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吳三桂如果沒有放清軍入關,清軍能入主中原嗎?

吳三桂如果沒有放清軍入關,清軍能入主中原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644年,隨着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大開山海關城門引清軍入關。從此清軍拉開了入主中原的序幕。那麼,如果當時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清軍能順利入關嗎?

明朝末年,前後兩次抗倭援朝使得國力消耗巨大,而且國內外矛盾日益激化,從而疏忽了對於努爾哈赤的防範,使得他在東北迅速做大做強。而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揮師北上先後佔領河南、陝西等地,最後攻克北京徹底推翻了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李自成衝冠一怒爲紅顏, 正是因爲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和闖王李自成的內鬥加上放八旗入關最終到導致大明江山易主,滿族人建立了大清帝國。從此吳三桂的臭名聲可謂是坐實了,那麼吳三桂不投降的話歷史會改寫嗎?

當時吳三桂在山海關統領關寧軍十萬,麾下四萬寧鐵騎 ,軍士訓練有素,身經百戰且裝備精良火氣充足 ,說是大明最精銳之軍隊當之無愧,但是這麼優良的軍隊那可是純粹用錢堆起來的,一年要吃掉足足五百萬兩白銀 。北京淪陷後北方易主,而北方連年災害窮得叮噹響,當時江南地區最爲富饒,每年的糧食、金錢都是江南大運河運抵北方,只能怪南方官僚勢力各種偷稅漏稅才導致北方局勢惡化,大批農民起義其實就是爲了吃飽飯,但是李自成進京並不能改變北方財政現狀,甚至比崇禎在的時候更差。此時南北交通隔絕,吳三桂面臨斷錢斷糧的窘境,缺糧就會不戰自潰,所以不得不投降。

當時面對李自成和皇太極, 一邊是剛剛進京的泥腿子,勢力未穩關鍵是還非常窮,即便是把北京城翻個底朝天也不能彌補財政的巨大支出,而且農民軍雖然人多但是戰鬥力並不高,投了李自成就意味着他要麼與殘留的明朝勢力作戰要麼和皇太極的大軍廝殺,而且是在軍餉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勝算並不高,另一邊的皇太極卻兵強馬壯,此時的皇太極已經大規模調集兵馬準備出征了,而且滿清在關外擁有東北數個平原至少糧草能夠保證,並且打出了替崇禎報仇的口號,滅流寇而安天下,並且軍紀嚴明規定有搶漢人一物者即行處斬,迎降者,官仍其職、民復其業。

明眼人都能看出投皇太極纔是最合適的選擇,但是吳三桂糾結了很久,後來還是選擇了剛進京的李自成。雖然吳三桂選擇了一條極爲兇險的路,但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後仍然還是漢人的天下,爲了名族大義咬咬牙忍了也罷, 可是他這樣的堅持並沒有得到重視,闖王剛進北京手下就把吳三桂家抄了,還把吳三桂的老爹給揍了妻妾霸佔了 。可見以後吳三桂的地位也好不到哪裏去,甚至會被奪權殺害,這種局勢下,對於提出滿漢一家、一體眷顧的滿清,最終吳三桂投了皇太極。

如果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那麼清軍能入關嗎?先說一下答案,那就是沒有吳三桂,清軍依舊可以入關,爲何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局勢:明朝因爲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身死而亡國,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明朝不只是亡國,更是意味着中國陷入羣龍無首的狀態。要知道獅子帶領羊羣,有走向勝利的希望,但綿羊帶領獅羣,那麼肯定會走向覆滅,由此可見羣龍無首是多麼可怕的。畢竟雖然之前明朝像是個垂垂老矣的老人一般,有着後金(大清)在東北反叛,一直挑戰明朝的權威地位,但明朝畢竟是正統所在,更是當時的主心骨所在。

正因爲這個原因,所以清朝在皇太極時期,雖然五次繞道入關,甚至在崇禎二年直逼北京,對北京形成合圍之勢,但因爲明朝是當時的主心骨,加之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所以皇太極時期雖然五次繞道入關,但依舊沒能取明朝而代之。但李自成一消滅明朝,就將這個脆弱的平衡打破了。再反之,通過皇太極五次繞道入關,說明清朝早在明朝還沒有滅亡的時候,就已經具備入關的實力了。當然皇太極可以五次入關是因爲繞過了明朝在東北一帶重兵把守的防線,選擇兵力薄弱之地繞道入關,說明他屬於長途突襲戰,尋找明軍薄弱的地方攻進明朝,來進行掠奪,不代表可以紮下腳跟,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統治。

