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六十不死就活埋的傳說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嗎?

六十不死就活埋的傳說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有一句話叫“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爲百善之首;還有一個意思,孝開了百善都開了。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要了解的一個歷史事實就是中華民族並不是一開始就有孝道的,孝道是從野蠻習俗中逐漸發展過來的,隨着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老人問題的解決才越來越文明,這也纔有瞭如今我們都所稱道的中華傳統美德。那麼,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什麼違反孝道的事情呢?這便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古代關於“棄老墓,寄死窯”的傳說了。相傳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因爲大興土木,常年勞民傷財,導致了當時的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下降,以至於出現了糧食不夠吃的情況,而當食物無法滿足所有人的生存的時候,只能選擇犧牲一部分人來減少食物的消耗,因此,沒有了勞動價值的花甲老人便成爲了被捨棄的那一類人。

六十不死就活埋的傳說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嗎?

在多人相繼進言談到通過捨棄沒有勞動力的老人來緩解糧食消耗的議題後,皇帝便發佈了一條規定,名叫“六十還倉”——凡是上了60歲花甲的老人,一律都要處死,違令者全家都要被處以死刑。而處死年紀上了60歲的老人的方式之一便是活埋,專門修建一個活人墓,形狀瓦罐,老人會由家人們送進這個墓穴中,並留下一定的食物,讓老人自生自滅,一般多是在食物被吃完之後,老人最後在冰冷的墓穴中受凍捱餓而死,這種方式也被稱之爲“花甲葬”。

據說最初這樣違反道德的法令發佈之時,百姓之中皆哀聲怨道,紛紛表示反對,一時間鬧出了很大的動靜,但是,這畢竟是傳說,相關的事情並沒有在正史裏出現,因此也很難辨認真假。而在傳說中,在“六十還倉”的規定被髮佈下來之後,儘管大多數百姓都認爲這樣的行爲太過違揹人性了,但是爲了保住家裏其他人的性命,迫於皇威,只能乖乖實行,甚至作爲犧牲品的老人們也才加入了這一過程中,他們不願成爲子女的累贅,對子女的拋棄沒有怨恨甚至主動參與。在這期間,有一戶人家的兒子實在是不忍心讓自己的老父親在這般年紀還要受這樣的苦,但又不敢公開違抗這一法令,於是,他在將父親送進山上的墓穴之中後,並沒有就此捨棄父親,而是讓其暫居在此,之後便悄悄的供養老父親。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了東窗事發,交趾國派使者前來朝拜,並向秦始皇進獻了一隻奇怪的動物,交趾國使者對秦始皇說道:“若是大國中有人能夠認出來這個動物是什麼,我們之後便永遠向您俯首稱臣,兩國永不交戰。”這個條件一說出來,引得朝廷上下皆一片譁然,但奈何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識得此動物,於是乎,秦始皇便命人畫下這隻異獸的模樣,在全國上下張貼,放出皇榜,並聲稱若是有人能說出這是何動物將有重賞。這也讓那位悄悄供養老父親的孝子看到了皇榜,他在去給父親送飯的時候便將此事當作趣事說給了父親聽,還拿了異獸畫像給父親看,沒想到,年輕時遊走過多地的父親就去過交趾國,認出了圖上的異獸名叫西鼠,儘管體型較大但依舊是怕貓的。

六十不死就活埋的傳說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嗎? 第2張

於是父親便讓兒子抱上一隻貓去揭皇榜,兒子被侍從帶入大殿後,便將貓拿了出來,西鼠一見到有貓便被嚇得四處逃竄,這下誰輸誰贏已經非常清楚了,最後交趾國也不得不履行承諾,向秦朝俯首稱臣。之後,秦始皇想要賞賜這位揭榜人,但是揭榜人並沒有要任何賞賜,而是將自己供養父親的事情說了出來,並說明此次就是自己的父親認出了這隻異獸,最後直言自己有罪請皇上恕罪,秦始皇聽後也十分感慨,並認爲人老了後雖然沒有了勞動價值,但還是非常有智慧的,於是便下令將“六十還倉”的法令廢除掉了。

關於這個“棄老墓,寄死窯”的傳說在中國古代流傳得非常廣泛,如:江浙一帶的《大鼠》,湖北的《鬥鼠記》、《八斤貓》、《不殺老人》、《人過花甲》等,而這樣的廣泛流傳並不是在鼓勵棄老習俗而是在歌頌放棄“棄老令”的習俗演變。如今,在湖北武當山周邊考古發現了許多可容一人大小的窯洞,也就是傳說中的“寄死窯”,證明了中國古代確實存在過棄老、殺老的習俗,當地如今也依舊流傳着關於“六十還倉”的傳說,這個制度從建立到放棄的故事,這展現的正是從野蠻到孝道,從棄老到養老、敬老的道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