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桓溫和劉裕都是東晉權臣,爲何恆溫篡位失敗而劉裕成功了?

桓溫和劉裕都是東晉權臣,爲何恆溫篡位失敗而劉裕成功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桓溫和劉裕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桓溫和劉裕,兩人都是東晉的權臣,兩人都是靠巨大的軍功登上權力巔峯,兩人都有謀朝篡位的打算,不同的是,桓溫篡位失敗了,而劉裕成功了,順利地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爲何會有如此差別?

1.兩人對朝廷的控制力不同,每次戰爭能調動的兵力不同

桓溫在西征和北伐時,還沒有取得對中央政權的控制,朝廷對桓溫的北伐,不但不支持,還總是阻撓。

桓溫只能從他控制的荊州等地區抽調兵力,桓溫的第一次北伐只有四萬人,第三次北伐也只有五萬人,兵力不足成爲制約他的一個重要原因。

桓溫和劉裕都是東晉權臣,爲何恆溫篡位失敗而劉裕成功了?

而劉裕憑藉京口起兵成功地將篡位的桓玄殺死,以再造大晉的巨大功勞一躍成爲把持中央的權臣。

所以劉裕的每次出征,可以調集東晉的所有兵力,劉裕的兩次北伐,每次都調動了十幾萬大軍,兵力的充足是劉裕北伐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2.兩人的軍事纔能有差別

桓溫的軍事才能只是中上水平,他用兵過於持重,不敢弄險,並且臨陣指揮的水平沒達到一流水準。

桓溫指揮的幾次主要戰役,都暴露了他過於謹慎的特點。西征成漢時,桓溫已經攻到成都,因爲成漢軍攻勢太猛,他居然慫了想退兵,只是由於號令官的失誤發出進攻的信號,才使得這次西征沒有失敗。

桓溫的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同樣暴露了他在戰場上不夠果決的特點。這兩次北伐都是開始進展順利,晉軍一路勢如破竹打到敵人的都城下,按理說桓溫勞師襲遠,利在速戰速決,他應該趁着連勝的勢頭,士氣高漲的時候猛攻敵人的都城。

桓溫第一次北伐時,王猛都跑到桓溫的大營裏給了建議:“您一路勝利,現在離長安城已經近在咫尺,卻不敢渡過灞水與敵軍決戰,老百姓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所以都不敢來支持你。”

桓溫雖然很欣賞王猛,但是他過於謹慎,不敢採用王猛的計策,還是想採取步步爲營的穩妥策略,結果導致後來糧道被斷而被迫撤軍。

桓溫的第三次北伐,謀士郗超獻上了兩條計策,一條是率全軍直撲前燕都城鄴城,另一條是率大軍掩護漕運,保證糧道的安全,存儲糧食,等待來年夏天再進攻。

桓溫和劉裕都是東晉權臣,爲何恆溫篡位失敗而劉裕成功了? 第2張

如果按照郗超的這兩條計策,晉軍獲勝還是有把握的。但是桓溫偏偏拒絕了這兩個計策,不敢進攻鄴城,也沒有派兵保護糧道,最後被慕容德斷了糧道,倉皇撤兵。

反觀劉裕則展現出一流軍事家的水準,他對戰局的把握,臨場的指揮調節,都達到一流的水平。

劉裕第一次北伐,在臨朐城下與南燕主力決戰時,雙方打得難解難分,關鍵時刻劉裕調整戰術,採納了胡藩的建議,派兵攻下臨朐城,徹底扭轉了局面。

之後後秦曾經派人恐嚇劉裕,說他們已經派了十萬援軍準備援救南燕,讓劉裕趕緊退兵。

劉裕卻笑着對後秦的使者說我正準備收拾你們呢,現在你們自投羅網是再好不過了。

劉裕的手下認爲此時不應該得罪後秦,要避免兩線作戰。劉裕笑着解釋說,兵不厭詐,如果後秦真的要援助南燕,又怎麼會通知我呢?

劉裕對戰局的洞察力,令人歎服,他的臨場應變能力也讓人歎爲觀止。

劉裕的第二次北伐,爲了警告北魏軍隊,他根據當時戰場情況,背靠黃河擺了卻月陣大破北魏軍。卻月陣在歷史上的使用只有這一次,是劉裕根據當時戰場的情況佈下的陣勢,顯示出劉裕高超的應變能力和臨場指揮能力。

3.兩人的對手實力有差別

桓溫的幾次戰役,除了成漢國實力比較弱,其他的幾個對手都比較強勁,比如第一次北伐時,他的對手是前秦開國皇帝苻健,此時的前秦帝國正是國力蒸蒸日上之時。

桓溫的第三次北伐的對手則更加厲害,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戰神慕容垂,慕容垂是個讓苻堅都害怕的猛人,慕容垂在前燕國的時候,苻堅都不敢攻打前燕,後來慕容垂被慕容暐逼得出走到前秦後,苻堅纔敢發兵滅燕。

相對來說,劉裕面對的對手的檔次就比桓溫的對手要低。第一次北伐時,南燕的開國皇帝能力不錯的慕容德已經病死,當時的皇帝慕容超能力有限,也不得人心。

桓溫和劉裕都是東晉權臣,爲何恆溫篡位失敗而劉裕成功了? 第3張

劉裕的第二次北伐,時機更加有利。當時後秦的開國皇帝姚興病死。新任皇帝姚泓威望和能力不足,他的幾個兄弟對皇位虎視眈眈,即使在劉裕北伐打到後秦國內,這幾個兄弟還不忘爭權奪利,姚泓爲了平定叛亂,被迫抽調了大批兵力,這在客觀上爲劉裕減輕了軍事壓力。

4.招攬的人才檔次不同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再厲害,也需要得力助手的幫助才能成功。在招攬人才方面,桓溫也是遠不如劉裕的。

桓溫的幾次戰役,手下的得力助手不多,比較搶眼的是滅成漢時的袁喬和他的第一謀士郗超,當時天下第一謀士王猛根本看不上桓溫,王猛跑到桓溫的大營獻計,肯定是有投靠桓溫的打算,只是看到桓溫不能用自己的計謀所以拒絕爲桓溫效力。

劉裕則十分善於發現人才並大膽任用。他通過伐蜀挖掘出朱齡石這名大將,在滅劉毅的戰鬥中,他又大膽任用當時還不爲人知的王鎮惡,結果王鎮惡一戰成名。

劉裕的第二次北伐,簡直是明星陣容,人才濟濟,有如此的精兵猛將,是劉裕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劉裕的個人能力本身就強於桓溫並且又善於任用人才,再加上他對朝廷的控制力和他的對手相對較弱,所以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憑藉着巨大的軍功他成功地完成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