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張九齡非常的賢明,爲何會被唐玄宗罷免了呢?

張九齡非常的賢明,爲何會被唐玄宗罷免了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罷免了宰相張九齡,在張九齡被罷免之後,李林甫開始長期擔任唐玄宗朝宰相。從地位上來說,張九齡是先進的,李林甫是後進的。李林甫如何一步步扳倒張九齡?

開元二十四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年份,因爲就在這一年十一月,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之職,他的相位,不久即爲李林甫取代。按理說,相位的更迭本屬正常,此前,姚崇、宋璟、張嘉貞、盧懷慎、韓休、張說等人,都曾經在宰相之位上輪番執政,到了張九齡拜相,"開元"這個年號,歷經幾任宰輔之臣的深耕,已經顯現出蓬勃的生機。

這些宰相的任期都不是很長,但他們爲大唐帝國注入的激情與活力,卻支撐起了唐玄宗"開元之治"中最引以爲傲的部分——宰相政治,以風清氣正的吏治爲基礎,盛世的模樣炫目而又迷人。然而,歷代有爲之君的黑色拐點還是在公元736年的冬天出現了。

如果說開元之初幾位宰相的更替還是一種良性的接力與傳承,那麼到張九齡拜相,已面臨來自兩個層面的雙重擠壓:一面,來自他所忠心效力的皇帝本人,彼時的唐玄宗,正在悄然地發生着心理的蛻變;一面,來自他的同僚唐高祖堂弟長平王李叔良的曾孫李林甫,一個是實用主義的封爵貴族,一個是科舉出身的儒家士子,政見不同、器局不同的兩個人,很尷尬地在大唐最春秋鼎盛的時代遭遇了。

對於李林甫,史書上用"口有蜜,腹有劍"六個字概括其爲人,和張九齡通過科舉登第不同,李林甫是憑着裙帶關係和諂媚取寵之術,一步步從一介小官最終爬上權力的高位的。彼時,武惠妃正寵冠後宮,只因其姑祖母是武則天,才未被立爲皇后,但工於心計的武惠妃並未善罷甘休,她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能取代太子李瑛。

正因如此,武妃惠除了不斷央求玄宗之外,也在朝堂上尋找着支持自己的力量。她找到了深得玄宗垂青的張九齡,結果張九齡卻不爲所動,而就在這時,雖已是朝廷高官但尚未拜相的李林甫卻主動投入到了武惠妃的陣營,他通過親信宦官轉告武惠妃,表示自己願意全力支持壽王李瑁,武惠妃聞之大喜,開始不停在玄宗面前誇讚李林甫,希望加重這個自己在外廷大臣中的砝碼。

對李林甫,玄宗還是有些好感的。當初李林甫任職國子監時,曾立下了不少規章制度,一番大刀闊斧地整飭之後,使國子監面貌煥然一新,據說當時國子監的學生們要給他樹一通功德碑,被李林甫"斷然"拒絕,他說,一切功勞都應歸功於皇帝,而維護法度遵守法度也應是做臣子的份內之事。

這件事傳到玄宗耳朵裏,玄宗甚感欣慰,他還曾一度將官居下品的李林甫和一國重宰張九齡做過比較:如果說張九齡是朝中儒家的代表,那麼李林甫則有點兒法家的手段,儒家追求修齊治平,但在具體的治國方略上,卻往往文氣過重,拿不出什麼像樣的辦法,倒是法家更切中實際,注重秩序,講求實效。

有了這樣的"印象分",再加上武惠妃不斷吹"枕邊風",玄宗也便覺得李林甫可堪大任了,儘管這位經歷過風雨的大唐皇帝也知李林甫其人圓滑狡黠,但這有什麼關係呢?唐玄宗現在需要一種平衡,如果說他最初的"宰相政治"就是首輔政治,那麼現在,當"開元"這個年號走過二十餘年,唐玄宗決定換一種打法了。

他要在宰相班底中放進不一樣的棋子,防止一人獨大的局面出現,而作爲這個想法的直接兌現,便是於開元二十三年,他任命李林甫爲禮部尚書,與張九齡、裴耀卿同入政事堂,形成三足鼎立的宰相政局。

張九齡非常的賢明,爲何會被唐玄宗罷免了呢?

東幸從人望,西巡順物回。雲收二華出,天轉五星來。十月農初罷,三驅禮復開。更看瓊嶽上,佳氣接神臺。——李林甫《奉和聖制次瓊嶽應制》這是李林甫在《全唐詩》中僅存的一首奉和聖制之作,單就文采而論,"僅能秉筆"的李林甫和張九齡可以說判若雲泥,但若說揣摩聖意,張九齡就不是李林甫的對手了。

官拜副相,入主政事堂,對很多人來說已是仕途的終極理想,但李林甫卻始終在瞄準着張九齡的中書令之位,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走進皇帝的心裏,加重自己在皇帝心中的份量。

《舊唐書》雲:"面柔而有狡計,能窺視人主意,故驟歷清列,爲時委任。而中官妃家,皆厚結托,伺上動靜,皆預知之,故出言進奏,動必稱旨。"說到"出言進奏,動必稱旨。"有一則軼事可爲佐證。

開元二十四年十月,玄宗尚在東都洛陽,原計劃次年二月返還長安,結果彼時洛陽天現異象,迷信的玄宗決定提前回去,於是便召集張九齡、裴耀卿、李林甫商議,張、裴二人都覺得十月正值秋收季節,如果興師動衆返還長安勢必勞民傷財,而李林甫卻低頭不語,未做任何表態。

