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軍入關後,爲何能一統天下?決定因素是什麼?

清軍入關後,爲何能一統天下?決定因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清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得民心者”其實並不一定就能得天下,只是由於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一般都會抹黑前朝而拔高自己,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論調出臺了。

1.得民心者不一定就能得天下,得天下的決定因素是實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比較早的例子是周武王伐紂。歷史書上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商紂王荒淫殘暴,大失民心,而周武王善待百姓,深得民心,所以商周的大決戰牧野之戰中,商的士兵臨陣倒戈,最後幫助周武王順利攻入商都朝歌滅了商朝。

看起來好像真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實周武王能成功,得民心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絕非決定因素。真實的原因其實還是雙方的實力!

因爲紂王當時正在開拓和經營東南,商軍的主力消耗很大並且商軍主力被牽制在東南。

這時周武王抓住這個千古良機,從西邊殺向紂王,當週武王到達牧野時,商紂王由於主力遠在東南,只好臨時拼湊了一支17萬大軍。儘管人數不少,但是這支軍隊主要由奴隸和囚犯組成,這樣的隊伍,一是戰鬥力不強,二是忠誠滴不高。結果在決定雙方命運的牧野之戰中,商軍果然倒戈,加速了商朝的滅亡。

由此可見,周武王成功滅商,並不是他鼓吹的得民心,最重要的還是雙方的實力,商朝以臨時拼湊的軍隊和周朝的職業士兵作戰,相當於足球場上一支業務球隊挑戰職業球隊,可以說是敗局已定。

清軍入關後,爲何能一統天下?決定因素是什麼?

因此,“得民心者不一定”能得天下。這句話可以從許多歷史事例從正反面證明是錯誤的。

正面的例子是得民心者不一定得天下。比如建文帝是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而且他對百姓寬仁,深得民心,但是他最後卻敗給了不得人心的反賊朱棣。

反面的例子是不得民心者反而還得天下了。比如蒙古人十分兇殘,喜歡屠城,不得人心,但是他們卻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是因爲他們強大的軍事實力。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得民心者未必就能得天下,失民心者未必就不能得天下。真正決定奪取天下的最重要條件還是實力,民心向背只是加快或者減緩奪取天下的進程,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2.清兵入關後,在攻滅南明的弘光政權前比較注意收買人心

我們再來看看清兵入關是否得民心呢?

清兵入關是在順治時期,當時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是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是清朝不可多得的優秀軍事家和政治家。

清軍入關後,爲何能一統天下?決定因素是什麼? 第2張

在清兵入關初期,多爾袞十分注重收買人心,他打着“除暴救民”、“復君父仇”的旗號入關,不僅爭取到漢族官僚地主的支持,也贏得了廣大老百姓的擁戴。

多爾袞山海關大戰的第二天發佈告示:“義師爲爾復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惟闖賊。吏來歸,復其位。民來歸,復其業。”

進入北京城後,多爾袞下令軍民爲崇禎皇帝服喪三天。並且禁止士兵擾民,對明朝的官員,照舊錄用。

對於明朝的降將,只要真心爲大清賣命的,多爾袞一律重用。漢族官員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陳名夏、金之俊等人都受到重用,爲大清入關立下汗馬功勞。

爲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多爾袞恢復了科舉制,並且尊孔崇儒,多爾袞還親自到孔廟行禮。多爾袞這一系列尊重漢族文化的舉措,收買了人心,得到大批漢族士大夫的擁護。

3.弘光政權覆滅後多爾袞開始推行不得人心的暴政,延緩了清朝統一的步伐

儘管多爾袞是滿清少有的出色政治家,但是他也有其民族狹隘性。順治二年五月,隨着李自成和南明的弘光政權被消滅,多爾袞認爲大清的統治已經固若金湯,於是開始推行野蠻的六項暴政,這些暴政延緩了大清統一天下的步伐。

這六項暴政分別是屠城、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圈地、禁關令。

尤其是屠城和剃髮令,激起了廣大漢人的反抗。

清兵比較出名的屠城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江陰八十一日等等。

清兵的血腥屠殺,不得人心,漢族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大大延緩了清朝統一的步伐。

剃髮令更是滿清令人詬病的一項政策。因爲漢族幾千年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絲毫不可損傷也。而清朝的剃髮令卻不尊重漢族人民幾千年來的這個傳統文化,因此剃髮令一出,許多地方的漢人紛紛揭竿而起,反抗這項暴政。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江陰八十一日。1645年清朝在江陰推行剃髮令,不甘受辱的江陰人民自發組織了反抗剃髮令的鬥爭。他們在江陰堅持了八十一天,造成清兵損失七萬多,江陰城破後,清兵對江陰進行瘋狂的屠城報復。

4.儘管入關後期滿清的政策不得人心,他們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還是統一天下

儘管清兵入關後期的政策不得人心,但是他們還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統一了天下。

清軍入關後,爲何能一統天下?決定因素是什麼? 第3張

清兵入關的人數並不多,他們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是因爲他們善於招攬漢族的降將,爲我所用。

其中吳三桂、南明“江北四鎮”中的劉澤清、劉良佐、左良玉之子左夢庚等將領帶領部下,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投入清軍陣營,大批原明軍隊伍的加入,使清軍實力迅速壯大。

反觀清兵的對手南明自成立時就軍閥林立,派系很多。其中隆武政權和魯王、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爲了爭奪正統還大打出手。

除了不同政權的相互鬥爭,南明相同政權裏也是派系林立,比如弘光政權左良玉擁兵數十萬卻造反,隆武帝一心北伐卻受制於鄭芝龍,永曆政權則有孫可望和李定國之爭。

此消彼長之下,儘管清兵不得人心,但是他們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他們的對手李自成和南明政權則是爛泥扶不上牆,因此清兵最後獲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