玄宗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不屑同樣可以理解:你安祿山憑藉區區河北一地,就想與我大唐中央政府抗衡?我看你真是好日子過多了,過不了多久,我就會讓你知道厲害!

唐玄宗有沒有迅速戰勝安祿山的自信呢?恐怕是有的,所以他派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坐鎮太原,金吾大將軍程千里坐鎮潞州。他們的戰略目標很簡單,就是讓安祿山無法奪取山西,進而威脅長安。

右羽林軍大將軍王承業爲太原尹,右金吾大將軍程千里爲上黨郡長史,以討安祿山。

唐玄宗又派衛尉張介然坐鎮陳留,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坐鎮洛陽,高仙芝坐鎮陝郡。他們的戰略目標很簡單,就是讓安祿山無法奪取河南,進而席捲中原。

衛尉卿張介然爲河南節度採訪使。壬申,伊西節度使封常清爲范陽、平盧節度使,以討安祿山。丁丑,榮王琬爲東討元帥,高仙芝副之。

隨後,唐玄宗任命郭子儀擔任朔方節度使,隨時準備出兵。

九原郡太守郭子儀爲朔方軍節度副大使。

除此之外,西北各大軍區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大舉東進。

壬辰,上下制欲親征,其朔方、河西、隴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營,令節度使自將之期二十日畢集。

唐玄宗的戰略目標很簡單,就是以少數精銳的西北軍和中央禁軍爲骨幹,組織大量的預備役,儘可能地把安祿山困在河北一隅之地。

只要這一目標達成,唐玄宗就可以從容調度,以大唐中央政府的雄厚實力爲後盾,以大批西北邊軍爲威脅,展開各種政治攻勢。

眼前安祿山失敗在即 唐玄宗爲什麼要放棄堅守長安 第2張

從樂觀角度估計,唐玄宗這幾板斧砍下來,足以把安祿山砍得頭破血流甚至一命嗚呼。

如果不開上帝視角,我們必須得說,唐玄宗在最短時間內,做出了最爲恰當的應對方式:既然我方實力強,那我就沒必要和你玩什麼神出鬼沒的戰術,只要堂堂正正地碾壓即可。

河北全境此時雖然淪陷,唐玄宗也哀嘆河北無忠臣,但他心裏一定有數:只要安祿山的攻勢受挫,河北內部必然會撥亂反正。

這也是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到任之後,頻繁派人與顏杲卿聯繫的主要原因。王承業必然得到了唐玄宗的某種授意,要求他攻心爲上,儘可能策反安祿山任命的僞政府官員。

傳統史書在說到安祿山起兵的相關歷史時,總會有意無意地誇大他的實力。

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唐玄宗的應對措施,會發現安祿山並沒有傳統史書所寫的那麼強,否則唐玄宗絕對不敢玩這種“四面出擊、張袋捕鼠”的招數。

儘管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一點:雖說大唐中央政府看起來更強,可如果安祿山能夠從唐玄宗佈置的口袋陣中殺出來,對於大唐中央政府的聲望打擊會極大。

到那個時候,唐玄宗自信滿滿的佈置反而更容易成爲變數。

後來的事實也佐證了這一點:在關鍵時刻,封常清和高仙芝突然掉鏈子,讓安祿山抓住了一個大獎。

按說,封常清可是西北軍區的統帥級人物,由他坐鎮洛陽應該是萬無一失的。

可就在戰爭正式開始之後的第四天,洛陽就宣告淪陷,封常清倉皇逃竄,當他退到陝州之後,又勸說西北軍區的另一統帥級人物高仙芝放棄陝州。

這樣一來,安史叛軍直接席捲中原,更一鼓作氣打到了潼關腳下。

眼前安祿山失敗在即 唐玄宗爲什麼要放棄堅守長安 第3張

大唐中央政府有沒有優勢?有,而且很大。可說一千道一萬,你們所謂的優勢,難道就是在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內丟掉整個河南嗎?