也就是總結來說,原來是清朝挑戰明朝這個老牌霸主的地位,但明朝畢竟是正統所在,所以雖然節節敗退,但短時期不至於有亡國之危,清朝雖然通過皇太極五次繞道入關來看,擁有入關的實力,但並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統治實力。但這個脆弱的天平,被李自成給打破了,關內一時之間羣龍無首,清朝的機會自然來了。

再看看吳三桂在這場亂世之中的作用,其實吳三桂最初的政治作用大於實際作用。沒有吳三桂,清朝在皇太極時期,也就是在明朝沒有滅亡時期,都可以五次繞道入關。明朝滅亡以後,自然可以繼續繞道入關,進行爭霸天下的歷程。而且明朝都滅亡了,清軍繞道入關,吳三桂肯定不會長途跋涉的過去阻擊繞道而來的清軍。

而當時因爲明朝滅亡,天下分爲李自成之大順政權、關外大清政權、張獻忠之大西政權、南方南明小朝廷四方勢力,天下已是羣龍無首之勢,無論清軍繞道哪邊,阻力會小,建立行之有效的統治更是可以。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說明清軍沒有吳三桂帶路的話,依舊可以入關的。而且明朝都亡了,吳三桂的軍隊肯定已經是人心渙散了,清軍如果當時強攻山海關,都有很大成功的機率,甚至都不用繞道入關的。

吳三桂如果沒有放清軍入關,清軍能入主中原嗎?

而吳三桂的政治作用是什麼呢?

說白了清庭雖然之前通過招降洪承疇等人,還有大封明朝降將爲三順王,樹立了很多榜樣,以方便招降明軍,來進行統一事業,但入關奪取天下的開始,自然需要一個更好的榜樣,無疑吳三桂就符合這個情況。再看看明朝在大廈將傾之際,崇禎帝爲了讓吳三桂趕緊回來勤王,封其爲平西伯,而清軍入關以後,直接封吳三桂爲平西王,足以可見清軍對於以吳三桂爲榜樣來拉攏漢人官紳階級的決心。

同樣清軍被吳三桂引入關中,可以借題發揮,說自己是來替明朝抱君父之仇的,看看連吳三桂都投降我了,我就是正義之師,無形中在輿論中佔據了很大的優勢。所以清軍招降吳三桂,不只是看中吳三桂的實力,更是因爲吳三桂可以帶來巨大的政治回報。

所以說吳三桂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政治作用,在李自成退出北京以後,因爲吳三桂降清,爲清軍造足了聲勢,以至於很多百姓和大臣誤以爲吳三桂會迎回太子,還特意大開城門等待着,沒想到卻迎來了清軍,一些明朝大臣索性也就降了清,使清軍入關第一步很是順利,可以說是開門大吉。

但這並不代表沒有吳三桂,清軍就入不了關。可能還有人有疑問,認爲如果吳三桂不帶領清軍入關,自然不會與清軍埋伏李自成的六萬軍隊,使李自成大敗於山海關。如果李自成不失敗,那麼清軍自然入不了關。其實這個很好解釋,我們先看看當時清朝的對手李自成,李自成可謂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當時很多人認爲他建立的大順政權將是下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李自成卻昏招頻出昏招。

諸如進京以後,對官紳階級進行“追繳助餉”的政策,動不動抄其家對其嚴刑拷打,使當時的官紳階級走到了李自成的對立面。沒有官紳階級的支持,李自成就好像無根浮萍一般,這也是李自成自山海關大敗,退出北京以後,徹底一蹶不起的根本原因所在。

像吳三桂爲什麼投降清朝,除了衝冠一怒爲紅顏這個帶有野史小說的因素,更多就是因爲李自成的“追繳助餉”政策,影響了他的決定,感覺李自成保護不了他的利益,甚至會影響他的利益,所以索性選擇投降了清朝。大家想想當時衆望所歸的李自成就是這般水平,指望他抵住清軍入關,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吳三桂如果沒有放清軍入關,清軍能入主中原嗎? 第2張

再看看清軍入關以後,大力拉攏官紳階級,諸如攝政王多爾袞宣佈:“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爲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意思是不管你是前明官員亦或大順官員,不管你之前投降過誰,只要你投降清朝,不只是既往不咎,還可以官復原職,甚至加官進爵。對比一下李自成的“追繳助餉”政策,清朝的方式是何其高明呢,可見清朝自身的能力還是很強大的。

所以最後總結來說,即使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清軍依舊有很多種方法入關,比如說繞道入關,還有直接強攻山海關,甚至可以坐看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然後等着吳三桂等武將因爲受不了李自成的“追繳助餉”政策,而起內亂,再趁亂入關的,所以說清朝有沒有吳三桂都一樣的,不影響大局,只能說吳三桂降清加速了清朝統一天下,還有他一手促成了永曆之死,絕了當時漢人最後的希望,在這方面影響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