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長平之戰的失敗,爲何說趙國名將趙括需要負主要責任?

長平之戰的失敗,爲何說趙國名將趙括需要負主要責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耗時三年。而長平之戰僅僅持續了5個月,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誠然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趙國一開始就準備不足,被韓國禍水東引拉入戰團。而趙國的內部對於長平之戰的意見也不統一,比如是聯合其他國家與秦國決戰,還是與秦國和談都有爭議。這樣的意見也反應在是否用趙括爲將上。趙國對於長平之戰的準備與重視程度,比之秦國遠遠不如。但即便如此,長平之戰,趙括也絕對是難辭其咎,需要負主要的責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長平之戰的失敗,爲何說趙國名將趙括需要負主要責任?

其實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出來:

首先是戰略上的判斷,趙括爲將,當時是受到了趙國上下衆多的反對,甚至連趙括的母親都反對這個事情。那麼很多人認爲當時趙國缺糧,不得不速戰,趙括此戰非戰之罪。其實並非如此,趙國缺糧是客觀的事實,但趙國上下的高層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作爲前線主帥的廉頗至少也應該知道,但爲什麼他們都反對速戰,因爲速戰的風險太大,其實趙國還有一個選擇的,那就是撤兵,上黨本來就是秦國與韓國爭奪之地,趙國被捲入,實際上是可以及時抽手的。雖然說趙王想打,但如果趙國上下無人願意採取速戰的辦法,等到沒糧,趙國是不能不退的,這一點恐怕就是趙國高層的目的,放棄上黨,避免趙軍的風險,從戰場上抽身。

在說說秦國那個著名的換將的反間計,其實這個反間計有點誇大其詞,長平之戰幾乎集中了所有的趙國軍隊主力,如果秦國可以通過反間計就影響趙王做出臨陣換將,趙國也不用打了。秦國之所以選擇趙括作爲反間計的對象,很可能是當時的邯鄲趙括就是速戰派的代表人物,這一點從趙括爲將衆多人反對就可以看出來,趙括的作戰方案與大多數人的意見是相反的,不是秦國看出了趙括沒有能力,而是秦國沒有其他的選擇。從秦國祕密換將白起,到秦國應對趙國使者的表現,就可以看出,秦國在趙國主力出動的情況下,已經調整了戰略目標,從奪得上黨到了殲滅趙國的主力,但面對穩守的廉頗秦國做不到這點,所以秦國需要一個能讓趙國主力出戰的將領,趙括的作戰方案正符合這一點,所以秦國就順水推舟加了一把火,把趙括推上了主帥的位置。

長平之戰的失敗,爲何說趙國名將趙括需要負主要責任? 第2張

實際上關於這一戰,趙括主張速戰,恐怕趙括自己都沒有幾分把握。趙括雖然是初生牛犢,但當幾乎所有人都反對的時候,趙括還有充足的信心,恐怕說不過去吧,趙括真的是一個人就自大得超越了所有人之上,就覺得自己遠勝於廉頗這樣的宿將,廉頗都沒把握的事情,自己就十拿九穩,恐怕也不是吧。估計趙括抱的是富貴險中求的概念,此戰若勝,趙括的聲望將可以凌駕於廉頗之上,直接成爲戰國最爲著名的名將之一。但失敗就是萬劫不復,恐怕趙括也知道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其中趙括的母親反對趙括爲將這個事情,很可能趙括是暗中知道的,甚至是雙方約定的,此戰趙括若勝,那麼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但如果趙括敗了,那麼難保暴怒的趙王不會禍及滿門,趙括母親的話,其實等於在和趙括劃清界限,爲了趙括兵敗保滿門做準備,這是大家族的生存之道。可見趙括自己恐怕也沒有太大的把握,並不完全看好。

最後在說說長平之戰,趙國速戰確實是在沒糧又不願意撤退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速戰不怪趙括,但讓趙軍被完全包圍,最終突圍不成,導致全軍覆沒。趙括這個主帥難辭其咎,作爲實際的指揮者,打出了一場全軍覆沒的戰爭不是擊潰,是真正的全軍覆沒,這個主帥是不可能不負主要責任的。

所以長平之戰,趙括負主要責任絕對是應該,趙括也許並不是只知道紙上談兵,但他意圖藉助長平之戰成名,最終卻導致趙軍全軍覆沒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