按照這種情形來看,大唐中央政府更像是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繡花枕頭,安祿山想統一天下恐怕用不了多少時間。

唐玄宗很鬱悶,自己精心準備的口袋陣及其配套的政治攻勢,現在全都沒有用武之地了。

當封常清向唐玄宗彙報前線戰況時,正在氣頭上的唐玄宗根本就不見封常清的使者。

在唐玄宗看來,封常清和高仙芝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初,常清既敗,三遣使奉表陳賊形勢,上皆不見。

正是由於封常清和高仙芝初戰不利,致使河南全境淪陷,這在無形中加大了大唐中央政府平叛的難度。

此時,大唐中央政府再想平叛,單靠陣容威嚇與政治攻勢肯定不行,必須與安史叛軍硬橋硬馬地打一場,否則不到二十天丟失河南全境的恥辱根本無法洗刷。

但我們必須承認:對於大唐中央政府而言,此時的局面雖然不利,卻也談不上有多惡劣。

是的,安史叛軍的確打到了潼關腳下,但他們向西進攻的勢頭已被遏制住了。

此時,哥舒翰率領二十萬政府軍駐紮在潼關,依靠潼關天險與叛軍打陣地戰,雖不敢說穩勝,但保持不敗拼消耗總是可以的。

當安祿山以河北一隅之地與大唐中央政府拼消耗時,他離失敗就已經不遠了。

此時的安史叛軍雖然已經攻克河南全境,卻無法有效控制,更無法大局擴張。

張巡在雍丘、許遠在睢陽、來瑱在穎川、李祇在東平、魯炅在南陽……各地反抗勢力同樣風起雲涌。

丙午,以瑱爲潁川太守。賊屢攻之,瑱前後破賊甚衆,加本郡防禦使,人謂之“來嚼鐵”。翰伏地對曰:「臣肉眼不識聖人。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東平,魯炅在南陽,陛下留臣,使以尺書招之,不日皆下矣。」

在這種背景下,李光弼和郭子儀率領的西北軍,也開始大舉行動,並在山西戰場一再大勝安史叛軍。

山大同軍使高秀巖寇振武軍,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擊敗之,子儀乘勝拔靜邊軍。大同兵馬使薛忠義寇靜邊軍,子儀使左兵馬使李光弼、右兵馬使高浚、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右武鋒使渾釋之等逆擊,大破之,坑其騎七千。進圍雲中,使別將公孫瓊巖將二千騎擊馬邑,拔之,開東陘關。

隨後,李光弼和郭子儀先後率軍進入河北,一再大敗安史叛軍。

光弼遣使告急於郭子儀,子儀引兵自井陘出,夏,四月,壬辰,至常山,與光弼合,蕃、漢步騎共十餘萬。甲午,子儀、光弼與史思明等戰於九門城南,思明大敗。

數日,子儀、光弼議曰。“賊倦矣,可以出戰。”壬午,戰於嘉山,大破之,斬首四萬級,捕虜千餘人。思明墜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槍歸營,奔於博陵;光弼就圍之,軍聲大振。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降。

就這樣,在安祿山叛變不到五個月後,他站在洛陽舉目四望,卻發現四周全部是大唐的旗幟。叛軍所佔據的地區就好像身處汪洋之中的幾個小島,隨時可能被海水所吞沒。

漁陽路再絕,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爲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

隨後的發展就順理成章了,按照郭子儀和李光弼的估算,只要再給他們一點時間,就可以把安祿山的老巢范陽拿下,然後找機會活捉安祿山。

郭子儀、李光弼亦上言:「請引兵北取范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潰。潼關大軍,唯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絕望了。

眼前安祿山失敗在即 唐玄宗爲什麼要放棄堅守長安 第4張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要結束安史之亂是非常輕鬆的,唐玄宗也開始自鳴得意:雖然這個局最初被封常清和高仙芝這兩個飯桶破壞得不成樣子,但大唐畢竟實力強大,還是很快把平叛工作重新拉上日程。

可就在即將勝利的時候,大唐中央政府又開始搞內訌了。

此時,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大軍坐鎮潼關,等戰爭結束之後,就沒他們什麼事了。可據說,太子此時已經與哥舒翰勾結在了一起。

