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根本分歧是什麼?司馬光的變法爲什麼能讓北宋變強?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根本分歧是什麼?司馬光的變法爲什麼能讓北宋變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司馬光,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如果提到司馬光,很多人會把保守派、壞人的標籤貼在其身上,而這無非來源於司馬光的治理主張。很多人把王安石變法放在了正義的天平上,因爲對立的司馬光就被放在了遭人唾棄的角落。

而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根本分歧就是四個字:開源節流,王安石主張減少支出來緩解北宋的財政壓力即節流。而王安石主張通過擴大收入來緩解財政收支,從人的意識來說王安石的來源更符合大家的思維,但從北宋整體來看節流更符合其實際。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根本分歧是什麼?司馬光的變法爲什麼能讓北宋變強?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瞭解一下爲什麼司馬光“不切實際”的變法更能讓北宋變強:

一、北宋財政虧空的原因。

在趙匡胤建立北宋時,北宋並未出現財政虧空,而後來財政虧空的主要原因無非是:三冗。簡單來說就是機構臃腫、人員氾濫、禁軍開支龐大,而這一切說白了就是這些朝廷大員慾望的膨脹。

首先爲什麼會冗員,說白了就是少幹活多拿錢,順便還有個背鍋俠。而冗軍就是,北宋的禁軍在當時除了吸收流民還有一些王公子弟也在裏面混空餉,說白了就是一個正宗的“養老院”,只不過養的是這些不務正業的紈絝子弟。而這個必然導致開支異常龐大,再加上每年的歲幣,也就有了“冗費”的出現。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根本分歧是什麼?司馬光的變法爲什麼能讓北宋變強? 第2張

二、利於朝廷而不利於百姓的開源。

對於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用了簡單的四個字:用人不當。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而不管你說得天花亂墜,開源的本質就是與民奪利。我們可以看看,不管是青苗法、市易法還是三舍法都會大量的錢財落入這些執行者手裏。這就像貓枕鹹魚,怎麼能不動心思?而這從根本上就決定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因爲北宋財政虧空的根本原因就是庸吏過多,你在用這些人變法不是很可笑嗎?

而王安石的開源其實就是想通過增加收入來滿足北宋朝臣的慾望,即使變法成功了也不可能真正改變北宋的窘境。這就像人性一樣,你給他多少錢他都不會滿足,相反還會激起其更大的貪慾。對於北宋君臣也一樣,這些臣子看到這樣的窘境都可以通過開源解決。那麼他們就更加肆無忌憚的“三冗”,然後更大規模的虧空。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將北宋徹底斷送在深淵裏,而這一系列操作裏,受傷的就是無辜的百姓了。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根本分歧是什麼?司馬光的變法爲什麼能讓北宋變強? 第3張

三、利於社稷利於百姓的節流。

從道理上來說,司馬光的節流是利於大宋社稷和百姓的,一方面節流可以減少財政支出緩解財政虧空。同時支出少了收入也就少了,這也在變相地減少百姓負擔。但節流對於一類人卻是非常不利的,那就是北宋君臣。你想想,飯菜由滿漢全席變成四菜一湯,工資由4500變成3800誰又會願意?而司馬光的變法損害的也是司馬光自身的利益,所以也可以看出他是真心爲了北宋。

但也能從一個角度看出,司馬光的主張所面臨的困難究竟有多大!首先就是來自於皇帝和王公貴族的壓力,他們爲了自己的利益會拼命打壓司馬光。其次,來自於政敵的壓力,這些人一方面爲了自己的利益和政見也瘋狂打壓司馬光。最後就是來自於支持者的壓力,這些支持者甚至是司馬光的家人也會因爲其利益受損而反對司馬光。但不管怎麼說,節流是利於百姓能解決財政虧空的根本。

而我們縱觀歷史,但凡能將有利於社稷的都是節流,而開源只是加速王朝覆滅的猛藥。而與司馬光不同,那些成功的節流都必然有一名英明的皇帝和精幹的臣子,整飭吏治提倡節儉並從自我率先垂範。比如漢文帝不光節流而且簡衣簡行,這纔有了文景之治的開端。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根本分歧是什麼?司馬光的變法爲什麼能讓北宋變強? 第4張

而節流也就決定了司馬光不可能受史官們的待見,不受史官待見的代價就是被黑得體無完膚。比如他們會用司馬光引用古典來司馬光古板、保守,但古代的這類奏摺就是一個擺設。一般就是皇帝看了心領神會,然後把這個大臣召見獨自談話,這個大臣就會說現在的大臣廢物很多,很多都是吃空餉不幹事的,應該節流裁撤。於是皇帝也會引用古人以節約爲光榮之類的虛詞來實行改革。

你想想,如果奏摺裏直接說大臣都是吃乾飯的窩囊廢,那不把人都得罪光了麼!而這樣的劇情也只會出現在電視劇裏,簡單來說你向領導說某個人只混日子不上班,肯定是去領導辦公室或者背地裏說,你能當着全公司面指着鼻子說嗎?而我們看古代,如果一個人從平民一躍爲帝就會以名不正言不順而遭到史官的口誅筆伐,相反如果一個人是王公貴族,那麼就會受到史官的擁護和稱讚。但從實際來說,沒有背景的成功才更加勵志,劉邦是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身爲仕族拿着皇家俸祿的史官在利益和權力的雙重壓迫下,很難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這還不算史官的偏見和個人恩怨。比如很多人知道雍正時期的大將軍年羹堯,卻不知道南明第一戰神李定國。難道李定國沒有年羹堯優秀嗎?並非如此,這也可以看出得罪史官和不和他們站在一個陣營的後果,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