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伍子胥爲何能夠復仇成功呢?他有哪些特質?

伍子胥爲何能夠復仇成功呢?他有哪些特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的歷史上,復仇成功的非常多,最有名的莫過於伍子胥滅楚的復仇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楚國的復仇模式由三個要素組成:大背景相同、從私仇到君臣仇恨、借外國力量復仇,伍子胥的復仇模式也是如此。爲什麼伍子胥的復仇千百年來爲人們津津樂道?其復仇模式是什麼?

一、伍子胥復仇的典範性

作爲千萬復仇者之一,伍子胥之所以能夠超越他人名垂千古,是因爲其復仇行爲的特殊環境和產生的深遠後果。首先,一般情況下,復仇具有個體性,但常常以集體的方式進行。人們看待復仇行爲時也更加看重個人,而把羣體看成集團鬥爭。

其次,復仇雙方之中,強者總以邪惡的面貌出現,弱者則秉持正義,如果復仇行爲成功就意味着正義戰勝邪惡,能夠給人們精神激勵,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第三,復仇事件中,雖然被害者常常結爲同盟,但仍經常處於劣勢,大多數都不能成功。

總而言之,復仇很難,想要復大仇更是難上加難。也是因此,中國古代哲學中形成“忍讓觀”,孔子、孟子都提及對仇恨的忍讓,但普羅大衆之中如孔孟一般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面對大仇,七情六慾常難以遏制。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不去尋仇,仇也會從天而降,不是避、忍能可解決。

在我不尋仇仇尋我的情況下,懦弱無剛者逃避,血性英雄則奮起反抗,寥寥無幾的復仇成功者自然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伍子胥的復仇就存在這種典範性,人們每每談起都暢快淋漓,因此最爲人津津樂道。

伍子胥復仇的對象是暴君,他站在道義的一方,雙方力量也十分懸殊,對手是君主,自身則是孤身平民。觀伍子胥復仇結果,他的報復成功而徹底,不僅攻下楚國都城,甚至掘墓鞭屍。由此可知,伍子胥的復仇有三個特點:正義性、困難度、大影響,因此其能超越中國古代歷史上衆多復仇事件,成爲人們心中的復仇典範。

伍子胥爲何能夠復仇成功呢?他有哪些特質?

但是,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伍子胥的對手並非普通人,而是一位君王,因此他的復仇既包含一般復仇的特性,又包含着君臣關係的背景。春秋時期,君臣關係相對平等,臣子如果作惡得罪了君主,是咎由自取;君主爲人不仁被臣子殺害也是理所當然。

相對平等的君臣關係使春秋時期弒君現象頻發,也造成諸侯奔走他國者枚不勝舉的現象。國君只有以仁心愛護百姓,臣子纔會以身相殉,如果國君爲個人而死,那不會有人爲他現身。這種平等的君臣觀念能對君王產生約束,也成爲臣子復暴君之仇的契機。

如果中國歷史像春秋時代那樣發展下去,國君被殺就不會引起太多人關注,也不會成爲學者們研究的對象。當時許多國君都是被宗室大臣所殺,實際上是因爲臣子權勢太盛,被弒的國君反而是弱者,深得後世同情。

伍子胥所處的時代,他遇到君臣恩怨時固然可以恩仇相報,但他的復仇環境與一般弒君不同。楚國是春秋時期權勢沒有下移的諸侯國,沒有發生權臣專政的現象,楚國國君對臣子的暴行使得君臣恩怨表現爲臣復君仇。於是楚國後期產生了一批著名的復仇人物,在這些復仇事件中,伍子胥的復仇尤爲突出,相較之下,後世的復仇事件相形見絀。

二、楚國的復仇模式

楚國因其國情的特殊,產生一些列復仇事件——析公奔晉、雍子奔晉、子靈奔晉、苗賁皇奔晉,每次復仇事件的發生都會對楚國的利益造成巨大傷害。但奇怪的是,楚國的復仇模式都很相似,這跟楚國的國情有關,其復仇往往包含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第一,所有的仇恨都是從個人矛盾開始,以君臣之間的衝突作結。析公奔晉事件發生在子儀之亂時,當時朝中有人饞毀析公對年幼的楚莊王有異心,析公辯解無方,只好逃走。向莊王進讒的人顯然與析公有仇,然而莊王不辯是非便聽信,使得析公與其仇人之間的個人矛盾轉化爲君臣恩怨。

