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東夷的起源是什麼?東夷最後去哪裏了

東夷的起源是什麼?東夷最後去哪裏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秦的東夷,即分佈在古河濟之間及泰山以東以南的各部落與方國,大體可分爲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主要階段。

夏商時期

夏初,後啓與後益爭奪共主地位的鬥爭以及從仲康失國到少康復國,中經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後杼滅有窮氏,前後經歷半個世紀的鬥爭,是少昊集團中那些與黃炎集團結成部落聯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過程中的鬥爭。這些部落已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的行列,成爲華夏起源時期東系的重要來源。

他們分佈在古河濟之間,即今山東省北部與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區。在夏代,還有一支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部落。他們從燕山地區南下,興起於河濟之間,終於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國第二個王朝的基礎,其過程已在華夏雛形的形成一節敘述。在泰山與古濟水流域,形成了以奄與薄姑爲中心的各方國。

西周初奄與薄姑仍是東夷中的大國,他們是東夷中社會發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國,而泰山以東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與方國,即夏、商時期的九夷或夷方。

西周時期

西周初既滅奄及薄姑,封魯與齊於其故地。以齊魯爲中心,今山東省境內到春秋的只有萊夷沒有完全華化。淮水地區諸夷,爲西周東方的勁敵,是西周中、後葉東夷的主體。

東夷的起源是什麼?東夷最後去哪裏了

齊與魯對周圍東夷部落的政策有明顯的區別。齊國的中心地區,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述,在薄姑立國以前曾有一支姜姓的西系部落逢伯陵東遷至此。《史記》也說:“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集解》引《呂氏春秋》說是指“東夷之土”。齊的遠古祖先已與東夷發生過較密切的關係。齊“大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爲大國”。齊採取了文化禮俗兼容幷包、經濟方面充分發揮地利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齊太公在營丘立國之初雖然遇到了萊夷來爭,但很快就穩定了,只有五個月就向周公報告其施政與奏效,使周公感到出乎意外的快。伯禽至魯,卻過了三年才向周公報告其施政,“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周公在對比了齊、魯這兩種不同的方針政策及其效果之後:“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齊、魯這兩種政策的不同效果,在考古學發現中已有初步的印證。據研究:“近些年,臨淄齊國故城與曲阜魯國故城相繼進行了發掘,看出齊魯兩國在西周、春秋時期,彼此文化面貌、喪葬習俗、城市佈局等方面,的確存在着顯著的差異。結合文獻記載,齊國的商文化色彩濃厚,還保存許多原始的殘餘(如大量地殺殉人畜與婦女地位較高等等),而魯國則保持周文化傳統,證明司馬遷所說太公治齊‘因其俗,簡其禮’與魯公伯禽治魯‘變其俗,革其禮,是有根據的。”齊雖來自黃河中游,文化根基出自黃河流域東西兩大系的西系,但他所採取的政策,促進了黃河流域東西兩大系文化與部落的進一步融合,不僅在春秋時首先稱霸,齊國的文化對整個華夏文化的影響也不可低估。齊國周圍的東夷部落較快地與之融爲一體,至春秋中後葉,前567年(齊靈公十五年)齊國滅萊,於是山東半島各東夷小國已被齊兼併。齊從春秋初葉已超過魯國,並基本上統一齊魯大地,成爲東方最強大的諸侯,與他從立國時期已確定的兼容幷包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東夷的起源是什麼?東夷最後去哪裏了 第2張

魯在受封時,周王是定下了“啓以商政,疆以周索”方針的,而伯禽強調變革當地土著居民的禮俗,雖然魯以推行周禮著稱,但當地土著的習俗仍頑強地保留着。據對魯國故城的初步發掘,共清理了129座兩週時期的墓葬,時間跨度從西周初葉到戰國初葉共五六個世紀。這129座墓可分爲葬制風格迥異的甲乙兩組。據研究,乙組肯定是周人的墓葬,而甲組可以肯定不是周人的墓葬,“甲組墓從西周至少一直延續到春秋晚期,這個事實說明當地民族固有的社會風尚曾牢固地、長時間地存在着,並經歷了自己發展同化的過程”。實際上,魯國頑強地推行周禮,也必然還會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周禮起着主導作用。儒家祖師孔夫子,其先爲宋人,是商族苗裔,他說周禮本身就吸收了夏、商二代的精華,“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魯在東夷文化起源發展的中心地區,以周文化爲主導,發展出對後世有很大影響的孔孟儒家學說,在實際的發展中不像伯禽所推行的“變其俗,革其禮”的政策那麼徹底,仍是周俗與夷俗並存而又以周禮爲主導相互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

到春秋時,在魯國附近,還存在着太昊的後裔任、宿、須句、顓臾等風姓小國,在今山東境還有少昊後裔莒、郯、譚、費等國。他們與諸夏通婚、會盟,在與楚國的爭霸鬥爭中,他們主要是依附齊、魯,被認爲是諸夏的同盟。從出土文物看,今山東境內的春秋東夷各國,社會與文化發展水平也很接近中原各諸侯,只是因爲他們仍保留一些東夷禮俗,當時仍被認爲是東夷。實際上已是與諸夏即合而未化,到戰國時,這種文化上的差別已不引起人們重視了。

東夷的起源是什麼?東夷最後去哪裏了 第3張

淮河中、下游,今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接壤與鄰近地區,少昊集團的後裔嬴姓與偃姓諸國,如徐、江、葛、黃、淮夷、鍾離、英、六、舒鳩等,春秋時期他們主要傾向於“即事諸夏”,與諸夏通婚,參與會盟,出土器物有明顯特點,凡有銘文的都是周代通行的文字。在春秋爭霸與戰國大兼併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先後被楚、吳、魯、越所兼併,他們的文化對齊、魯、楚及吳越都有影響,在政治上逐步統一過程中,文化與民族得到交匯融合,夷夏間的差別逐漸消失,當秦統一六國時,“其淮泗夷皆散爲民戶”,都已經成爲華夏的一部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