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古代“姜”字是何起源?背後有何意義?

在古代“姜”字是何起源?背後有何意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百年前,一個鶴髮童顏的老者在釣魚臺垂釣,演繹了一處”願者上鉤“的好戲,姜子牙這個名字也就出現在了歷史上,帶給我們的便是那種睿智、氣定神閒的智者形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根據史書記載,大約公元前1060年左右,姜子牙以傳奇的方式走進史書,釣魚釣到了周文王,當時姜子牙七十餘歲,而他之前的情況幾乎毫無記錄,大約只有呂國庶枝、出生齊地、做過屠夫、開過酒店、被妻拋棄等寥寥數語。

隨着甲骨文解讀的深入,尤其對“姜”字的解讀,讓姜子牙的身世逐漸浮出水面,顛覆了傳統認知。

在古代“姜”字是何起源?背後有何意義?

01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爲姬,炎帝爲姜。”如果按照古史對炎黃二帝時間排序,“姜”字出現至少應該有四千年以上,但考古發現“姜”字僅有3300餘年歷史。

“姜”字始見於殷墟商朝甲骨文,初始之“姜”字型非常簡潔,爲上下結構:上部爲羊角,下部爲女人,像是戴有羊角的女人。

通過下圖可見“姜”字演變,大約在春秋戰國時,已有“上羊下女合一爲姜”的雛形,到了漢朝之後正式規範爲“姜”。

歸納一下大致可見,商王朝眼裏的“姜”,初始本意與女人、羊有關,其中羊可以引申爲放牧,因此“姜”應該是放牧民族中的女人。

單純只看“姜”字,很難搞清楚“姜”屬於哪一個放牧民族,但甲骨文中還有一個字,揭開了“姜”的民族屬性。

“羌”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有二種形式:一,猶如一個有羊角的人,或一個頭戴羊角頭飾的人(見下圖4);二,除了有羊角的人之外,字型上還多了一些繩索之類的東西(見下圖1-3)。

商朝時期,羌人常與中原殷人交戰,中國第一女帥婦好就常與羌人作戰,因此甲骨文中“羌”字的兩種形態的原因很簡單,即商朝定義的“羌”,起初是指羌人戰俘,後來去掉繩索,將羌人看成一個國家或對手

通過甲骨文中“羌”與“姜”的字型,李學勤、孫中運等學者認爲,羌和姜本義都是羌人,只是性別不同罷了,“羌”是男羌人,“姜”則是女羌人。後來作爲民族稱“羌”,作爲姓氏稱“姜”。

可見,史書上的上古八大姓之一姜姓始於炎帝之說,估計不太可信,因爲“姜”字始見於盤庚遷殷之後的甲骨文。更爲重要的邏輯是,藝術源於生活,文字始於現實表達需求,由於商朝與羌人長期交戰,雙方經常接觸,現實的識別需求才促使商朝人創造了“姜”與“羌”字。

當然,不排除一種情況,即“姜”字早已有之,只是如今還未發現,或者是其他寫法,今人沒能識別出來。但以迄今爲止發現的事實說話,“姜”與“羌”是商朝人創造的文字。

02

通過甲骨文,大致可以確定姜子牙是羌人。但史書上還記載了姜子牙身世的一條信息,即姜子牙是呂國人。《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說 “其先祖嘗爲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大禹治水的助手是伯益(又稱伯夷),因爲功勳卓著,被封於呂地,建立了呂國。因此,姜子牙是姜姓呂氏,姜是姓,呂是封地名稱,出身呂國王族,並非寒門子弟。

在古代“姜”字是何起源?背後有何意義? 第2張

炎帝、大禹治水、伯益的歷史,史書未必沒有杜撰之處,因而“伯益建呂”之說值得懷疑,但如果姜子牙是羌人,代表呂國是羌人所建,那麼呂國到底在哪,有沒有可能是羌人所建?

古代學者認爲,呂國位於河南南陽,清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六》記載“當成周者,南有申、呂,是也”,認爲上古之際呂國已於南陽建立。

南陽地處中原文明的腹地,距離西安420公里,以古代交通條件與商王朝彪悍的戰鬥力,羌人不太可能跑到南陽建國。但甲骨文中明確顯示呂國曆史悠久,“姜”與“羌”文字的演化又表明了姜子牙是呂國王族後代,呂國應該是羌人所建。那麼,呂國究竟有什麼不爲人知的歷史?

