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楊貴妃扮演着什麼角色?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楊貴妃扮演着什麼角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髮生於唐朝時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中國的歷史非常長,如果要選一個最能代表中華的朝代,我想那一定是唐朝,漢朝有偉大的軍功,但似乎文采上少了些什麼。

宋朝文采斐然,但軍事上一塌糊塗,是所有大王朝中最差的,只有唐朝,堪稱完美,軍事上有李世民的天可汗,完全是一副征服草原衆部落的姿態。

文化上,更是有璀璨的極致的唐詩,甚至有人說,單憑唐詩這一項,哪怕唐朝什麼也沒有,他也足以成爲最讓人驕傲的朝代。

唐朝就是這麼讓人驕傲,文治武功都厲害得讓人挑不出毛病,但如此強大的王朝,卻突然之間,在安史之亂中戛然而止,彷彿被突然間攔腰截斷一般。

一般的叛亂要麼發生在王朝早期,立足未穩之際,很多人都想趁機撈一把,唐初就是叛亂層出不窮,要麼發生在王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

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但偏偏這個安史之亂,他發生在王朝的中期,而且是王朝最爲強盛的時候,安史之亂唐朝從頂峯跌落,但依然又延續了150多年,這說明唐朝實力依然非常強勁。

唐朝之所以是一個偉大的王朝,因爲他從誕生之日起,就保持着一顆開放的心態,萬國來朝渭水東,從來不認爲自己是個單純的農耕王朝。

因此,唐王朝從李世民開始,就一直保持着對外擴張的勢頭,如果我們翻看唐朝的歷史一看,他們的名將動不動就是一人滅一國的那種。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楊貴妃扮演着什麼角色?

唐朝的軍事擴張勢頭,一直沒有停止,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要想保持天可汗,要想讓胡姬能歌善舞,而不是揮舞狼牙棒,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出擊。

唐朝的對外政策,就是要留給自己一個非常大的戰略腹地,給自己留出足夠的安全線在,再也不能像立國之初那樣,突厥兵臨城下,訂立屈辱的盟約

但唐朝的對外資政策做得實在是太成功了,反倒是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那就是那些被打敗的部族,或者說是主動歸附大唐的遊牧民族,他們的人口越來越多,朝廷只好將他們統一安置在河北這一代。

但誰知道,隨着唐朝對外擴張的不斷加強,歸附的遊牧民族越來越多,慢慢地在河北地區,就形成了非常複雜的湖人居住區,陳寅恪先生稱之爲河北的胡化。

按理說這些都是唐朝的手下敗將,或者是主動歸附唐朝的,應該是沒什麼事情,但就怕量變引發質變,人一多時間一長,就容易引發一個問題,那就是誰來當地方官的問題。

因爲河北地區的胡化,導致了你派遣漢人過去當節度使其實已經鎮不住了,必須有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的人來擔任節度使,才能治理那個地方。

本來地方官員,也是朝廷任命的,就算是胡人當節度使也沒什麼,唐朝本來就是個開放型朝代,但這問題就偏偏出在節度使這三個字上,因爲這個職位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

節度使是個非常畸形的官職,所謂節度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所有的權力,軍權行政權財政權,統一節度,這個就叫節度使,爲什麼會有如此畸形到權力如此之大的官職呢?

(02)認錢不認人

這個原因又可以歸結到,唐朝不斷地對外擴張上面,唐朝的軍事制度,是繼承了北周時期的府兵制度,府兵制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的制度。

所謂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全國各地設有600多個軍府,每個軍府管轄府兵一千人左右。府兵不用繳納稅賦,平時務農,農閒的時候參加軍事訓練。一旦遇上戰事,府兵就要上陣打仗。

而且一旦打完仗,就要將歸於朝,兵歸於府,接着務農,這種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軍費少,士兵們平時種地,自己養活自己,打仗的時候自己準備戰鬥工具,對於朝廷來說,這樣的設計可以說是非常好的選擇。

