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歷史上活埋老人的事情是真的嗎?哪些朝代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

歷史上活埋老人的事情是真的嗎?哪些朝代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是不是真的,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存在於哪些朝代?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存在於很多地方的民間傳說中,網上也有人舉出這些各種版本的傳說,甚至搬出一些地方戲曲的劇照來“佐證”這個所謂“朝廷龜腚”。

歷史上活埋老人的事情是真的嗎?哪些朝代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

實際上,這絕對是一個彌天大謊,估計就像“朱元璋屠山東”的傳言一樣,屬於專門用來抹黑的朝天潑糞。

相信“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這個歷史謠言的人可以說對中國、對中國傳統、對中國歷史一無所知。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這種侮逆天道的倒行逆施絕對不會發生在中國,不管是哪一個朝代。

爲什麼這麼說?

這就需要從深刻理解“以孝治天下”這一傳統治國理念真正的意涵開始說起。

“孝”的本質是“忠”,“忠孝一體”,不可分割

雖然,首先旗幟鮮明高擎“以孝治天下”的是漢代,連人才官員選拔任用都以“孝”爲第一考量標準,即所謂的“舉孝廉”。

甚至還能編造出諸如“賣身葬父”之類的段子來愚弄老百姓。

但是,“孝治天下”有更早的歷史。

比如,雖然還有爭論,“孝經”成於漢代之前的可能性很大。

如何來看待始於漢代,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的“孝治天下”呢?

本質上說,“孝”就是“忠”,“忠孝一體”,不可分割。

要正確理解這一點,又需要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

人們都知道,儒學在漢之前並非顯學,根本原因就是,儒學對於亂世治國來說是無用之學。

儒學之所以被漢武大帝尊爲國家哲學,是始於漢代經學家、公羊學派大儒董仲舒的妙手。

歷史上活埋老人的事情是真的嗎?哪些朝代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 第2張

董仲舒成功售賣給漢武帝的儒學實際上是用陰陽五行異化了的儒學,董仲舒以所謂“天人”哲學爲核心異化了的儒學在《春秋繁露》中進行了系統論述。

歷史上活埋老人的事情是真的嗎?哪些朝代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 第3張

《春秋繁露》實際上就是用陰陽五行來重新解釋孔子的《春秋》。

董仲舒的儒學體系核心內容可概括爲“十端”,即天地人陰陽五行。

其中,天是他這一體系的“神”,天的“行爲”,即所謂“天道”是宇宙的最高準則。人世間萬物都必須遵從天道,如果誰,包括人間帝王在內,侮逆天道都是不能被容許的,必然會遭遇天道的懲罰。

民間所謂“傷天理”此其所謂也。

而陰陽五行是天道的具體準則。

董仲舒什麼樣的生花妙手讓不受人待見的儒學化身成爲“獨尊”的國家哲學了?

核心在於,董老爺子將“天道”陰陽五行擴展到人類社會,最大的賣點就是用“五德循環”解釋王朝更迭的順序,從而將以漢代秦解說成了順應天道的必然。

比如,民間廣泛流傳的“高祖斬白蛇起義”的段子也是爲了契合“五德循環”而編造出來的。

這樣,漢朝就是受命於天的正統,是順應天命,從而用“天道”賦予大漢的“合法”地位。

其次,最被漢武大帝看重的另一個賣點就是用陰陽五行賦予“君權天授”的“合理性”。

這種合理性在於,國以家庭作爲爲基本模型。

於天道而言,上天是父親(《爲人者天第四十一》稱,“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君王是上天的兒子,天子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天子的行爲屬於代天牧民。

於國家而言,君王是臣子的父親,即所謂君父;臣子是君王的兒子。兒子的一切都是君父恩賜的,臣子對君父自然需要保持絕對的忠誠和順從(下文“子受之”就是指這個)。

這種忠誠和順從,在家庭關係中就是“孝”。

而,

孝者,天之經,地之義

我們經常使用一個成語,“天經地義”,來指理所當然的事。

歷史上活埋老人的事情是真的嗎?哪些朝代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 第4張

在中國,最優先的“天經地義”就是孝。

《春秋繁露》之《五行對第三十八》就用五行來解釋孝之所謂天經地義:

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何謂也?”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爲冬,金爲秋,土爲季夏,火爲夏,木爲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爲,其子皆奉承而續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爲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經也。此之謂也。”王曰:“善哉!天經既得聞之矣,願聞地之義。”對曰:“地出雲爲雨,起氣爲風,風雨者,地之所爲,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於天,命若從天氣者,故曰天風天雨也,莫曰地風地雨也;勤勞在地,名一歸於天,非至有義,其庸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謂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貴於土,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以加矣。五聲莫貴於宮,五味莫美於甘,五色莫盛於黃,此謂孝者地之義也。”王曰:“善哉!”

簡單來說就是,“天之經”就是君權天授;“地之義”就是臣忠君。

兩者都是天道,都是基於家庭模式下的父子關係。

因此,天與君王,君與臣子,本質上都是父子關係。

而臣與子,對君與父,必須“皆奉承而續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爲人之道也。”

因而,君臣即父子,忠就是孝,孝就是忠,忠孝一體,不可分割。

這也是後世進一步演繹出來的“三綱”中“君爲臣綱,父爲子綱”的依據,至於“夫爲婦綱”,則是基於《陽尊陰卑第四十三》中“貴陽而賤陰也。……丈夫雖賤皆爲陽,婦人雖貴皆爲陰”的“原理”。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豈有此理嘛!

總之,“孝就是忠,忠就是孝”,“孝者,天之經,地之義”,引申開來就是“忠者,天之經,地之義”。

也就是我國2000多年曆史,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始終奉行“孝治天下”的根本“法理”所在。

在“孝者,天之經,地之義”這一根本“天道”之下,會有任何一個朝代的任何一位君王敢於侮逆天道,搞出一個什麼“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龜腚?

豈有此理嘛!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