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先奉上標題裏問題的答案:成語“迂談闊論”中,迂的意思是“夸誕不實”。詳情請見內文。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說“辵”部的三個漢字,這三個漢字中,只有“迂”是常用漢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迂。

1、迂。讀y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迂,避也。從辵,於聲。”這個“避”字需要說說,王筠的《說文句讀》稱:“此避仍是僻字。迂曲是偏僻也。”不過段玉裁的解釋更靠譜,《說文解字注》稱:“迂曲、迴避,其義一也,”略考察一下字形發展: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字源》中迂的字形發展)

迂最早見於甲骨文,甲骨文從止,金文從走,我們前面說過,在古文字裏,止、走、辵三個是義近形符,常常通用。迂是形聲字,本義是迂迴、曲折。比如《書·盤庚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孔傳稱:“迂,僻。”孔穎達疏稱:“迂是迦也,迴行必僻,故迂爲僻也。”恐怕有人會使你們的身子不正,使你們心地曲折(即心術不正)。又比如《孫子·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爲直,以患爲利。”“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以迂迴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爲有利的條件。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第2張

(武聖孫子像)

又比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騎夫以家在蕎甸,故強餘迂此。”因爲騎夫家的原因,走了迂迴的路線。

本義之外,迂還有很多引申用法,比如:(1)遠。因爲迂迴所以遠。比如《荀子·榮辱》:“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豈不是繞遠了嗎?

(2)廣大。《玉篇·辵部》:“迂,廣大也。”比如《禮記·文王世子》:“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鄭玄注稱:“於讀爲迂,迂,猶廣也,大也。”

(3)迂腐,不切事理。《字彙·辵部》:“迂,闊也。”比如《論語·子路》:“有是哉,子之迂也!”有這個必要嗎?老師太迂腐了。這個用法現代漢語也用,比如魯迅《爲了忘卻的記念》:“他的迂漸漸的改變起來,終於也敢和女性的同鄉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指柔石足夠迂腐,足夠不切事理。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第3張

(柔石像)

(4)夸誕不實。比如《國語·周語下》:“郤犨(chōu)見,其語迂。郤至見。其語伐。”郤犫談吐夸誕不實,郤至則自吹自擂,齊國的大臣國佐說話毫無忌諱。又比如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九回:“騶衍等迂談闊論,虛而無實。”後來,“迂談闊論”後來發展爲成語,就是高談闊論,但多指不着邊際地大發議論(含貶義),其中的迂,即“夸誕不實”的意思。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第4張

(迂談闊論)

(5)邪。比如《國語·晉語一》:“不度而迂求,不可謂義。”韋昭注:“迂,邪也。不度利害之本,而以邪奪正,不可謂得其義。義,宜也。”

(6)緩慢。比如王粲《儒吏論》:“竹帛之儒,豈生而迂緩也?”

此外,迂還是姓氏,《萬姓統譜》有載。

迂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第5張

(迂字的小篆寫法)

2、<辶+聿+彡>,現在的GBK字庫已不收錄這個字,字形描述困難(<辶+聿+彡>),只能上圖: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第6張

(<辶+聿+彡>的楷書寫法)

讀音有兩個:

(一)jiā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辶+聿+彡>,目(自)進極也。從辵,<聿+彡>聲。形聲字,本義是至。桂馥《說文義證》:“自進極也者,《坤蒼》:‘至也。’”《玉篇·辵部》:“<辶+聿+彡>,至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二)jī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津”。渡。也只存在於字典辭書裏。《集韻·真韻》:“津,《說文》‘渡也。’古作<辶+聿+彡>。”《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辶+聿+彡>,古文津字。”

<辶+聿+彡>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第7張

(<辶+聿+彡>字的小篆寫法)

3、邍。讀yuá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邍,高平之野。人所登,從辵、備、錄、闕”。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人所登,從辵、備、錄、闕。此八字疑有脫誤,當作從辵,從略省,從錄。”這個拆解也並不詳細,徐鍇的《說文系傳》則認爲:“臣鍇以爲人所登故從辵,登而上故從夂,夂,止也。《春秋左傳》曰:‘原田每每’,《詩》曰:‘周原膴膴’,故從田,未知何故從錄也。”王筠的《說文系傳校錄》又有補充:“《石鼓》作邍,從辵、從夂、從田以會意,彖則聲也。”彙總一下,到王筠這裏,算說清楚了,但“彖”後來又改作“錄”似乎又成了問題,現在一般認爲“彖”後來訛寫爲“錄”,它是邍字的聲部。

邍是形聲字。本義是地之高平者。即平原的“原”,實際上,在經傳裏,也多寫作“原”。《古今韻會舉要·元韻》引作“高平曰原,人所登。”,並雲“本作邍”。《集韻·元韻》:“邍,通作原。”《周禮·夏官·邍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賈公彥疏稱:“高平曰原,平濕曰隰。”又高又平的地方叫“原”,又低又溼的地方叫“隰”。原,在《石鼓文》裏來就寫作“邍”,就是古原字。比如《農政全書·農本·諸家雜說》:“高下邍隰,燥溼寒燠之氣宜候也。”又高又平的地方叫“原”,跟現在的原有區別,我們看李商隱《登樂遊原》,其實就是登到了又高又平的樂遊“原”上。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第8張

(《登樂遊原》)

《說文解字》沒有收“原”字,篆刻用篆如果用到“平原”的原,就是篆作“邍”。如果用到“原來”的原,就篆作“元”。

邍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迂談闊論”中的“迂”字有何含義?“迂”是怎麼演變來的? 第9張

(邍字的小篆寫法)

本課三字,後兩個字是生僻字,瞭解即可。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