雍子奔晉與析公事件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所不同。雍子的仇人是他的至親親屬,原本是家庭矛盾,只要稍微忍耐便可消解。即使矛盾不能消解,如果國君能夠在當中調停,也不至於造成骨肉相殘。然而當時的楚王偏偏頭腦不清醒,不僅不主持公道,反而火上澆油,使雙方矛盾激化,再加上大夫們推波助瀾,雍子在楚國衆叛親離。面對舉目無助的困境,雍子不得不遠走異國,對楚王的怨恨可想而知。

除雍子外,申公巫臣的復仇也非常著名。申公巫臣逃離楚國原因是與子反爭奪夏姬,原因在子反,但也與楚共王密切相關。楚共王作爲一國之君本應調停大臣之間的矛盾,但他沒有制止子反報復巫臣家族。雖然楚共王剛剛即位時,子反、子重的權力較大,但共王仍有禁止他們過火行爲的能力。面對子重、子反對申公巫臣家族趕盡殺絕,共王竟毫無作爲,於是原本巫臣和子反等人的矛盾摻進了楚共王。

從上述復仇事件可以看出,這些仇恨最初都是個人恩怨,原本不會牽扯君王,但是楚國的君王非常有權威,只要處理得當必然能夠妥善解決。然而,或因年幼,或因昏庸,楚王都沒能很好的解決事件,反而錯上加錯,鑄成冤案,最終將個人矛盾變成君臣仇恨。

第二,都是藉助外國的力量復仇。如果仇恨是私人之間,則只需在國內解決,但是楚國現在的這些矛盾都變爲君臣恩怨,楚王又十分固執地堅持己見,想要在楚國國內沉冤昭雪已不可能。再假如,楚王寬宏大量不對臣子進行嚴懲,可能他們還有機會留在楚國,但楚王偏偏不容人,得罪他的無不被誅殺,甚至株連九族。

在嚴刑峻法的情況下不逃離楚國,與坐以待斃無異。只要君臣之間結成仇怨,臣子就只能逃往其他國家,一旦有機會就會立即報復楚王,損害楚國。報復一國之君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打擊甚至消滅他的國家,從楚國出逃的臣子都採用了這個辦法。在報復者眼中,楚國不再是他們的祖國,對楚王的仇恨使他們只想最大限度地傷害這個國家。

析公、雍子、巫臣等人都選擇晉國作爲報復楚國的力量,因爲晉國強大,又常年與楚國爭霸,當這些叛臣到來時晉國自然是熱烈歡迎。晉國給予這些逃臣非常豐厚的待遇,利用他們的智慧謀略對付楚國。來自楚國的大臣對楚國最爲了解,用他們的智謀攻打楚國效果也會更好。

逃臣們一方面受到晉國的厚賞禮遇,另一方面加上自身與楚國存在深仇大恨,對晉國自是盡心竭力。晉國每次乘機攻打楚國都能讓這些楚國逃臣的報仇願望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在晉楚之爭中,晉國陣營裏總會出現楚國謀臣的身影,於是晉國屢次敗於楚國。

三、伍子胥的復仇模式

第一,私人恩怨。伍子胥的仇怨和雍子、申公巫臣一樣開始於私人恩怨,最終演變爲君臣大恨。伍子胥的家庭根基深厚,祖父伍參曾在晉楚大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父親伍奢又做了太子的老師,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前途不可限量。然而“福兮禍所伏”,興盛之時往往會出現危機。

費無極也是太子的老師,但太子更喜歡伍奢,費無極就想陷害太子。在費無極的計謀下,楚平王相信太子和伍奢有異心,先處置太子,又將伍奢關押。此時費無極還不忘火上澆油,又告訴楚平王伍奢的兩個孩子是禍患,於是伍尚被殺,伍子胥逃脫,原本臣子之間的仇怨變爲君臣之仇。

第二,藉助吳國力量復仇。與析公、雍子、巫臣等人相似,伍子胥也選擇通過他國的力量復仇,畢竟一人的力量太小。吳楚原本是敵國,伍子胥到達吳國原本應該受到歡迎,但因公子光認爲其攻打楚國私心太重,子胥的復仇計劃一直沒能實施。直到公子光成爲吳王闔閭,開始對伍子胥倍加信任,子胥的復仇之路真正開始。後來在數次吳楚戰爭後終於攻入郢城,掘墓鞭屍,多年心頭之恨終於發泄。

伍子胥爲何能夠復仇成功呢?他有哪些特質? 第2張

結語

從楚國的復仇模式中,可以看出伍子胥的復仇也遵循着這一規律,他之所以能獲得成功,與君臣觀念的平等、楚國君權的殘忍和個人意志的強大分不開。在伍子胥之後的復仇事件中,幾乎沒有像他一樣成功的,這是由於君臣之間地位越來越不平等,難以滿足復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