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長平之戰的失敗是因爲趙括嗎?事實真相如何?

長平之戰的失敗是因爲趙括嗎?事實真相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長平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雙方將領一共有四人,即趙國的大將廉頗和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秦國的將領則是王齕和白起。

關於這場戰爭的過程和結果,簡答來說就是,秦國大軍攻打趙國,趙國的老將廉頗採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試圖通過打持久戰的方式來消耗秦軍,從而達到不戰自勝之目的。而秦軍打不起持久戰,因爲戰線拉得太長,後勤補給跟不上來,只能速戰速決。

於是爲了使趙軍能夠出城決戰,秦軍便採取了反間計,讓趙王將大將廉頗換下去,讓那個只懂得“紙上談兵”的趙括當主帥。趙括上臺之後,果然一改廉頗之前的戰略,轉守爲攻,率領趙軍出城與秦軍決戰,結果趙括戰死,趙軍全軍覆沒!

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來看的話,那麼導致長平之戰的失敗,首先第一責任人便是趙括,因爲他的貿然出擊,使得趙軍大敗。第二責任人便是趙王,因爲他中了秦軍的反間計,換下了大將廉頗,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可問題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趙括真的是導致長平之戰失敗的第一責任人嗎?其實當你仔細回顧這場戰爭的話,你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長平之戰的失敗是因爲趙括嗎?事實真相如何?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秦國爲什麼會來攻打趙國!如果你熟悉這段歷史的話,你會發現,實際上當時的秦國並沒有攻打趙國的打算,它的主要目標是韓國。當時的韓國,國家實力驟減,已經從原來的一流國家變成現在的二三流國家了。

雖然當時韓國的土地很少,國家實力也不高,但卻擁有一個戰略地位很高的地方,它便是“上黨”,這一地區還被稱爲是“天下之脊”,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不過此時的韓國似乎已經沒有實力去保護這一戰略要地了,而沒有國家的保護,那麼這一地區即便易守難攻,但想要憑藉一己之力抵抗秦國大軍幾乎是不可能的。

按照韓國國君韓桓惠王的意思,既然上黨已經孤懸於國外了,那麼幹脆就投降秦國,這樣還可以保證其當地軍民的安全。

但對於上黨的軍民來說,他們深知秦國暴政,當然不能同意,於是便轉而投降了趙國,這算是給自己找了一個靠山。對於趙國本身來說,上黨軍民投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爲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增加自己的國土面積,還能增長國家實力,何樂而不爲呢?

而這個時候,秦國就不幹了,自己辛辛苦苦出兵征討韓國,好不容易到嘴的肥肉,就這樣被趙國奪去了,心裏自然不好受,於是便轉而發兵攻打趙國。

面對秦軍大軍壓境,趙國只能是兵來將擋了,隨即便派遣大將廉頗前去應戰!

但是這裏我們注意了,廉頗在接到命令後,並沒有就此固守不戰,而是主動發起進攻,只可惜三戰三敗,隨後廉頗才改變戰略,轉攻爲守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廉頗並不是一上來就直接防守,而是在打不贏之後才轉爲防守的!

而在我們先前熟知的版本中,總是說廉頗善於用兵(當然我們也不否認),考慮到秦軍戰線太長,後勤補給難以支撐,只要打持久戰,就一定會拖垮秦軍,最後也就能不戰而勝了。

可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也不是,這樣的持久戰,最後拖垮的並不是秦軍,而是趙軍。爲何呢?

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國力大增,國富民強,水利設施健全,糧草運輸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問題。相比之下的趙國則不然,趙國的實力比起秦國來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因此長期拖下去,最終只能將趙國拖垮。後來趙王派遣使者前往秦國議和就是最好的說明!

而就在趙國前來議和後,秦國便決定使用反間計,將廉頗換下去,換趙括上來。於是便派遣間諜在趙國廣散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王果然中計,隨即便換下了廉頗,換上了趙括。

看到這裏我們也許會說了,這趙王也太愚蠢了吧,難道不知道這是秦國使的反間計嗎?居然這麼輕易的就相信了?其實事情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

長平之戰的失敗是因爲趙括嗎?事實真相如何? 第2張

實際上早在秦國間諜散佈謠言之前,趙王就對廉頗非常不滿了。至於不滿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爲此時的趙國已經支撐不下去了,如果再不速戰速決,那麼國家遲早要被拖垮的。因此對於趙王來說,現在就是要一決勝負,而不是繼續堅守,特別是在議和失敗之後,更加堅定了他速戰速決的想法。

不過鑑於廉頗資格老,在朝中人脈廣,威信重,況且秦國也沒有攻進來,因此趙王也拿他沒辦法。等到秦國的反間計一來,便促使和堅定了他換將的想法,而少年成名的趙括便成了趙王的目標!

於是,不管大臣們如何勸誡,趙王還是執意要將廉頗換下來。最終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趙括上任後便一改老廉頗的堅守不戰的戰略,轉守爲攻,與秦軍展開了決戰,而這當然也是趙王想看到的結果,不過在此時,秦國也將大將王齕換成了白起。從統帥的實力來看,趙括和白起完全是不對等的,因此一上來就被白起吊打,最後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全軍覆沒!

不過在這裏我們要注意了,趙國最大的失誤並非是在於換上去的趙括是不是隻會紙上談兵,而主要在於將廉頗換成趙括這一舉動,就是在給外界說明,趙國要開始轉守爲攻了!

而秦國此時雖然也臨時換將,但這一過程卻是完全保密的,並且將國內的生力軍都開赴到了前線,而這些都是趙括所不知道的。與其說秦國臨時更改戰略部署是針對趙括的,還不如說是針對趙國轉守爲攻這一動作的。所以就在趙括制定作戰計劃,規劃作戰部署的時候,白起便相應地制定出了“誘捕計劃”。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戰爭的過程實際上非常簡單:趙括率領主力部隊進攻,白起先假裝戰敗而逃,然後率軍切斷趙軍的退路,將趙軍圍困了四十天,等到趙軍彈盡糧絕,趙括戰死,這場戰役正式宣告結束。

所以這樣看來的話,你還會認爲長平之戰的失敗是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造成的嗎?

所以總的來說,趙軍的失敗,究其根本還是沒有一個統一貫徹的戰略目標,趙國在戰爭前後所做的很多重要的決定基本上都屬於“應激反應”。首先來說,一開始上黨投降,趙國爲了貪圖利益而將其收入囊中,並以爲即便秦國來攻也不過是一場小規模的戰役而已。所以,廉頗最初也只是在長平做了簡單的防守而已。

等到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趙王感覺支撐不下去了,於是便開始讓使者前去秦國求和。這也就等於告訴自己的敵人,自己打不贏了,還是求和算了!

等到後來,趙王看求和不成,加上秦軍散佈謠言,使反間計,於是又開始臨陣換將,改變原來的作戰方略,最終致使全軍覆沒。

所以,趙國的失敗,並非是敗於紙上談兵的趙括,而是敗於趙國自始至終都沒能統一貫徹戰略目標,對其一變再變,最終致使失敗!

而相比之下的秦國,其戰略目標十分明確。要知道,實際上早在長平之戰以前,秦國就已經做好了隨時打全面戰爭的準備。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經濟上有了很好保障。此外,秦國的戰爭動員也做得非常之好,不說別的,就拿此次對抗趙括來說,秦國就動員了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因此可想而知,秦國對於這場戰爭的重視程度。

反觀趙國則不然,在趙國國君眼中,長平之戰不過就是一場爭奪利益的戰爭而已。所以說,這場戰爭在還沒有開打之前,其結果就已經是一目瞭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