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朝時期的上元節是什麼節日?都有哪些習俗?

唐朝時期的上元節是什麼節日?都有哪些習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輝煌璀璨,統一時間最長,是公認的中國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

馬伯庸老師的原著《長安十二時辰》被搬到熒幕,深受好評。《長安十二時辰》用一天的時間維度,把紛雜的唐朝政治、生活大環境完整的表現出來,表現手法堪稱絕妙。《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唐朝天寶三年正月十四,也就是上元節前一天長安城發生的事情。在《長安十二時辰》原著第一章《巳正》中如此描寫:

接旗連旌,幾乎遮蔽了整條寬巷上空。除夕剛掛上門楣的桃符還未摘下,旁邊又多了幾盞造型各異的花燈竹架——這都是爲了今晚花燈遊會而備的。是燈籠還未掛上,但喜慶的味道已經沖天而起。

從文字中可以體會到濃濃的節日氣氛,唐朝的上元節的習俗和文化到底如何呢,本文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上元節談起,來了解唐朝上元節的習俗和文化。

一、上元節的起源:從祭祀太一開始

上元節又稱元宵節、元夕或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史記·樂書》記載: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漢武帝在正月十五那天祭祀“太一”,因此形成傳統。按照中國道教的說法,上元屬於道教“三元節”之一。也有人認爲,上元節這天主要以觀燈類活動爲主,和佛教燃燈也有一定的關係。但學界普遍認爲,司馬遷所記載的祭祀太一,是上元節最早的記載。

上元節的時間是在正月十五,很長一段時間內,它總被看作是新年(春節)的一部分。在古代,只有過了正月十五,纔算把“年”過完。

唐朝時期的上元節是什麼節日?都有哪些習俗?

上元節最早是祭祀的日子,古代人類在長期和自然做鬥爭的同時,爲了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出現了許多信仰。用火炬“燔柴祭天”成爲人類長期以來祭祀的主要方式。《禮記·月令》記載:

立春之月,日在營室,其祀戶……天子乃以元日祈谷與上帝。

可以看出,在元月祭祀上天的目的在於期盼豐收,又因爲正月十五是元月的月圓之日,因此在這一天祭祀逐漸成爲慣例。

有關上元節節日習俗的明確記載,最早是在魏晉南北朝。《北史》雲:

自魏氏舊俗,以正月十五日夜爲打蔟戲,能中者即時賞帛。

也就是說,從北魏開始,正月十五夜裏就開始由“打蔟”這樣的習俗。《北齊書》記載:

武定三年正月十五日,因高祖夜戲,謀將竊發。

可以看出,正月十五夜裏的活動,皇帝也會參加。所以,到了隋唐時期,上元節的習俗逐漸發展,已經包括:打蔟、迎紫姑、祭蠶神、耍百戲等各種習俗。

二、唐朝上元節的習俗:唐朝節日也豐富

1.觀燈:

那問題來了,上元節爲何會和“燈”聯繫在一起呢?《史記·樂書》記載:

漢家長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行經於祠壇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倶歌。

漢武帝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時候,要從黃昏開始,到第二天天亮結束。因爲是皇帝親自祭祀,漫漫長夜,必然少不了燈火通明。據清朝趙翼在《陔餘從考》中說:

漢家祀太一,今人張燈是遺其事。

因此,觀燈的習俗就在宮廷中流傳了下來,到了唐朝才從宮廷傳到民間。不管是觀燈,還是燃燈,都和燈與火有關。因爲火是最早的照明工具,也是人類與自然鬥爭中的精神武器。因此,上元節和祭祀“火神”也聯繫到了一起。到了上元節這一天,每家都會點燃火把,或染上燈籠,逐漸蔚然成風。關於觀燈習俗的變遷,下文還會詳細描述。

2.迎紫姑:

唐代上元節有迎紫姑的舊俗,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在他的《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中寫道: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這裏的“賽”,所以一種迎接方式。紫姑又名“廁神”,有預知未來的本領。古人默默將自己的心事說與紫姑聽,有助於願望的達成。

3.祭祀蠶神:

傳說蠶神是黃帝的妻子,每逢上元節,都會由宮中的皇后祭祀蠶神,民間亦祭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南朝時期,正月十五當天,養蠶的家庭會做好豆粥,在上面加一些油膏、糕糜之類的東西,放在門口祭祀蠶神。希望蠶神能夠護佑他們一年的順利生產。

4.耍百戲:

唐朝時期的上元節是什麼節日?都有哪些習俗? 第2張

所謂“百戲”,是指民間的樂舞雜技的總稱。《玄怪錄》記載:

開元十八年,正月望夕,燈燭華麗,百戲陳設。

說明在唐朝上元節就有了耍百戲的習俗。百戲出自漢朝,最早是指人們扮成動物的一種遊戲。到後來後來,演變成舞龍舞獅的大型遊戲,十分壯觀,爲上元節增添熱鬧氣氛。

5.夜遊之俗:

唐朝時期,夜遊之俗包括遊玩和觀燈,即可以說是娛樂,也可以說是表達情感。唐朝實施嚴苛的“宵禁”政策,黃昏時候街鼓聲一響,百姓都必須返回自己的“坊”內,不得外出,否則會被官府抓走問罪。但到了正月十四當天夜裏,會取消宵禁一日,百姓可以出來夜遊。因爲宵禁只取消一日,所以上元節的夜遊之俗顯得彌足珍貴。

6.踏歌:

踏歌是一種歌舞的提現,將歌曲和舞蹈相結合,可以爲節日增加氛圍。《舊唐書》記載,唐玄宗上元節的時候場面非常宏大,城中百姓紛紛踏歌助興,連宮外的長安縣和萬年縣也都參與其中。踏歌,最早出自《呂氏春秋》: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

