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伊闕之戰爆發於何時?白起在其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伊闕之戰爆發於何時?白起在其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起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他知曉兵法,擅長用兵和打仗。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趁着這一機會,秦國派遣白起等人進攻韓國,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等地。衆所周知,作爲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個諸侯國,韓國自然難以單獨抵抗秦國的進攻,於是就向三晉之一的魏國求救。面對秦國這一共同的敵人,魏國自然不會作壁上觀,於是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戰役中,不僅韓國、魏國出動了精銳力量,對於同樣遭受秦國蠶食的東周國,也派出兵馬加入到韓國、魏國的聯軍中。對於韓、魏、東周三國,一共派出了24萬大軍,以此和秦國白起一較高下,這就是“伊闕之戰”的起因和歷史背景。

首先,《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中記載:“韓、魏向率,興兵甚衆,即可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國大軍來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以此和韓、魏、東周三國的24萬聯軍展開對峙。此戰,白起指揮的秦軍數量,只有10多萬人,也即不到對方兵力的一半。

那麼,問題來了,秦和韓、魏、東周,爲什麼要選擇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展開決戰呢?這是因爲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以南,是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道(並且,東周國也在洛陽一帶,所以這纔跟隨韓魏兩國來對戰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不斷增長的秦國,自然不會滿足於偏居一隅。當然,對於韓國等山東六國,同樣不願意秦國的大軍在中原之地所向披靡。

伊闕之戰爆發於何時?白起在其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基於此,在筆者看來,就伊闕之戰來說,可以說是秦軍東出中原的開端,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對於白起來說,在這場戰役中承擔着巨大的壓力。如果白起沒有開好這個頭,那麼秦國之後的進攻,無疑會存在更大的壓力。當然,作爲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在兵力處於劣勢的背景下,並沒有腦子一熱就和韓、魏、東周三國的聯軍展開決戰。

在對峙的過程中,白起先是仔細觀察了對方的情況,並獲得了一個關鍵的信息,也即韓國和魏國大軍的主帥貌合神離,互相推諉、各自保存實力,誰都不願先與秦軍交戰。至於東周國的士兵,更是沒有什麼戰鬥力,也即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所以,伊闕之戰的關鍵,就是對韓國和魏國的大軍各個擊破。

《史記白起列傳》中記載:“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爲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在伊闕之戰中,白起最終斬殺了韓、魏、東周三國的24萬大軍。那麼,問題來了,白起是怎麼以少勝多,取得這一戰績呢?

對此,根據史料記載,在發現韓國和魏國大軍貌合神離的情況後,白起決定用少量疑兵來拖住韓國大軍,然後調集主力繞到魏國大軍的後方,以此成功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魏國和韓國可以通力協作的話,完全可以抵禦白起的進攻。但是,在得知魏國大軍遭到襲擊的背景下,韓國大軍的第一反應就是撤退,而不是支援友軍。就這樣,兩隻潰敗的敵軍,基本上被白起全部殲滅了。

伊闕之戰爆發於何時?白起在其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第2張

最後,在韓國、魏國大軍被殲滅後,東周國的士兵自然更是無心應戰。在此基礎上,白起不僅殲滅了24萬大軍,還趁勢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前面已經提到,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以南,是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道。因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殲滅24萬三國聯軍,重創魏國、韓國固然重要,但是,伊闕之戰的戰略目標,還是佔據伊闕,打開秦軍東出中原的通道。對此,白起無疑很好的完成了秦國在伊闕之戰中的戰略目標。

作爲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奠定了他在秦國武將中的地位。換而言之,如果沒有伊闕之戰的大放光彩,秦昭襄王自然不會在華陽之戰、長平之戰、鄢郢之戰等重要戰役中繼續重用白起了。打個比方,長平之戰是趙括證明自己的機會,如果趙括能夠打贏長平之戰,那麼他無疑會更多的表現機會。相對於趙括,白起顯然抓住了這樣的機會,以此在春秋戰國歷史上書寫了戰神的傳奇。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