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包拯,簡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其鐵面無私、執法嚴明,民間稱其爲“包青天”,接下來小編講講他的一些故事。

而包青天諸多事蹟中最爲出名的事蹟有三件。

第一件,傳說包公的大堂之上,有御賜的三具鍘刀: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龍頭鍘鍘違法亂國的皇親國戚,虎頭鍘鍘貪贓枉法的官吏,狗頭鍘鍘偷雞摸狗的小人。

第二件,斬駙馬、負心漢陳世美,爲秦香蓮報仇。第三件,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宋朝皇帝曾經犯了法,包拯直接打龍袍。

這些事蹟中第三件事包拯打龍袍、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尤其爲百姓津津樂道,可謂道出了萬千百姓的心聲,然而,歷史上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呢?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人做到了這點,此人名叫張釋之,是河南南陽人。早年間張釋之和兄長張仲一起生活,張家比較有錢,所以張仲花錢給弟弟捐了一個官。於是張釋之做了騎郎,可是十年的時間,他一直默默無聞,沒有得到升遷。張釋之感到很愧疚,畢竟花了兄長不少錢,於是他打算辭官回家。中郎將袁盎聞訊,“惜其去,乃請徙釋之補謁者”。

漢文帝親自召見了張釋之,雙方進行了一場談話,“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漢文帝聽後非常高興,“乃拜釋之爲謁者僕射”。謁者僕射是皇帝身邊的近臣,能夠時常伴隨皇帝出巡。張釋之很有才能,因此他很快又得到了升遷的機會,“上拜釋之爲公車令”。

公車令的級別、待遇並不算太高,“秩六百石”,但是作用很重要,“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徵召,皆總領之”。上任沒多久,張釋之就遇到了一個難題,“太子與樑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按照規定,任何人到司馬門,都應該下車,否則就是違反宮衛令,要受到處罰。

太子、樑王那是皇帝的愛子,更是太后的掌上明珠,他們兩人地位特殊,根本沒把宮衛令放在眼裏,而以前的公車令也不敢管。但張釋之不一樣,他堅持秉公執法的原則,他率領衛士追上了太子、樑王,然後將其扣押,不允許他們進宮。接着張釋之進宮,向漢文帝上奏,彈劾太子、樑王的罪行。

漢文帝免冠謝罪,說道:“教兒子不謹。”薄太后聽說自己的兩個寶貝孫子被扣押,趕緊下旨“特赦”,張釋之這纔將太子、樑王放入宮中。這件事之後,張釋之不但沒有被貶,反而接連升官,後來被封爲九卿之一的廷尉,即西漢王朝的“最高大法官”,負責審理全國的刑獄案件。

張釋之在任期間,“守法不阿意”,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審理案件,不惜多次頂撞漢文帝。比如有一次,漢文帝乘車出行,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走出,驚了皇帝的車駕。張釋之瞭解情況後,原來此人是無意之中驚駕的,所以只判了罰金。漢文帝非常生氣,認爲懲罰太輕,張釋之卻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過了一會兒,漢文帝稱讚道:“廷尉當是也!”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第2張

還有一次就是咱們漢文帝狩獵時發生的一件小事了。漢代的皇帝喜歡狩獵打老虎,還設有這麼一個地方叫上林苑,裏面有個專門養老虎供帝王狩獵的虎圈,這裏的管事官員叫做上林尉。這天漢文帝帶着張釋之來到這裏打獵,這時候的張釋之還只是文帝身邊的一個小隨從。漢文帝對打獵這件事感到非常興奮,於是將上林尉叫過來把自己心中一連串的問題問出來。然而這個上林尉本來就對老虎的事不怎麼了解,這一上來問了這麼多這麼細怎麼回答的上來,只能默着聲。漢文帝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上林尉連大氣都不敢喘。小編覺得漢文帝這也是不講道理,人家是管理人員,也不是專業養老虎的,自然不知道一些養殖細節。

還好這時上林尉手下一個專業養老虎的飼養員來解答了漢文帝的各種疑難,漢文帝一下子來了心情又問了幾個問題,這個飼養員都能對答如流。漢文帝非常高興,覺得這個人是個人才。小編覺得,這個人不一定是人才,但確實勇氣可嘉也能言善道。而且這個人說不定就有着討漢文帝歡心的從而得到漢文帝賞識的心理,然而無論他有沒有這個心,最後都被張釋之一手摔碎了。

回到飼養員回答完問題漢文帝非常高興,於是漢文帝就吩咐張釋之給這個飼養員封個官做。張釋之一時沒有應聲,漢文帝納悶,怎麼不接我的命令呢。這時張釋之上前先是問了文帝兩個問題,一個是絳侯周勃是什麼樣的人,還有一個是東陽侯張相如是什麼樣的人。漢文帝雖然奇怪,但是還是回答說二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接下來張釋之就解答了漢文帝的疑惑。他說這兩位您心中的長者都是不善言辭的人,如果你今天因爲這個人說話好聽就封官,那以後豈不是都跟您耍嘴皮子,誰還會在乎真正的實力?

漢文帝這才如夢方醒,感嘆張釋之的見解,而且回去時還要求張釋之和他共乘聊天。小編認爲,張釋之當時作爲一個隨從的身份都能對皇帝的不恰當做法做出反駁,實在是正氣凜然。而且張釋之並不是那種不顧自己身份衝撞皇帝的人,當時的他對漢文帝提了秦王朝的例子。他說如果都是那樣空有口舌的僞君子當朝,那不就變得和秦國一樣了嗎。他深知漢文帝在意的是什麼,也知道漢文帝這樣才能聽進去他一個隨從的意見。

張釋之在擔任廷尉期間,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後來甚至出現“張釋之爲廷尉,天下無冤民”的情況。張釋之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堪稱是“包青天”一樣的人物。漢文帝死後,當年曾被張釋之扣押的太子即位,即漢景帝。因張釋之曾彈劾時爲太子的景帝“過司馬門不下車”,將釋之謫爲淮南國的國相。一年後,這位西漢的“青天”病死。

在古代封建社會,專制君主日益強化,又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來確保當政者自覺守法和嚴格執法,因而執法者的個人品質對法律能否真正得到執行至關重要。張釋之執法如山的膽略和爲官執政的才智,以及真知灼見的聰明睿智,使百姓在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親切感,既被美譽爲中國理想循吏典範,爲後世效仿,又成爲庶民擁戴,官吏並尊的偶像。他以維護國家利益和法律尊嚴爲目的,敢於、善於、勇於給統治者進諫的大無畏精神和法律思想中的積極因素,不僅在當時和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在當今中國加強法制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借鑑作用。

司馬遷曾評價道:張季之言長者,守法不阿意;馮公之論將率,有味哉!有味哉!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二君之所稱誦,可著廊廟。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不黨不偏,王道便便’。張季、馮公近之矣。

對此你有何不同的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