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三位皇帝採取了哪些措施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三位皇帝採取了哪些措施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西漢諸侯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西漢政權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把分封同姓諸侯王作爲鞏固皇權的政治支柱。但是隨着諸侯王實力的增長,他們逐漸產生了同漢帝國分庭抗禮的野心。如何解決諸侯王問題,從文帝、景帝到武帝,三位皇帝先後採用了衆建諸侯、削藩入郡和推恩分封的策略,最終徹底了這一棘手問題。

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三位皇帝採取了哪些措施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一、漢文帝衆建諸侯

衆建諸侯,就是將一個大的諸侯王國分割爲若干小國,諸侯王國數量增加,但總的封邑不變,以此達到削弱單個諸侯王國的目的,使其無力與中央政府抗衡。這一策略是著名的政治家賈誼提出來的。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圍繞代、齊、樑、趙等與皇位傳承有關的諸侯王國,文帝開始了第一次衆建諸侯。他把代國分爲代和太原,分別封皇子劉武爲代王,劉參爲太原王;恢復樑國,封皇子劉揖爲樑王;分齊爲齊、城陽和濟北三國,齊國由劉襄之子劉則繼承,立劉肥之子劉章爲城陽王,立劉興居爲濟北王;分趙爲趙和河間二國,趙王劉遂不變,立劉遂弟劉闢強爲河間王。至此,諸侯王國數從文帝即位初的八國增加到十三國。

文帝十六年,在齊文王劉則死後,文帝第二次衆建諸侯,他分齊爲齊、濟南、淄川、膠西、膠東、濟北等六國(濟北國在文帝三年劉興居反叛後,國廢爲郡,這次是復國);分淮南爲淮南、衡山、廬江三國,漢之諸侯王國數量增加爲十七。漢帝國對諸侯王國的抑制政策,由此而開始明顯起來。

文帝衆建諸侯以削弱諸侯王國,然而就整個文帝期間而言,不管漢帝國如何苦心調整,也不管王國數量如何增減,漢帝國和諸侯王國總的領土都相對穩定不變,各諸侯王之王系也基本穩定不變,同時,漢帝國和諸侯王國的關係,漢之諸侯王國制度,也是穩定不變的。

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三位皇帝採取了哪些措施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第2張

二、漢景帝削藩入郡

削藩入郡,就是把諸侯王國的部分郡直接收歸中央直轄,或把部分縣劃入中央直轄郡,以此削弱諸侯王。這一主張是晁錯提出的。

晁錯是一位具有遠見的政治家,早在文帝時就多次上書,主張削藩,嚴厲打擊那些驕橫不法的諸侯王。及漢景帝即位,晁錯以帝師得幸於景帝,先爲內史,後遷爲御史大夫。他不顧諸侯王和朝廷大臣的反對,強制推行削藩措施。他認爲諸侯王國實力越來越大,已經嚴重威脅漢帝國政權,如果不削藩,後果不堪設想。對於削藩,諸侯王國肯定不滿意,但“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

景帝三年,採取晁錯的削藩策,開始削減諸侯王國的領土。首先,削劉戊之楚國的東海郡,屬漢爲郡;又削劉遂之趙國的常山郡,先屬漢爲郡,又於景帝五年置中山國以封皇子劉勝;再削劉卬之膠西國六縣,屬漢置北海郡。

很顯然,削藩入郡嚴重觸犯諸侯王的利益,勢必引起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和不安,所以直接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的爆發。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朝繼續削減參與叛亂的諸侯王國之領土。廢除劉闢光之濟南國,屬漢爲濟南郡;廢除劉濞之吳國,吳國領有的三郡,吳郡屬漢爲郡,以東陽和鄣二郡置江都國;由楚國再割出薛郡復置魯國,使楚國僅餘彭城一郡;廢除劉遂之趙國,趙國領有的鉅鹿、清河二郡屬漢爲郡,邯鄲郡先爲漢郡,後立爲趙國。

同時,景帝還乘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餘威,將沒有參與叛亂的燕、代、廬江等國的邊郡收爲漢郡,以加強邊防,隔斷其與匈奴、南越的通道。燕國被削去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僅餘廣陽一郡;代國被削去代、定襄、雲中三郡,僅剩太原一郡。徙衡山王劉勃於濟北,遷廬江王劉賜爲衡山王,廢除廬江國,收廬江、豫章二郡屬漢直轄。

通過削藩入郡,諸侯王國封地日益縮小,漢郡的數目急劇增加,真正形成了強幹弱枝的局面。

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三位皇帝採取了哪些措施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第3張

三、漢武帝推恩分封

推恩分封,就是漢帝國中央允許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封王子爲侯。這一主張是主父偃提出的。

