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朝明君漢宣帝:一舉解決了匈奴和西羌問題的雄主

漢朝明君漢宣帝:一舉解決了匈奴和西羌問題的雄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宣帝以一個受苦之身,開拓了一箇中興之世。他設立西域都護府,標誌着中央政權第一次對西域的實效管轄;利用匈奴內訌使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開啓了以朝貢體系和禮儀制度爲中心的“天下世界秩序”的實質性階段;更爲重要的是,他一朝解決了匈奴和西羌問題,使得絲綢之路又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人物簡介: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西漢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他統治時期,社會穩定,史稱“宣帝中興”。

漢宣帝以一個受苦之身,開拓了一箇中興之世。他設立西域都護府,標誌着中央政權第一次對西域的實效管轄;利用匈奴內訌使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開啓了以朝貢 體系和禮儀制度爲中心的“天下世界秩序”的實質性階段;更爲重要的是,他一朝解決了匈奴和西羌問題,使得絲綢之路又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在暗無天日的牢房裏,一個女犯正在給一個5歲模樣的男孩講故事,聽到高興處,男孩還會笑出聲來。這個孩子已經在監獄裏生活了好幾年,多虧了監獄裏幾位處於哺乳期的女犯相助,纔有奶水吃。他一直體弱多病,於是大家都喚他“病已”,希望他的病能隨風而去。

此時,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個羸弱的男孩,會成爲未來的一國之君——就是後來的漢宣帝劉詢。

漢朝明君漢宣帝:一舉解決了匈奴和西羌問題的雄主

命途多舛的繼承人

劉病已是漢武帝嫡太子劉據的孫子,他出生幾個月後,漢朝宮廷就發生了“巫蠱之亂”。太子劉據遭人陷害,被逼起兵反抗。“造反”失敗後,太子府上下遭到株連,唯獨襁褓中的劉病已逃過一劫,被收入郡邸獄(西漢王侯、郡守府邸中所設的監獄)。

當時的廷尉監丙吉可憐劉病已,就偷偷在監獄中照顧他。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大赦天下,5歲的劉病已得以出獄,住到了曾外祖母府中。不久,漢武帝恢復了他的皇室宗族身份,命掖庭令張賀照顧他。張賀原來是太子劉據的門客,因懷念舊恩,不但供劉病已讀書,還給他娶妻生子。這種平民化的身份, 使劉病已從小就知道人間疾苦和吏治得失,他到處結交朋友,爲人豪爽,頗得百姓的喜愛。

本來劉病已過着他那無憂無慮的生活,宮廷內繼續着無休無止的爭鬥,但偏偏歷史並不虧待受難者。

公元前74年,無子的漢昭帝突然去世,大將軍霍光扶立昌邑王爲帝,但沒幾天,昌邑王就因與權傾一時的霍光發生了嚴重的衝突,被霍光以荒淫無道之名予以廢除。龐大的國家出現了權力真空,正當大家無計可施時,已升爲光祿大夫、給事中的丙吉乘機向霍光推薦了劉病已,極力稱讚他的才學與美德。就這樣,劉病已登基爲帝,並改名爲劉詢,史稱漢宣帝。

漢宣帝即位時,可謂內憂外患:內有權傾朝野的霍光,對皇權是個極大的威脅;外有匈奴等族羣強敵環伺,影響政權的穩定。雖然漢武帝曾北擊匈奴,“鑿空”西域,又開通了西南夷地區,兼併南越,在東北則把漢朝的影響力推及至朝鮮半島,國力空前強大,但之後李廣利對匈奴用兵失敗,消耗了龐大的軍費開支,逐漸掏空了國庫。因此,漢武帝在臨終前,曾定下與民休息的政策。

這給漢宣帝留下了兩難的抉擇:若採取進攻戰略,勢必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社會能否承受?若採取防禦策略,則武帝一朝的基業是否會毀於一旦?實際上在昭帝一朝這個問題就存在。幾個輔政大臣之間意見也並不統一,其中霍光的意見是採用防禦戰略。這與處處想要模仿漢武帝文治武功的漢宣帝有着巨大差異。

