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玄宗爲何會如此器重張九齡呢?

唐玄宗爲何會如此器重張九齡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浩然這一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沒能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抱負,哪怕他都隱居了,卻心有不甘,於是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認識了當朝丞相張九齡,希望得到對方的引薦,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既然這首詩是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就不得不提一下張九齡這個人了。張九齡是唐朝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文采斐然,作爲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憑藉着自己超然的人格魅力深受後人敬仰、推崇。據說當初每逢有官員推薦人時,玄宗都會問有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可見皇帝對他也是極爲欣賞的。

唐玄宗爲何會如此器重張九齡呢?

張九齡作爲一名有膽識、有遠見的政治家,自是天賦過人,少有才學,且他不但做官做得好,詩文也寫得好。張九齡最突出的是五言古詩,文筆清淡,但又寄託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被譽爲“嶺南第一人”,他的詩歌《望月懷遠》裏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至今是被人稱道的經典。

開元二十一年時,張九齡升任了檢校中書侍郎,後拜中書令,據說也就是這年,孟浩然寫了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希望得到張九齡的賞識與錄用。他借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抒發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熱情,意境深遠,氣勢宏大,雖最後官沒做成,但詩卻成了流傳千年的名篇,堪稱山水詩中的傑作。寫完這首詩的第二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但結果依舊是讓人失望的,於是,四十多歲的孟浩然又一次回到了家鄉襄陽。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八月湖水暴漲的洞庭湖,水天相接,景象壯闊;湖上的水汽蒸騰,吞沒了雲夢二澤,風起之時,波濤盪漾,涌向對岸,其氣勢雄偉,好像要撼動了整座岳陽城一般。在孟浩然的筆下,八月的洞庭湖是十分壯闊的,帶着凜冽的氣勢,震撼着世人,也吸引着無數人前來,只爲目睹洞庭湖的壯觀景象。

想要渡河卻苦於沒有船隻,在這盛世之下,滿懷抱負的孟浩然又怎只甘心閒居着呢?這種苦苦尋求機會卻始終無出路的困境,正如想要渡船卻沒有船隻一樣,讓人無奈,也讓人惆悵。而坐在湖邊的詩人看着那些垂釣之人,也難免生出一份羨慕之情,這其實隱含的不就是詩人與官場嗎?他希望張九齡能做引薦他的那隻小船,也希望自己是那些垂釣者中的一員,不用只在無奈下過隱居生活,他希望自己也能走上朝堂,施展自己的才華,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抱負,這種期望貫穿了詩人的一生,恐怕即使去世了,這也是孟浩然這一生最大的遺憾了吧!

古代人在詩歌方面是真的很厲害,現代人求引薦一般都是很直白的,極盡全力的誇耀自己或誇耀對方,有些人爲了得到求職的機會,就會顯得很諂媚。但孟浩然這首詩,雖是干謁詩,卻自然含蓄,或許這就是屬於文人的傲骨吧,即使是求別人引薦,也依舊不施自己的節氣,但往往這樣的人,才更容易被人欣賞,被人看中,尤其是像張九齡這種很有風骨的人。只有自己看重自己,才能讓別人高看你,倘若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很低的位置上,那也怨不得別人也低看你了。

不過既然是干謁詩,本身就要很得體了,哪怕是稱頌別人,也要不失身份,只有自己做到了不卑不亢,才能不落俗套,稱之爲佳作。而孟浩然的這首詩顯然是個中精品,在類比的修辭下,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與願望,且因爲詩歌的文筆好水平高,更會從另一方面展露自己的才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引薦者也不禁被才華折服,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經歷這樣的一些事情,因爲學業或職業需要寫自薦信,這個時候文筆就能凸顯出來了,好的自薦信自然是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適度”在哪兒都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過猶不及,放在自薦上也是一樣的,能在含蓄委婉中將自己的志向表達得如此清晰,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古人的文采是真的讓人佩服的。

唐玄宗爲何會如此器重張九齡呢? 第2張

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這首詩,不但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還因爲借景抒情將景給帶火了,詩也成了洞庭湖詩中的名篇。所以說,如此有才氣之人則能不讓人佩服呢?也難怪連詩仙李白都曾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這種直白地表達欣賞之情也絕對是真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