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說說古代學習那些事 古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說說古代學習那些事 古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人教育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人教育孩子讀書的?

在我國古代,子女學習讀書就是一件習以爲常的事情,我國對孩子的教育事業一直看的很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在中國古代古人們學習的那些往事兒。

說說古代學習那些事 古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田間收種忙,案頭文墨香。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家庭生活中,耕讀密不可分。晴耕雨讀,田園牧歌,剛放下鋤頭,又拿起書本,是很多家庭的真實生活寫照。”那麼古人緣何對讀書如此看重?在他們看來,讀書是一件很容易學會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被譽爲“家訓之祖”的顏之推《顏氏家訓》中說:“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現在的孩子一般3,4歲就開始入學(幼兒園),古代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這個歲入學在古代是最主流的。好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朝文學家蘇東坡等。

古人講究讀書要勤奮,但是更注重學習的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說:“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說說古代學習那些事 古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第2張

古人讀書名副其實,不但要用眼睛看、高聲朗讀,並且要抄、背、默,用心用腦。康熙朝理學名臣李光地在《家訓·諭兒》中說:“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遍,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看過或誦讀過,都不如讀書時動手更有其效。這是因爲,動手之時勢必動腦,動腦則有助於理解書中的含義。

如果讀書不學好會捱揍

古代對學生的管理較嚴厲,大多家長也認同“不打不成器”。讀書不認真或學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罰跪如家常便飯。王充《論衡·自紀篇》稱,“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醜得鞭”。可見,在漢代就流行體罰學生。

說說古代學習那些事 古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第3張

“體貼到身上去”

當然,讀書的過程不止於把書看完,還要去踐行。正如呂祖謙在《家範·學規》中所說,“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爲本”,讀書最終要映射自身,躬行實踐。

古時候左宗棠給妻弟周汝充的信中提起:讀書是與他人的精神交流、靈魂對話,要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否則感覺所讀之書美則美矣、趣則趣矣,卻於己了無所得,這便是“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讀了書和沒讀一個樣。

其中曾國藩也曾經說過:“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曾氏看來,讀書的關鍵在於“體貼到身上去”,注重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讓知識,思考真正的融入進自身,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