利用匈奴內訌

爲了讓八方來朝,漢宣帝煞費苦心,他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設立西域都護府;二是使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大漢。

漢宣帝深切瞭解西域在漢與匈奴當中的重要作用,於是繼續開發西域成了他的首要目標。首先,他推行漢武帝時期在西域的屯田策略,即招募士兵前往邊塞耕地、生活。屯田的士兵不僅幫忙解決軍隊的糧食補給問題,還可以成爲一支穩定西域的重要力量。公元前68年,宣帝派遣侍郎鄭吉等屯田渠犁,準備糧食,以出兵打擊與匈奴相好的車師國(現新疆吐魯番一帶)。第二年,鄭吉攻破車師,因功升爲衛司馬,兼任“護鄯善以西南道使者”,也就是西域都護的前身。

公元前60年,匈奴內訌,其在西域地區的統治者——日逐王歸附漢朝,西域成爲漢朝的勢力範圍,原來日逐王在西域設立的僮僕都尉一職被漢朝設置的西域都護一職代替,鄭吉爲第一任西域都護。史料記載鄭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曰‘都護’。”

除了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在打擊匈奴上,漢宣帝也採取了和漢武帝一樣主動的策略。公元前72年,宣帝即位不久,匈奴就西侵烏孫,烏孫王及嫁給烏孫王的漢公主請求漢朝出兵援助,宣帝毅然選派5位將軍率領15萬騎兵,合烏孫軍隊共20萬人共擊匈奴,這是西漢對匈奴作戰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用兵。第二年,校尉常惠率軍攻入匈奴右地,大獲全勝,有力地打擊了匈奴,造成匈奴在北徙過程中,牲畜民衆損失慘重。此後匈奴內訌加劇,五單于爭立,後發展至郅支單于與呼韓邪單于兩部對立的局面。漢朝乘機扶立呼韓邪單于,並促使他於公元前51年入覲漢宣帝。

漢朝明君漢宣帝:一舉解決了匈奴和西羌問題的雄主 第2張

對於這次意義非凡的入覲,漢宣帝非常重視,並讓大臣們討論。有人認爲,呼韓邪單于並未奉正朔,應如諸侯王的禮儀接待之。入覲之時,單于應向皇帝稱臣,說“臣昧死”(“昧死”爲當時臣下給皇帝上奏時的用語,用以區別上下等級),並再拜,位次則在諸侯王之下。但漢宣帝綜合考慮之後,認爲自己之德未能覆蓋到匈奴,故對呼韓邪單于應以客禮待之,位在諸侯之上。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韓邪單于來朝,其禮儀是,朝拜時只稱藩臣而不報名,宣帝賞賜了他璽綬、冠帶、衣裳、安車、駟馬、黃金、錦繡等等,並派專員去爲 單于做嚮導至長安,宣帝登長平阪,傳詔單于免予拜見。呼韓邪單于來歸是個大事,所以所經之路的兩旁人山人海,“蠻夷君長、王侯”以及各類人等數萬人夾道歡 迎。宣帝登上渭橋後,數萬人齊喊“萬歲”,聲振屋瓦。此後宣帝在建章宮爲呼韓邪單于舉行歡迎宴會,並讓他觀賞宮廷所藏珍寶。

整個禮儀表明,漢宣帝以“禮”實現了天下歸於一的理念。此後歷代王朝的朝覲禮儀幾乎都是這次漢宣帝與呼韓邪單于會見禮儀的翻版。


  征服羌人


在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上,除了匈奴,另一個難纏的對手便是西羌,其族人當時大體活動在河西走廊一帶。武帝時,匈奴試圖與西羌聯合,共擊漢朝,甚至承諾在奪取張掖和酒泉後,把這兩地劃給羌人,若這一計劃實施,則堵塞了漢朝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公元前61年,在匈奴的鼓動下,羌人再次發動叛亂。漢宣帝讓當時的御史大夫丙吉揀選可以領兵平羌之人,這時候,76歲的老將趙充國主動請纓。本來無 論是資歷,還是對少數民族的熟悉程度,趙充國當之無愧,但漢宣帝嫌他太老了。誰知趙充國說:“誰都沒我合適!願陛下把這個重任交給老臣,包您放心!”漢宣帝一看他如此堅持,就笑着說:“好吧!”由此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