事實上,現代考古推翻了呂國位於南陽的結論,指出至少在西周初期,呂國應該還在山西省西南部,但在西周宣王時代,呂國的一支從山西遷徙到了河南南陽一帶,在此建立了呂國,因而有南陽呂國之說。

1972年,在甘肅靈臺縣(平涼市下轄)出土了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銅簋(guǐ),簋內作有銘文,兩行四字,即“呂姜作簋”!銘文中的“呂姜”兩字,表明青銅簋主是一位夫人,呂爲氏名,姜爲姓。由於靈臺縣屬於古須密國所在,因此青銅器的主人應該是嫁到了古須密國,可以看成古須密國與呂國聯姻。顯然,呂國與古須密國必然靠得比較近,可能是爲了結成同盟,對付某個敵人,如果距離太遠的話不太可能聯姻。

甲骨文中有“丙辰卜,谷貞曰,吉方及口方敦呂”、“吉方亦侵我西鄙田”等的記載,描述的是呂國經常遭受“吉方”入侵,說明“吉方”與“呂國”應該相鄰。

綜合考古發現以及對甲骨文的解讀,李學勤等學者認爲,吉方應該在山西西部,而呂國在山西西南部或西部。如今,山西中西部有“呂梁山”,西南部“呂鄉”、“呂城”等名稱,應該就是呂國留下的歷史遺蹟。

根據甲骨文關於“羌”和“羌方”的記載,從活動範圍情況看,商代羌之疆域廣大,大致佔據今甘肅大部和陝西西部、山西南部。

如此一來,很多謎團就迎刃而解了:一,姜子牙所在的呂國,位於羌人勢力範圍之內,這給呂國爲羌人所建提供了邏輯基礎;二,羌人勢力強大,呂國離商朝統治中心很近,羌人逼近商朝統治中心,因而殷人肯定無法容忍羌人,於是雙方爆發長期戰爭;三,甲骨文中“羌”的演變,說明羌人最終戰敗,呂國投靠了或臣服了商朝,所以這一支羌人才未被消滅或驅逐。

由於周人自稱黃帝后裔,而黃帝是羌人一支,周人與黃帝都姓姬,因而姜子牙投周反商,包括後來呂國參與武王伐紂,可能也存在族羣因素。

03

姜子牙身世中,還有一個疑問:姜子牙是不是寒門子弟?

在古代“姜”字是何起源?背後有何意義? 第3張

《史記·齊本紀》:“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爲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司馬遷認爲,姜子牙出生於齊地,是申國或呂國的旁系庶出子孫,或者直接變成了庶人。《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漢朝之後大致認爲姜子牙出生于山東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如果這麼說的話,全家被“發配”到蠻荒齊地的姜子牙,儘管宗主家族顯赫,但他這一支的確非常寒微。

但這些說法有三個地方不太合理:一,東海距離殷都或呂國都非常遙遠,以商朝時期的交通條件、社會環境,姜子牙這一支怎麼會安全的跑到齊地?之後,姜子牙去朝歌,又去渭水,輕鬆走過數千裏的里程,彷彿根本不存在交通問題;二,商朝時期最文明、知識最集中的地方在中原,姜子牙出生東夷齊地,如何學到一身超凡脫俗的本領?三,武王伐紂時宣告紂王罪狀有四,其中一條是“重用小臣(身份血統低微之人)”,如果姜子牙出身低微,豈非周文王、周武王也是重用小臣?

換一個思路,如果把姜子牙出生地換成呂國,那麼就說得通了。呂國位於山西西南部,位於商周之間,離朝歌與渭水距離都比較近,姜子牙所以纔不會面臨什麼交通問題,可以去朝歌做官,也可以去渭水見周文王。姜子牙出生於呂國,又離商周二國很近,有獲取知識的條件。此外,在那個“王侯將相皆有種”的時代,姜子牙如果是旁系庶出或庶人,必然很難得到權貴重視,唯有姜子牙身份血統不同凡響,周武王纔會娶姜子牙之女爲妻,纔會理直氣壯的給商紂王定罪“重用小臣(身份血統低微之人)”。

筆者認爲,史書上之所以說姜子牙出生於齊地,可能是姜子牙被封於齊地之後,爲了拉攏齊地人心而採取的一個策略,就是姜氏故意宣傳姜子牙生於齊地。

綜上,透過甲骨文中的“羌”與“姜”字起源,以及對呂國的描述,可以確定姜子牙是某支羌人部落首領後人,而不是上古傳統華夏聯盟後代。其實,不僅是黃帝、姜子牙,周朝姬姓王族應該也是羌人一支。

時光冉冉,滄海桑田,數千年的變遷融合,夏人、商人、羌人等最終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華夏民族。三千年前的姜子牙,儘管並非傳統華夏人,但如今已經成爲地地道道的華夏曆史神話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