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沒有那麼多儀器,仵作是如何驗屍的呢?

古代沒有那麼多儀器,仵作是如何驗屍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中出現命案之後會有法醫來驗屍,現在法醫有很多科學儀器來輔助,那麼古代的仵作是如何驗屍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古代沒有那麼多儀器,仵作是如何驗屍的呢?

於是,留下了許多關於刑訟的案例著作,比較有名的包括五代時期和凝父子所編著的《疑獄集》,宋代鄭克所編著的《折獄龜鑑》。

尤其是以南宋宋慈編著的《洗冤集錄》最爲有名,其中記載了許多簡單有效的方法,所用的材料工具也是隨手可得,爲後世的法醫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可謂貢獻卓著。

然而在仵作這個行業,宋慈這樣的能人並不是很多,大多數仵作都還是水平一般,所以便有一套較爲有用的通俗方法。

通常仵作接到衙門需要驗屍的時候,都會隨身攜帶一些驗屍必須的東西,醋,蔥,川椒,食鹽,臘梅等。

一般人死之後,皮膚會泛青,不容易辨別傷口,這個時候,只需要將可以的部位用水清洗乾淨,再用蔥白搗碎,將蔥泥敷在傷口之上,然後用紙蘸醋蓋住傷口兩個小時,傷口就可顯現。

古代沒有那麼多儀器,仵作是如何驗屍的呢? 第2張

又或者使用水滴法,完整的皮膚光滑有彈性,滴水在上邊水會流走,而傷口部分的皮膚組織僵硬,水流到傷口附近的皮膚會停滯不前,由此斷定傷口的位置。

三國時代,審理案件運用醫學知識和動物進行實驗已很常見。

當時,浙江句章縣縣令張舉爲駁斥縱火婦人,說服打抱不平的鄉鄰,當衆作了“燒豬”試驗。一頭豬被殺死,另一頭活豬被用繩子捆住四腳。木柴點燃後,兩頭豬均被扔進柴堆。等大火熄滅後,張舉請衆人察看,只見死豬火燒後口中乾乾淨淨,而活豬被燒死後則張着嘴巴,口中有許多灰炭。面對一口咬定房子是偶然失火的婦人,張舉義正詞嚴道:“凡在大火中燒死的人,必在火中掙扎,口中定要吸入許多灰炭,而你丈夫口中那麼幹淨,說明什麼呢?即他是先被殺死,然後房屋才着火的。”婦人聽了,臉色發白,雙腿發抖,不得不招出謀殺丈夫的罪行……

古代仵作都有自己的工具箱,裏面工具一應俱全。有掘墓用的摺疊鋤頭和鏟子,有用於抵禦屍臭的布條、蒜、姜和醋,將蒜和姜搗碎混着醋揉在布上,再矇住口鼻,雖不好聞,但可以抵禦屍臭和疫病。還有一個皮褡鏈,裏面有精鐵打製的各種小刀、小錘、小錐子,用於解剖屍體身腹。

爲判斷屍體是被殺後焚屍,還是被燒死的,將屍體喉部切開,氣管中沒有菸灰則說明是被殺後焚屍;而氣管中有菸灰和燒燙傷則說明是被火燒死的。這個方法是正確的。因爲火災時活人會吸入大量熱空氣、煙霧,造成呼吸道和肺部的損傷;而沒有呼吸的死人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另外,古代還有被燒死的人“腮部發紅,面呈芙蓉色”的說法,這背後其實有文化象徵的含義,也有現代依據。如果人是被燒死的,由於火場裏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吸入後,血紅蛋白跟一氧化碳結合變成碳原血紅蛋白,碳原血紅蛋白顏色鮮紅,所以從屍體上就能看到顏色很鮮紅。若是死後焚屍就不會有這個現象。

紅傘驗屍的情景在很多影視劇中出現過。屍骨洗淨後,擺放到竹蓆之上。挖出一個地窖,裏面堆放柴炭,將地窖四壁燒紅,除去炭火,潑入好酒兩升、酸醋五升,趁着地窖裏升起熱氣,把屍骨擡放到地窖中,蓋上草墊。大約一個時辰以後,取出屍骨,放在明亮處,迎着太陽撐開一把紅油傘,進行屍骨的檢驗。如果骨斷處有紅色,說明是生前被打斷的;骨斷處沒有紅色,則是死後的損折。死者的死因也就明瞭了。

這種做法是很科學的,在當時是非常高明的一種辦法。

基本原理是紅油傘將紅色之外的可見光全部擋走,長波的紅外線就透過傘照在骨頭上,如果骨頭上面有傷,即骨頭裏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受紅外線一照射就明顯地顯現出來,而在沒有照射之前就看不大清楚。跟現代刑偵中偵測血跡的“熒光反應”原理很相似。

如果還發現不了,就用臘梅花與大蔥,川椒,食鹽一起搗碎,做成餅狀,將餅子放在火上烤燙,再以一張紙貼在需要驗看的地方,用臘梅餅在上面反覆熨烙,傷痕就會顯現出來。

對此《折獄龜鑑》中有記載,楊箕縣有一女子遇害,仵作奉命前往,初以蔥白敷之無果,後又以滴水法確認身體有六處可疑之處,便起明火一堆,以蔥,椒,鹽制餅,再以烙法尋之,遂得致命之處。

說到這裏,不經想問,爲什麼古代的仵作會想到做個餅去屍體上烙?這是什麼腦洞才能想到這麼離奇的辦法?細思極恐,細思極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