主父偃認爲,古時候諸侯之地不過百里,實力弱小容易牽制。現在有的諸侯王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無事之時,諸侯王驕奢淫逸,不遵法度;一有變故,則聯合起來威懾京師。漢廷以法削藩,他們就舉兵叛亂。如今,諸侯王只有嫡長子繼承爵位,其他的王子雖然也是親骨肉,但沒有尺寸之地的封邑。所以,他建議漢武帝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封王子爲侯。這樣人人喜得所願,朝廷既得到了德施的美名,而實際上又析分了諸侯王國,使其實力越來越弱小。

漢武帝以前,王子封侯是皇帝的恩賜,並非通例。推恩分封滿足了非嫡長子的諸侯王子裂土封侯的願望,又達到了析分其國、削弱諸侯的目的。因爲諸侯王子封侯,其地被納入中央直轄郡縣的管理之下,不再屬諸侯王國管轄。

推恩分封實行之後,王國越分越小,大國不過十餘城,僅相當於漢帝國的一郡之地。小國不過數十里,有的僅相當於幾個縣。這樣就從根本上解除了諸侯王對中央皇權的威脅。

四、三種策略的分析、比較及傳承

(一)文帝衆建諸侯的效果十分有限。文帝衆建諸侯不是常態,需要等待諸侯王國發生變故,他兩次衆建諸侯,一是在齊哀王劉襄死後,一次是在齊文王劉則死後,這樣的時機是被動等待,不可強求,所以終文帝之世,也僅分了趙、齊、淮南三國,而其他強藩如吳、楚等國卻依然如故,因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二)景帝削藩入郡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王國的實力,但手段過於強硬。經過景帝的削藩,王國封域已不能與漢初同日而語。漢初,中央直轄郡僅有十五個,諸侯王國少則三郡,多則六郡,如齊國轄六郡七十三縣。通過削藩入郡,王國封地日益縮小,漢郡的數目急劇增加。大多數王國只有一郡或數縣,而漢郡八九十。漢初,諸侯王國地處邊疆,與匈奴、閩越接壤,且連爲一片。削藩入郡後,漢郡與諸侯王國犬牙交錯,互相牽制。但削藩入郡直接侵奪諸侯王國封邑,他們在心理上難以承受,所以不惜鋌而走險,發動叛亂,給國家帶來不穩定因素。

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三位皇帝採取了哪些措施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第4張

(三)推恩分封既達到削弱諸侯王國的目的,又確保了穩定的局面。由於推恩分封照顧了諸侯王要求分封子弟的願望,又符合削弱諸侯王國的目的,樂於爲雙方所接受,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主父偃推恩分封,繼承了賈誼衆建諸侯的思想,兩者都是通過“衆建”來削弱諸侯王國的力量。不同的是,衆建諸侯所建的是王國,其依然獨立於漢郡之外,並沒有增強中央政府的實力;推恩分封所建的是侯國,隸屬於漢中央直轄郡,增強了中央政府實力。

(五)主父偃推恩分封,是在總結晁錯削藩入郡策略得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削藩入郡將諸侯王國的部分封邑收爲漢中央直轄,既削弱了諸侯王國,又強化了中央政權,這一思想被主父偃繼承,推恩分封時所封的王子侯,其封邑均隸屬於中央直轄郡;削藩入郡直接侵奪諸侯王國的封地,手段簡單粗暴,主父偃對此進行了修正,讓諸侯王主動以所轄郡縣封王子爲侯,這樣“肥水不流外人田”,既符合了非嫡長子的其他王子的需求,又使諸侯王在情感上容易接受。

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三位皇帝採取了哪些措施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第5張

(六)景帝時期的削藩入郡和軍事打擊,爲武帝的推恩分封提供了保障。推恩分封之所以成功,除了這個策略非常高明之外,也離不開景帝時期的削藩入郡和軍事打擊。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後,諸侯王國的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再也無力反叛。

(七)漢武帝在推恩分封的同時,繼續執行削地、除國策略。漢武帝時,諸侯王以罪削地、除國者隨處可見。梁平王劉襄(與齊哀王同名,但不是一人)與其祖母李太后爭雷尊,被削去八縣;淮南王劉安有罪,被削去期思、弋陽兩縣,併入汝南郡。濟川王劉明射殺中尉,濟東王劉彭離與亡命少年殺人越貨,其王國皆被廢爲漢郡。可見,漢武帝不僅沒有否定削藩入郡,反而對逾制、違法的諸侯王懲罰更爲嚴厲,終武帝之世,諸侯王因罪或無後而除者有十國,列侯、王子侯因罪奪爵免國比比皆是。

經過文帝、景帝和武帝三代皇帝不遺餘力的打壓,漢初的諸侯王問題終於得到完美解決,這爲後來武帝集中兵力解決匈奴邊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