廷議之後,張九齡、裴耀卿都先走出去了,李林甫卻一瘸一拐落在後面。玄宗見狀便叫住了他,關切地問他是不是腳受了傷,李林甫遂說,他是故意裝的,只是想單獨奏事,長安、洛陽是皇帝陛下自家宮殿,當然可以自由往來,至於怕影響百姓秋收,只需減免沿途百姓賦稅即可。李林甫的這番話正中玄宗心坎,他當即大喜,再沒有聽張九齡、裴耀卿的規勸,很快就返回長安了。

能位列政事堂,李林甫當然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武惠妃,他深知,沒有武惠妃勁吹枕邊風,自己這個相位是幾乎不可能得到的,而要繼續爬上權力的高位,取代張九齡,除了揣摩聖意,還要對武惠妃投桃報李。

這個機會很快就出現了,就在李林甫拜相後不久,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因武氏得勢母親失寵而頗有怨言,這件事馬上就被駙馬都尉楊洄知道了,他告訴了武惠妃,早欲廢掉太子李瑛的武惠妃轉而便向玄宗哭訴,玄宗聞聽大怒,遂與宰相廷議,欲廢黜三子。

張九齡極力勸阻,表示不敢奉詔執行,李林甫則還是當面一言不發,三緘其口,退朝後卻私下通過宦官向玄宗表明態度:"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歷史總是出現驚人的巧合,當年唐高宗李治在打算廢掉王皇后改立武才人爲後時,在大臣們衆口一詞的反對聲浪中,老臣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曾讓高宗立時變得底氣十足,時隔不足百年,與李勣如出一轍的李林甫這聲表態,同樣也讓玄宗找到了"知音"。

在張九齡、裴耀卿身上,他的想法總是遭到冰冷的反對,倒是這個後入閣的李唐貴族後裔,更能瞭解他的心思。儘管玄宗通盤考慮之後,還是暫時擱置了廢黜瑛、瑤、琚三子的想法,但這件事情顯然讓李林甫在玄宗心中的份量變得更重了,而隨後一個小人物的出現,則徹底讓玄宗將信任的天平完全倒向了李林甫。

張九齡非常的賢明,爲何會被唐玄宗罷免了呢? 第2張

這個小人物名叫牛仙客,是李林甫的心腹。和李林甫一樣,出身胥吏的牛仙客學識不高,沒有經過正規的科舉,在河西道任軍職期間,因節約用度,節省公費過萬,所轄倉廩也頗爲豐實。

爲了壯大自己的陣營,和科舉系出身的張九齡抗衡,李林甫多次向玄宗舉薦牛仙客爲副相,玄宗聽說了牛仙客的政績,也覺此人可用,有意將其提拔做尚書。然而,玄宗的這一想法馬上遭到了文學出身的張九齡的強烈反對。

在張九齡看來,尚書一職至關重要,一般多爲在朝廷或地方曾擔任過重要職務並極有聲望之人方能勝任,而牛仙客不過是"邊隅小吏,目不識書",僅在自己狹小的職權範圍內做了點忠於職守之事,難堪經綸國家的大任。

玄宗的提議又碰了個釘子,這次他是真的惱火了,"豈以仙客寒士嫌之邪?卿固有門閱哉?"當玄宗將這句狠話不假思索地拋出來,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你張九齡不過從偏遠的嶺南起步,若論門閥閱歷,你又比牛仙客高出多少呢?

就在玄宗發出這句誅心之語之後,李林甫不失時機地又給正在氣頭上的皇帝添了一把火,他說:"苟有才識,何必辭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這就是張九齡和李林甫的區別,如果說張九齒性格中的那份"古板"起了壓制皇權的作用,那麼李林甫則走進了皇帝的心裏,讓皇權得到充分的釋放。哪個皇帝不喜歡順臣呢。

更何況是享國日久漸不克終的皇帝!玄宗當即決定,賜牛仙客爲隴西公,實封三百戶!儘管沒給牛仙客個尚書的位置,但對這件事的處理,已經可以看出,玄宗與張九齡已經漸行漸遠,再不是當年惜其體弱派人替其拿笏板那種親密和諧的君臣關係了。

李林甫對張九齡這位政壇宿敵的最後一擊,是發生在開元二十四年末的嚴挺之事件。尚書右丞嚴挺之,與張九齡素友善,對李林甫卻嗤之以鼻,李林甫因此也對其心懷嫉恨。恰在此時,嚴挺之前妻再適之夫蔚州刺史王元琰,坐贓下三司審理,嚴挺之遂積極奔走,設法營救。

李林甫抓住這個機會,將此事密告玄宗,玄宗遂召集宰相相議,認爲嚴挺之爲罪人開脫已屬違例,張九齡只是爲老友申辯了幾句,就被冠上了個"阿黨"罪名。

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嚴挺之官貶洛州刺史,王元琰流放嶺南,而張九齡、裴耀卿則被罷相,貶裴耀卿爲尚書左丞,張九齡爲尚書右丞,與此同時,任命李林甫爲中書令,牛仙客被提爲副相。李林甫,終於通過自己一步步精心的佈局,擊敗了自己的政敵,贏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做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宰相班底中最核心的位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望月懷遠》這首膾炙人口的《望月懷遠》,是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時所作。

就在罷相之後的第二年,監察御史周子諒奏稱牛仙客非宰相之才,被玄宗杖殺。李林甫又趁機進言,稱周子諒是張九齡所引薦,張九齡於是再貶荊州長史。"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當人們在中秋之夜將傳諸千年的名句脫口而出,人們也許不會想到落寞悽清的張九齡在貶所荊州的創作心境。

儘管彼時這位曾經的大唐首輔之臣仍然保留着顯貴的封號和實封,但他的心在公元736年的冬天已經被徹底凍結,被驅遂出權力中心的張九齡,只能悵望着沉入江心的破碎的月影,卻再也無法返回長安的朝堂之上。四年之後,張九齡鬱鬱而終,明月依舊,天涯,已見星斗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