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東吳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什麼?真的是夷陵嗎?

東吳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什麼?真的是夷陵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東吳夷陵的文章。

夷陵之戰時,陸遜給孫權彙報:(夷陵)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方憂。

夷陵,確實是東吳的最後一道屏障。

堵口子

玩過即時戰略遊戲的朋友應該都熟悉“堵口子”戰術。

防守方堵住狹窄地形的出口,構築防禦體系。

這樣,即便攻方兵力再多,兵力也無法展開,防守方可以以較少的兵力、火力阻敵,保持對戰局的控制。

夷陵,正是東吳的“口子”。

東吳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什麼?真的是夷陵嗎?

吳蜀之間,以長江三峽爲唯一交通要道。

長江從白帝城以東,切巫山山脈,經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構成的三峽,至夷陵以北的南津關下峽。其間,兩岸連山夾峙。

所以,劉備要將東吳擋在門外,就必須保住白帝城,而東吳要將劉備擋在門外,就必須保住夷陵。

夷陵爲東吳控制,則劉備主力只能被堵在狹長的三峽中,無法展開。

不能突破夷陵,劉備將陷入“雖有銳師百萬,啓行不過千夫;舳艫千里,前馳不過百艦。故劉氏之伐陸公,譬之長蛇,其勢然也”的不利態勢。

夷陵失守的後果

夷陵一旦突破,劉備將全據三峽,完全控制吳蜀唯一通道,掌握戰局主動。

被束縛在三峽的劉備軍主力將完全施展開,或攻入江漢平原,或與響應的武溪蠻(除已加入猇亭前線的沙摩柯外,另有各部在與步鷺交戰)會合,東吳將防不勝防。

蜀實力不比吳強,但蜀佔據上游之勢,一旦展開,勝利的天平將倒向劉備。

而對東吳來說,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劉備。

當時,曹丕集兵中原(而非集結於攻蜀基地關中),以聲援東吳爲名,“觀形勢”。

因此,夷陵之戰時,東吳仍然留力準備抗魏。

朱然駐於江陵,孫權駐於武昌,諸葛瑾駐於公安,周泰(周泰死後由朱桓接任)駐於濡須,全琮、孫韶駐於洞口,都是爲了以防萬一。(這也是爲什麼吳強於蜀,但夷陵之戰兵力優勢不明顯)

如果劉備突破三峽,戰火將直接燒到吳屬荊州的核心地帶,整個荊州的局勢將極爲複雜。

即便東吳最終擊退劉備,也將付出慘重代價。

曹丕一直在“觀形勢”,等的,就是吳蜀兩敗俱傷的形勢!

東吳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什麼?真的是夷陵嗎? 第2張

只有將劉備擋在三峽,東吳才能相對從容地應付局面。

夷陵在手,東吳可從容應對局勢

由於陸遜在夷陵—猇亭一線擋住了劉備,吳軍已經取得了戰局主動。

劉備遇阻後,除了讓吳班以羸兵引誘外,計無所出,一籌莫展,只得在狹長地帶連營紮寨。

如此,戰局已經明瞭。

陷入僵局後,就連在一旁觀察的曹丕也認爲:劉備肯定不能勝了。

而陸遜則彙報:“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爲念也“。

陸遜,已立於不敗之地。

同時,由於劉備連營50餘座,不但無法投入對吳攻勢,反而給了陸遜根據蜀營兵力輕重,發起反殺的機會!

而另一方面,由於其他各部吳軍未損耗,因此,儘管兵力不足,但對魏的防禦體系是完善的。

屏障

所謂屏障,就是把敵人擋在門外。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道屏障的重要性

夷陵之戰後,曹丕立刻三道伐吳。

東吳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什麼?真的是夷陵嗎? 第3張

陸遜所部仍沒有參與抗魏作戰(仍在防禦劉備),只是讓潘璋等部作爲機動兵力,參與抗魏作戰。

以朱然、諸葛瑾、朱桓、全琮等人組成的防禦體系,加上潘璋等部機動兵力,以孫權本部爲後盾,使東吳又擊退了曹丕的三道進攻。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當初劉備突破夷陵,江陵朱然、公安諸葛瑾,乃至武昌孫權,各部都必然要投入對蜀作戰,整個東吳的防禦體系將完全打亂。

這大概就是曹丕一直在等的機會吧!

主動退卻

夷陵,是陸遜最後的屏障,然而,陸遜絕不是被逼得沒辦法才退到夷陵作戰。

陸遜是主動退卻。

開戰前,東吳在三峽部署了層層防禦。

然而,開戰後,東吳各部基本上是在沒有付出太大傷亡的情況下,節節抵抗,撤出陣地的。

東吳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什麼?真的是夷陵嗎? 第4張

七個月的時間內,東吳連退五六百里,無法抵擋。

可是,當蜀軍攻至夷陵附近後,東吳立刻張開獠牙!宋謙則連破蜀軍5座營寨,孫桓也在失敗後不再退卻,死守抵抗。

可見,此前的退卻,不是吳軍不能打,而是主動退卻!

總的來說,夷陵-西陵一線,就是東吳的屏障。

只有守住此線,東吳纔可能將來自四川方面的威脅阻於“國外”,纔可能維繫其整個防禦體系。

陸遜在節節阻擊,主動撤退後,將夷陵視爲“國之關限”,實施決戰,展現出其驚人的軍事才能和全局觀,無愧爲一流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