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制度經過數十年都會出現弊端,爲什麼科舉制能流傳那麼多年?

制度經過數十年都會出現弊端,爲什麼科舉制能流傳那麼多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科舉制的故事。

在一個朝代,最重要的毫無疑問就是人才,征戰四海併吞八荒靠的是能征善戰的將帥之才,而治理天下靠的是能臣幹吏。而對於君主來說,一場戰爭可以檢驗一個將軍的才能,那麼如何才能檢驗一個幹吏的水平呢?

在漢代以前主要是通過血緣和身份來任用官吏,尤其是一個人身後家族的名望。所以我們看到像李廣、公孫賀、竇固、竇憲等都是權貴之後。雖然有衛青這樣平步青雲的,但畢竟是少數,而即使後來的孝廉也是成爲世家大族籠絡權貴的根本。

曹魏時,曹丕任用陳羣實行九品中正制,雖然有利於寒門學子的入仕,但上層仍然爲世家大族把控。因而當時有一句話非常經典說明了這一現象:“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即使王朝更迭,那些世家大族也仍然把持着朝政。因而當時有一句諺語:“流水的皇帝,鐵打的世家。”

制度經過數十年都會出現弊端,爲什麼科舉制能流傳那麼多年?

而身爲皇帝當然不想過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日子,於是在他們絞盡腦汁想法設法削弱世家的權力。終於在隋文帝楊堅時期,設立科舉制度,後來在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努力下不斷髮展和完善。唐朝也開創了寒門入上品的先例,寒門庶子馬周最高做到了中書令。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數十年間便弊端叢生,那麼科舉制度爲什麼能夠流傳千年呢?

一、公平。

科舉制度剛開始時是比較完美的,首先由各地進行選拔,然後統一參加科舉。而當時科舉的試卷都是唯一的,這樣可以公平公正的選拔人才,避免以前那種任人唯親局面的出現。同時君主對於科舉舞弊懲罰特別嚴重,一經發現,主考官處死,相關人員要不是罷免就是流放。

同時,考題方面都是主張自由發揮,比如如今江南災難,你如果是兩江總督如何治理當地的災情?或者身爲一方父母官,你如何治理好一方百姓?所以這種起初考察能力的選拔制度爲大唐帝國人才濟濟奠定了基礎

制度經過數十年都會出現弊端,爲什麼科舉制能流傳那麼多年? 第2張

二、簡單。

其實對於治理朝政來說,最簡單有效的就是最清明的。這就像你把一塊蛋糕經過一個人和經過十個人必然是兩種結果,越複雜繁瑣的背後就越是利益的摻雜和交易。所以像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的稅收制度就是讓賦稅簡單化,以避免爲骯髒提供充足的土壤。

同樣科舉制度也是一樣,簡單的同一套試卷,全國同一個標準。雖然也出現過舞弊問題,但總體來說卻是清明的。對於地方來說,他們爲了讓本地選拔人才,必然推舉有才能的人。而皇帝也害怕出現濫竽充數的情況,於是有了殿試,皇帝方面提問。簡單的試卷,簡單的殿試,簡單的流程,卻鑄就了大唐王朝前所未有的盛世長歌。

制度經過數十年都會出現弊端,爲什麼科舉制能流傳那麼多年? 第3張

三、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

在科舉考試裏面,是沒有地域和年齡限制的,雖然有范進老年中舉的經典,也有像張居正、徐階這些天才考生的任人唯賢。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以成績爲主的選拔可以讓很多人心服口服,不會因地域、年齡等限制而憤憤不平,甚至戾氣叢生。

而我們縱觀古今,任何一個王朝的沒落必然是由於其條條框框的規則和視人才如兒戲的制度,以及缺乏對於人才的尊重而讓其屈膝而存的思維。所以,在戰國時期魏國人才輩出,但像張儀、公孫衍、甘茂等人才紛紛奔赴秦國。

而科舉制度的這些優勢是現在都前所未有的,即使今天我依然認爲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世界最公平的。很多人詬病科舉制度,無非是八股取士等,當封建社會進去沒落時期,皇帝用科舉制度不再是選拔有用的人才而是爲了維護統治和麻痹愚弄天下蒼生。

本來以才能選拔的科舉制度,硬生生被他們套上了愚昧腐朽的八股文,成爲了維護風雨飄搖封建體系的遮羞布。這就像一把刀子,前人用來行俠仗義,後面的人用來恃強凌弱。科舉制還是那個科舉制,只是不同的人手裏發揮了不同的效果而已。

換句話,即使現在以科舉制選拔人才,考的內容不再是八股文而是現代文學和藝術,那麼這種制度依然最好的體系。只不過當時很多人沒有分清封建文化和科舉制度,把八股文等同於科舉制度而已。而我們縱觀世界,不管日本還是新加坡的人才選拔制度,不正是參照的是我們的科舉制度的本質嗎?

任何文化能夠發展千年而長存,必定有其值得追求的東西和魅力。我們應該舍其糟粕、取其精華,而不是一棍子打死的一味否定或者稱頌,畢竟任何東西都不肯定百分百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