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揭祕:古代的官學教育有多完善?

揭祕:古代的官學教育有多完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的官學教育有多完善?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一詞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揭祕:古代的官學教育有多完善?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成爲常用詞,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有識之士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

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佈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提倡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爲了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現代漢語中“教育”一詞的通行,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聯繫在一起,反映了中國教育話語由“以學爲本”向“以教爲本”的現代性轉變。

提到古代的教育,很多人只會想到國子監、太學這些高等學府。

殊不知,除了太學之外,不少朝代還設立了其他官學。以南宋爲例,除太學之外還有宗學和武學,三者並稱“三學”,同爲官方學府。

紹興十三年,岳飛的故居被改建爲太學。根據功能不同,太學內共分爲孔廟、教學區、齋舍區三個部分。孔子廟位於太學以西,以大成殿爲主體建築,殿內祭祀孔聖。每年春秋兩季,這裏都會舉辦祭典。這一習俗自太學興建之初便已成慣例。

太學的課堂便是崇化堂,是教學區的重點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光堯石經閣,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裏面收藏着《易經》、《詩》、《尚書》、《左氏春秋》、《禮記》、《論語》、《孟子》等藏書,這些都是太學學生的“必修課”。

至於齋舍區,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們吃飯睡覺的地方。太學建設之初,僅有服膺、誠意等十齋。所謂“齋”,和現在的大學宿舍差不多。只不過,當時的住宿條件有限,即便是在太學就讀的學生也得睡大通鋪,三十個人住一齋。後來隨着太學擴建,又增設了十齋。如果這二十間宿舍都住滿,太學可容納的學生約爲六百人。

比較有特色的一處建築是齋舍前的“射圃”。《周禮》中的“君子六藝”包括射箭,所以在日常學習之餘,太學生還會在此地磨練弓箭技藝。

南宋時期的太學體制完備,祭酒相當於學校的校長,而司業則相當於教務主任。擔當教授的,是博士、學正、學錄、學諭。

其中,博士的地位較高,負責學生的日常教學工作,以及對學生德行操守的訓導。學正、學錄是普通教師,在輔助博士進行授課的同時,負責對犯錯學生的處罰。

太學有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但凡犯錯的學生都會遭到嚴厲的處罰。

處罰由輕到重,共分爲五個級別:

第一檔就是太學內禁止出入,在學校裏被軟禁幾個月;

第二檔是“前廊關暇”,在軟禁的前提下進一步限制犯錯學生的行動範圍;

第三檔是“遷齋”,就是給犯錯的學生統一送到一個宿舍,除非原宿舍的二十九名同學聯名請求,否則不得放還;

第四檔是遷到“自訟齋”,放到現在來看就是將犯錯學生孤立,同窗好友不得與其接觸。

最嚴重的處罰,就是“撲責摒斥,終身不齒”,受到這種懲處的一般都是犯下大錯的學生,一般的調皮搗蛋絕不至此。

武學是與太學相對的,按理說,作爲與文學對等的武術教育機構,武學的地位理應與太學等同。然而,宋朝自建國之初,便秉持着重文輕武的發展方針,所以武學並不受重視,只能屈居太學之後。

慶曆二年,朝廷開設武學,第一次總共招募了一百名學生。擔任教授的,是朝中懂得軍事的文官或武將。選拔學生的過程中,先進行弓箭、騎術的考試,合格者准許入學。

武學學生學習的內容比較有意思,就是歷代的兵法經典。經過了三年的“紙上談兵”後,學生們會統一參加“畢業考試”,按照成績封官。

到了崇寧年間,武學已被普及到各州,模式與前者並無差別。不過此時的武學參照了儒學制度,以立考選升貢法對學生進行考覈。

相比於太學和武學,宗學是比較特殊的。該機構招募的學生,並不是平民學子,也不是豪門子弟,而是趙宋宗室。

因爲,學生的身份比較特殊,所以宗學不像太學一樣進行自我管理,本身就有教育部的性質。宗學之上,要受到宗正寺的管理。

紹興十四年,朝廷於睦親坊開設了宗學,分爲小學和大學。這裏的小學,相當於現在的學前班。年齡較小的宗室子弟在這裏讀《論語》和《孟子》,打好基礎。等到他們成長到一定年紀,便會進入到宗學裏的大學。

大學的課程與太學如出一轍,體制的設置也與太學等同。按照原定計劃,宗學打算招募大學生五十人,小學生四十人。不過由於來到這裏就讀的都是皇親國戚,宗正寺開罪不起,所以但凡有求學的宗室子弟,大多可進入宗學接受教育,並不會受到人數的限制。

揭祕:古代的官學教育有多完善? 第2張

綜上所述,古代的官學教育是十分完善的,絕非一些朋友想象的那樣,只學習四書五經。歷代的統治者都注重教育,哪怕在國力不濟的南宋時期,同樣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