這裏的“投足以歌”即是踏歌的意思。踏歌是一種祭祀祖先、歌頌勞動的表達方式,和上元節在功能上相結合,是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許。

綜上所述,經過長期的發展,上元節在唐朝已經十分風靡,節日習俗多種多樣。這些習俗一方面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上天的敬畏和期許,另一方面也提現他們對農桑豐收、安居樂業的渴望。

三、上元節“燈俗”和“食俗”在唐朝的發展

1、唐朝上元節燈俗的發展

在唐朝以前,張燈活動主要是爲了接受帝王的觀賞。梁簡文帝有一首詩叫《列燈詩》,曰:

南油倶滿,西漆爭燃。蘇徵爭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成鮮。

就是在描述正月十五那天,在宮中觀燈的情形。其實,在晉朝時期,爲了迎合帝王觀燈,宮中會做出非常龐大的華燈,有人把它比作“火樹”,光“樹”枝就有一百多個。因爲在封建社會,帝王爲了彰顯皇家的威儀,對燃燈活動追求極高,燈越大,越能顯示他的奢靡心理。

《南史》記載:

朝廷制度無所遵奉,富貴擬於王者,夜中諸廂廊燃燭達旦。

這是說,在時代動盪,皇權沒落的時候,在宮廷之外的富貴人家也開始效仿皇宮,在自己院子裏點燃華燈到天明,讓家人或親朋好友來欣賞。這是觀燈從宮廷內流傳到宮廷外的標誌。

隋唐時期,帝王燃燈達到高潮,《隋書》記載:

每至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從昏達旦,以縱觀之。

可見,觀燈的時間不僅是“從昏達旦”,觀燈的規模能延綿“八里”之遠。

唐朝時期的上元節是什麼節日?都有哪些習俗? 第3張

燈俗經過不斷的發展,到了唐朝,成爲一種全民性的節日習俗。《唐會要》記載唐朝時期“燃燈白千炬,三日三夜不絕”。在唐高宗時期,洛陽的張燈景觀,成爲百姓們最期盼的盛景。到了唐玄宗時期,上元節燈俗最爲宏大。《長安十二時辰》中說上元節“聖人”要在花萼相輝樓賞燈,長安百姓紛紛前往,這種情況和史料相符。《帝京景物略·燈市》中記載:

玄宗正月十五,金吾弛禁,開燈燃市,永爲式。

上元節燃燈,在唐朝有政治和法律的支持。唐玄宗把上元節燃燈作爲一種常式,讓後世沿襲。因爲有朝廷的大力提倡,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民間紛紛效仿,不管是門閥士大夫階層,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在家門口掛上燈籠,雖然有大小數量的差異,但燈俗文化至此全面成熟。

除了傳統的燈籠和火炬意外,燈俗的形式逐漸趨於多樣化。唐朝上元節的燈,包括宮燈、花燈,繡有各種圖案,有花鳥景觀,有人物動物。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開始出現燈謎和影燈。所謂影燈,就是在燈籠上貼上各種剪紙,用光和影製造奇觀。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上元節燈俗歷史悠久,從宮廷到民間,唐朝時期發展到了鼎盛。上元節觀燈儼然成爲百姓釋放活力的大好機會。

2.唐朝上元節食俗的發展

在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似乎都和傳統美食有關聯,畢竟,民以食爲天。《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在南北朝時期,每逢上元節,各家以豆粥糕糜祭之。到了唐朝,上元節食俗有了發展,最初的豆粥是祭祀用的,到了唐朝,逐漸變成了百姓自己食用,而且從豆粥變成了肉糜(肉粥)。據《文昌雜錄》記載:

唐代歲時節物,上元則有絲籠。

這裏提到絲籠,是唐朝一種特殊的食物。在《集韻》中說:絲籠,餅屬。所以說,絲籠應該是一種特殊的餅。

除了粥、餅意外,唐朝上元節還有一種特殊的食物,名曰食糕。據《集韻》雲:“洛陽歲正月十五日,食食糕。”

有一點需要說明:元宵節最常吃的“湯圓”或“元宵”,在唐朝並無記載。確切的史料記載是從宋朝時期開始,因此,唐朝的上元節,並不吃湯圓。

綜上所述,唐朝上元節的食俗經過發展,相對豐富。發展過程可概括爲:第一,從祭祀到百姓食用;第二,從單一的豆粥變得多樣化。

唐朝時期的上元節是什麼節日?都有哪些習俗? 第4張

四、唐朝上元節習俗形成原因和總結

上元節之所以在唐朝經過較大發展,並且形成一系列的習俗,根本原因有三點:

第一,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國經歷了長達300多年的大動盪時期,隋朝曾短暫大一統,但隨後又進入隋末亂世。唐朝結束了隋末的亂世,實現國家的長期統一,爲各種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再加上唐朝帝王從法律和政治上推行上元節的種種習俗,因此給上元節的發展提供了溫牀。

第二,唐朝幅員遼闊,經濟繁榮,特別在開元盛世時期,農業、絲綢、陶瓷等產業蓬勃發展,長安、洛陽量程人口大量聚集,通過不斷的貿易,富商雲集,社會昌盛。繁榮的經濟爲上元節提供了經濟支撐,燈俗和食俗等發展,從宮廷走向民間,也是在經濟繁榮的背景下產生的。

第三,唐朝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爲民族融合和宗教交流提供了方便,成爲節日習俗發展的助力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用一天視角來展示唐朝繁榮的景象和上元節習俗,實際上唐朝的上元節遠不止如此。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上元節的文化還有待繼續挖掘。我輩雖然生在新時代,但對民族傳統文化要抱有敬畏之心,這是我們研究傳統文化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