趙充國到前線後,審時度勢,認爲當務之急並不是急於軍事進攻,而是要逐漸瓦解羌人內部鬆散的同盟關係,使它不攻自破。但是主戰派給漢宣帝上書,說要儘快在7月份水草好的時候帶30日口糧完成出擊,即便不能全殲敵人,也能夠奪其畜產,擄其妻子孩子,使其元氣大傷,否則等到冬天,漢軍的戰馬勢必羸弱,無法完成出兵的任務。這正合漢宣帝的意——他當然也想要速戰速決,以免橫生枝節。所以他就把這封奏疏下發給了趙充國,沒想到趙充國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他認爲如果每人每馬帶30日口糧的話,則每匹馬要自馱米二斛四鬥,麥八斛,再加上衣服兵器等,負重太多,難以追逐。敵人看見大軍來了,就逐水草、入山林了, 你又能奈他何?若他們再據險堵在前面,後面再封堵糧道,則漢軍就很危險了。所以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策略,即軍事鬥爭與分化瓦解相輔相成的策略。

漢宣帝不死心,又任命許延壽爲強弩將軍,主戰的辛武賢爲破羌將軍,參與對羌作戰,並再一次督促趙充國出戰。他甚至以古人非常信奉的天象讖語讓趙充國出兵:“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戰者吉,弗敢戰者兇。”但是這招在老成持重的趙充國那裏也不好使,他反而又苦口婆心地勸宣帝接受自己的策略。

及至秋天,年老的趙充國生了病,宣帝除了慰問之外,又下令讓破羌、強弩將軍主動出擊羌人。病中的趙充國看到羌人歸降的已有1萬餘人,估計將來歸降的越來越多,此時更不能輕舉妄動,於是他上書不但反對出兵,而且要求大規模屯田,以鎮西羌。這個時候漢宣帝不耐煩了,質問趙充國:“如果按照將軍的辦法,諸羌何時伏誅?戰爭何時結束啊?”

就這樣來來回回的君臣辯論有若干次,每次漢宣帝都把趙充國的上書給公卿們看,讓他們議論,一開始同意其意見的有三成,慢慢地一半人同意,到最後有八成人都贊成他的意見。關鍵是趙充國每次上書都是根據實際情況,有理有據地說明問題,最後漢宣帝也被他說服了,稱讚他的計策好,按照他的策略行事。

最終,趙充國的策略果然起到了作用,羌人內部逐漸分化瓦解,並歸附漢朝,趙充國雄赳赳氣昂昂地凱旋還朝。漢宣帝設置金城屬國安置這些歸附的羌人。

可見,作爲最高統治者,漢宣帝很有耐心,知人善任,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他支持趙充國以武力打擊和分化瓦解相結合的策略,有效地解決了羌人叛亂的問題,維護了通往西域和中亞的絲綢之路的暢通,使漢朝的仁義在“四夷”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漢宣帝以一個受苦之身,開拓了一箇中興之世。從個人的性格上來說,因爲祖輩的悲慘遭遇,使得他處處力圖從曾祖父漢武帝那裏尋找自己繼承大統的合法性來源,所以試圖處處“循武帝故事”,對外採取強硬態度:他設立西域都護府,標誌着中央政權第一次對西域的實效管轄;利用匈奴內訌使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開啓了以朝貢體系和禮儀制度爲中心的“天下世界秩序”的實質性階段;更爲重要的是,他一朝解決了匈奴和西羌問題,使得後來王昭君順利出塞,爲漢匈雙方帶來了60年的和平,使得絲綢之路又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