勾結在一起之後呢?哥舒翰自然要幫太子除掉他那老邁的父皇。

在這種背景下,坊間傳出驚天大新聞:哥舒翰準備率領二十萬殺奔長安城,幹掉宰相楊國忠,此所謂“清君側”。

在即將收網的時候,卻出現了這麼一件事,於是安祿山死裏逃生,抓住了第二個大獎。

由於相關歷史主要是站在唐肅宗的角度所寫,所以對於哥舒翰這種蠢蠢欲動的行爲,史書總是輕描淡寫或一筆帶過。

可問題是,對於唐玄宗而言,此時的哥舒翰和安祿山似乎已經沒有區別了:安祿山是打着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哥舒翰同樣是打着清君側的名義造反。

只不過安祿山是自己想當皇帝,哥舒翰則希望迎立太子李亨當皇帝而已。

面對此情此景,唐玄宗一定在反覆問自己,應該怎麼辦呢?

上策激進,自然就是唐玄宗後來的選擇,那就是狂賭一把,與其坐等潼關守軍和自己玩兵諫,還不如驅趕他們與叛軍開戰。

從理論上講,這種玩法未必有多危險,因爲二十萬政府軍面對幾萬叛軍,無論輸贏總能保證大體上不丟面子。

中策中庸,那就是按既定戰略進行:安史叛軍在西線和南線,叛軍已寸步難前了;河北戰場上,郭子儀和李光弼節節勝利,隨時可以攻克叛軍的老巢范陽,大敗安祿山是指日可待。

從理論上講,潼關守軍未必會在這個關鍵時刻玩兵諫,但唐玄宗敢賭嗎?不太敢。

下策,自然就是引咎辭職,讓太子李亨提前上位。

這種選擇,從理論上講同樣可行,但實際上無法操作。因爲唐玄宗身邊的人,肯定都會紛紛勸阻他。否則唐玄宗引咎辭職了,唐玄宗身邊的人有幾個能平穩着陸呢?

最後唐玄宗選擇了上策,結果潼關守軍丟人丟出了國際水平,二十萬政府軍被幾萬叛軍打得灰飛煙滅。

面對此情此景,唐玄宗傻眼了。

如果潼關依然有二十萬守軍,那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安史叛軍無論如何狂轟濫炸,也註定是沒有效果的。

可現在,二十萬守軍灰飛煙滅了,繼續堅守長安城會是什麼結果呢?

從理論上說,安史叛軍同樣很難攻克長安城,可問題是:哥舒翰的行爲會帶給唐玄宗極深的心理陰影。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難免疑神疑鬼:我繼續堅守長安城,難保不會再出現反骨仔,四周的勤王部隊難免不會強勢圍觀,我甚至有可能成爲蕭衍第二,被安祿山活捉!

如果唐玄宗想到了這一層,你說他怎麼敢繼續堅守長安城呢?

在整個平叛過程中,唐玄宗之所以昏招不斷,其根源都在於此。

爲了避免成爲蕭衍第二,唐玄宗經過思考,終於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選擇:棄守長安城,向四川轉進。

眼前安祿山失敗在即 唐玄宗爲什麼要放棄堅守長安 第5張

看到唐玄宗出此昏招,我難免會想起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最初,唐玄宗一味地重用安祿山,卻非要搞出各種奇招怪式來調教安祿山,把人家弄得一點安全感都沒有,最終漁陽顰鼓動了起來。

後來,唐玄宗又因一時的失利,殺了西北軍名將封常清和高仙芝,可謂自毀長城。

隨後,唐玄宗又擔心哥舒翰會逼宮,於是強令他率領二十萬軍隊主動向安史叛軍發起進攻,致使潼關失守。

最後,又在沒見到安史叛軍的時候,不聲不響地棄守長安城,上演了“自己把自己嚇死”的一出好戲。

如果從權謀的角度來看,唐玄宗的應對都不能說有多大錯誤,可他一味地使用權術馭人,卻忘記了一個國家或政權的立足根本。

當一個年邁統治者在施政時,不以國家利益爲根本,而以自身利益主導一切時,這個國家怎麼可能不動盪,怎麼可能不衰落呢?

眼前安祿山失敗在即 唐玄宗爲什麼要放棄堅守長安 第6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