但這種制度,隨着帝國版圖的擴大,已經不再合適了,因爲帝國版圖大了之後,原本府兵出發到前線的距離很近,打完仗可以很快回家,變成務農狀態。

但是帝國版圖大了之後,這種情況將變得非常複雜,府兵從準備出發,到抵達邊境線上,所需要的時間就非常長,然後打完仗再回來,這樣的話效率就變得非常慢,很明顯府兵制不適合疆域巨大的帝國模式。

但有人說,在邊境地區建立軍府不就行了,這樣不就離前線近了,但要命的是,唐朝因爲擴張,前線一般都是在草原隔壁等地方,這些地方已經不適合種植了農作物了。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楊貴妃扮演着什麼角色? 第2張

本來府兵制是兵農合一,種出來的糧食夠自己吃,但邊疆地區這種制度根本不行,你沒法種糧食,府兵制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當時的宰相李林甫,看到這種情況之後,就建議把唐朝的兵制從府兵制改爲募兵制,所謂募兵制就是國家出錢,招你過來當兵打仗,國家給你發工資。

這看起來是個好辦法,一旦實施起來,問題就來了,朝廷沒那麼多錢,尤其是對於前線而言,無論是運糧還是發餉,這對於朝廷來說這都是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

這種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解決方案,但事情已經這樣了,你又不能不解決,最終朝廷想了一個好辦法,讓將領自己解決,朝廷一紙文書下去,這個地方派遣一個節度使,全面負責軍事稅收民政。

這樣一來朝廷可就輕鬆多了,節度使負責所有的事情,收上來的稅養活當地的軍隊,朝廷只需要看那個節度使幹得不好,撤換就行了。

朝廷是省心了,但與此同時,朝廷的控制力也沒有了,當你什麼都不想管的時候,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實際的權力,因爲當兵的都是誰發軍餉就跟誰幹,當地的軍人慢慢的就變成只聽節度使的了,因爲是節度使在給他們發軍餉。

時間一長,慢慢的募兵制就成了唐朝的噩夢,原來國家的軍隊,慢慢的就變成了節度使的軍隊,軍人只認錢,這是唐朝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03)安祿山的希望沒了

節度使這招爲朝廷省下了大量的軍費和人力資源,但也爲唐朝的衰落埋下了根源,恰巧此時,有一個胡人將領異軍突起,成了河北三鎮的節度使,這個人就是安祿山。

安祿山這個人,本來也不姓安,安祿山的父親是中亞地區的粟特人。安祿山原本沒有姓,他的母親聲稱自己曾向突厥的戰神扎犖山祈禱,才生下了他,所以就給兒子起名爲扎犖山。

後來安祿山的母親嫁給了一個姓安的人,安祿山就姓了安,改名爲“祿山”,這在突厥語中是“光明”的意思,但這個光明着實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的黑暗。

安祿山這個人非常圓滑,很能巴結上級,再加上粟特人本來就是以經商聞名中亞地區,這就造成了安祿山在官場上可謂是如魚得水。

安祿山這個人第一個重要職務是平盧節度使,這屬於河朔三鎮之一,後來安祿山又拼命巴結楊玉環,甚至不惜給楊玉環當乾兒子,於是職位不斷加強,在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已經是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了。

按理說朝廷也不傻,怎麼會讓一個胡人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幾十萬大軍呢,朝廷的確不傻,這甚至是朝廷過於精明的表現。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楊貴妃扮演着什麼角色? 第3張

中國歷史上叛亂很多,但純粹是農民起義成功的很少,包括唐朝取代隋朝,也是軍事貴族的叛亂,導致了王朝覆滅,所以唐朝一直奉行的政策就是打壓各種軍事貴族。

唐朝本來有個很好的制度叫做出將入相,就是在外領兵的大將軍,如果幹得好,到了一定級別和年紀,就會回到朝廷,委以重任,甚至是做到宰相的位置,唐朝很多名將,最終走的都是這條真正意義上的出將入相的路。

