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金銀這兩種貴金屬通常作用是貨幣和裝飾,但是古代經常用碎銀子來支付,那麼碎銀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白銀,即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與黃金相對。多用其作貨幣及裝飾品。古代做通貨時稱白銀。銀,永遠閃耀着月亮般的光輝,銀的論文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國也常用銀字來形容白而有光澤的東西,如銀河、銀杏、銀魚、銀耳、銀幕等。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裏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銀子跟銅錢又產生了碎銀,把整塊銀錠弄碎了用。有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剪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扣掉一部分。古人交易的話,如果是小的集市啊攤子啊基本都是用銅錢來交易,人家也沒辦法給你用銀子,除非你非常豪的不要零頭了,但是如果你是去了需要用到銀子的地方,像那種檔次比較高檔的店家都會有秤。

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還要換算成色之後來計算,不過如果你遇到一些厲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當然了,一般都是兩啦。所以有多厲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這裏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爲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爲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古代的老百姓普遍使用銅錢,而那些商店有衆多貨物進行交易時才使用銀兩,但是出入一些高檔場合吃頓飯、看個表演、定個房什麼的只需要碎銀就夠了,你要是用銀兩價值太大還不方便攜帶,而且一般的店鋪也不會給你找零錢。所以碎銀適合用在個人日常高消費的地方。

白銀分官銀和民間碎銀,之所以會出現用碎銀子購物主要還是官銀的等值太大,百姓不好用。民間的銀子在購買了商品後,商家爲了找零,便會把整塊砸碎或銀子剪下來,再稱重後找零給顧客,這便是碎銀子的由來。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有些錢的人要去高檔場合消費都帶碎銀,銅錢價值太小不可能的,銀兩就算是土豪也會嫌它太重帶不了太多,所以古人用的碎銀子顯得更加小巧方便些。可是問題來了,這些碎銀子都是怎麼製作的?

因爲碎銀子散亂的聚在一起,平常人爲了更好的把銀子花出去,他們在購物時通常會把商品湊夠銀子的等價後再購買,如果價格湊不夠還要把銀子再剪一次,這樣會讓銀子又造成損耗一次,一般人都不願意這麼做。

碎銀的製作很容易,只需用專門絞碎銀子的剪子將銀兩絞碎到合適大小就好,還有就是隨意拿個重物將銀兩敲碎也是可以的。

碎銀可以通過任何一種粗魯的辦法將銀兩弄碎,只要不嫌棄。還有一種方法比砸碎更加高明,就是在某些器件上弄個小坑,再把融化的銀汁倒進去成型就好了,這種方法比砸碎要文雅很多,而且也要高明很多。想必聽完這些碎銀的製作辦法你會感慨一句“這也太容易了”。所謂的碎銀,不過是銀子碎掉了,古人就這麼通俗易懂!

這裏再次說下上面提到的精密儀器戥子,把整塊銀子剪下來後再經過戥子的稱重,在主顧雙方都滿意的情況下才能達成這比買賣。一些有錢的大戶,甚至自己還帶戥子出去購物,以便於找零,於是就這樣,一整塊銀子剪了又剪,最後變的零零碎碎的,到後面實在不好用了,可以集中這些碎銀子拿到官府那邊兌換一整塊。

碎銀的一個大麻煩是大小、重量太隨意,而且因爲各家銀樓銀子的成色還有所不同,雖然有經驗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壞,但是碎銀一多還是很麻煩。所以有些人碎銀攢的多了,就會重新去銀鋪熔鑄成銀錠。銀匠會在熔鑄時打上銀鋪名稱、銀錠成色等標記,方便使用查驗。

官府有專門銀鋪負責回收碎銀子的地方,而民間是不允許把銀子熔塊的;有的人喜歡把碎銀子熔化後打造成首飾掛在身上,這個是允許的。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第2張

比如《賣油郎獨佔花魁》一書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費需要10兩銀子,於是將自己攢的碎銀到對面的銀鋪去稱了一下,一共有16兩,鑄了一個10兩的大銀錠,又鑄了一個1兩8錢的小錠,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古代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交子”,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偉大成就,可惜只存貨了一段時期。紙幣果然還是應該交給新時代的人類才能發揚光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