但李林甫這個人,很小心眼,他不想讓別人頂替他的位置,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上書皇帝,將以多用胡人將領,這樣胡人將領無論立了多大的軍功,都是不可能入朝爲相的,因爲他們的文化水平很低,根本無法勝任宰相的工作,這樣一來就沒人能撼動李林甫宰相的位置了。

當然李林甫的理由很是冠冕堂皇,那就是胡人根基淺,不至於威脅到朝廷,這樣做有利於打擊軍事貴族,多用平民也是唐朝的一貫國策。

李林甫作爲唐朝著名的奸相,很多人都認爲這純粹是李林甫爲了個人利益而枉顧國家利益,事實上李林甫這個人非常有才,而且他還是唐朝宗室,你很難說清楚,他這樣做到底是出於維護大唐還是爲了自己,一個人一旦做到了李林甫這樣的位置,他的動機和目的就已經是非常複雜了,完全不是用一般的善惡就能概括了。

但不關注怎麼說,李林甫這樣做,實際上是斷了安祿山的希望了,本來高級將領可以入朝爲相,但李林甫這樣一弄,作爲胡人將領,安祿山肯定是沒機會入朝了,面對已經升到不能再升的官職,安祿山已經看不到更高的希望了,似乎也只有謀反這一條路了。

(04)對與錯

但安祿山造反,也不能把責任推到李林甫身上,因爲李林甫能力突出,有他在安祿山絕對不敢造反,而且安祿山這個人連皇帝都不怕,去非常害怕李林甫。

中國古代,一個政策的好壞,跟他的執行者關係很大,比如說李林甫實行的很多政策,可能憑藉他的個人能力,就是能玩得轉,他的安祿山等胡人將領的壓制就是非常成功的。

但偏偏有人不信這個邪,覺得李林甫行的他也行,楊國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沒什麼能力,完全依靠妹妹楊玉環上位,而且跟楊國忠一直是死對頭。

把李林甫搞下臺後,楊國忠成了宰相,爲了急於表現自己,於是就對外用兵,結果征伐南詔國,損失慘重,大敗而回。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楊貴妃扮演着什麼角色? 第4張

這一仗不僅僅是朝廷損失了士兵,更重要的是,讓安祿山看到了朝廷的虛弱,而且安祿山打心眼裏看不起楊國忠,一個純粹靠着裙帶關係上位的宰相,還不知道收斂,反而是四處用兵,這樣的人,其實沒人是真心佩服的。

楊國忠可以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安祿山最終造反了,打出的名號就是討伐逆賊楊國忠,而玄宗皇帝倉皇出逃,走到馬嵬驛,憤怒的金吾衛殺死了楊國忠,逼死了楊玉環,但是大唐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這麼一場災難,很多人都想找出來一個人來當替罪羊,事實上這本身就是一些列事件共同導致的,單獨說某個人要負責人,都是片面和簡單的總結,不足以概括真實的歷史。

如果是平時,也許像楊玉環這樣的人,也就是跟趙飛燕一樣,做個皇帝的寵妃,頂多就是自己的家族飛黃騰達,飛揚跋扈一下。

但偏偏遇到了各種關係複雜的時代,楊國忠的確不是好人,但如果沒有李林甫一味強調任用胡人爲將領,大唐也不至於有如此的危機。

李林甫一系列舉措,也是爲了應對府兵制的不足和防止軍事貴族的出現,而唐朝府兵制度出現問題,根本原因,還是唐朝不斷疆域擴大,府兵制度無法適應這樣的大帝國。

總之,把如此複雜的歷史事件,歸結到一個人的身上肯定不合適,但是像楊玉環楊國忠李林甫這樣的人,的的確確要爲這場大災難負責,畢竟他們共同的行爲,導致了這場災難的發生。

這屬於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合,藩將擁兵自重,造反可能是遲早的事情,但如果李林甫一直當政,說不定能把安祿山熬死,也許歷史會改變,但歷史沒有如果,很多時候,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疊加在一起,才形成了非常有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