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要趙括買單嗎?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要趙括買單嗎?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耗時三年。而長平之戰僅僅持續了5個月,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趙括並非只會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的失敗,背後也藏着另外一場較量

長平之戰是秦國精心設計的一個局,其中風險很高,可一旦成功回報也極大。趙括乃至趙王都被矇在鼓裏,只有廉頗洞悉秦軍詭計,堅守營壘,等待時機。

老將軍廉頗的策略沒有錯,只可惜趙王臨陣換帥,打亂了自己的腳步。趙括的失誤不可否認,正是他的出現,讓秦軍得到先機,但我們也不能將責任全部推到趙括身上,以偏概全。

戰爭有皇帝、統帥、將軍、謀士、士兵的參與,戰場之上形勢更是變化莫測、難以捉摸,決定勝敗的因素有很多。那麼趙括爲何會被陷入包圍,長平之戰爲何以趙國的慘敗收場?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趙括確實有點驕傲自大:

趙奢是趙國名將,曾爲趙國立下不少戰功,俗話說得好“老子英雄兒好漢,強將手下無弱兵。”可事實上,老子英雄兒狗熊的也不在少數。

統兵大將不僅需要天賦,還需要臨陣的應變能力,趙奢可以做到,不代表他兒子趙括就能做到: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在武將之家,趙括自然也受到了家庭的薰陶,從小熟讀兵書戰策,自以爲天下沒人是他的對手,討論軍事理論,就連他爹趙奢也難不住他。從這一點看出,趙括十分聰慧,熟練使用軍事理論,也是實戰的基礎之一,只可惜趙括有一個大毛病,那就是驕傲。

知子莫若父,趙奢曾對夫人說過: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用兵,那就是性命在拼殺,可趙括太驕傲,對此不以爲然,倘若趙國讓趙括做將領,那必將敗得很慘。歷史上的名將大多沉穩老練,戰場應變能力很強,比如韓信、衛青、李靖等等。

正所謂驕者必敗,趙括的性格是個大麻煩,況且只會理論,缺乏實踐也是無法獨當一面的。

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要趙括買單嗎?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趙王要換帥的時候,藺相如就曾勸道:

“趙括只是讀過他父親留下來的兵書,並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趙括不僅驕傲,還有個大問題,就是不會帶兵。要想打勝仗,那就必須兵將一心,爲什麼北宋對武將如此不友好,就是因爲提防武將擁兵自重,唐朝的教訓對趙匡胤影響深刻。

威信是武將行軍打仗的基礎,沒有威信,軍兵也不可能爲你心甘情願地拼命,這是人之常情。趙奢帶兵時,趙王賞賜的財物都分給了下屬軍官,而趙括不然,大王賞賜的財物他都藏在家中。只有買房子置地的時候纔拿出來,從這裏看出,趙括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視財如命。

總而言之,趙括身上的問題很多,不僅在戰術戰略層面,還有他的性格,都不適合帶兵打仗。

其次,趙王的決策有點欠考慮,臨陣換帥:

孫子說過: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告誡後人,只要是戰爭,都不是小事,關係到生死存亡,必須要謹慎對待。雖說指揮戰事的是軍隊統帥,但統帥的任免權在趙王手中,換言之,趙王要對長平之戰的失敗負主要責任。

廉頗身經百戰,經驗豐富,面對強大的秦軍,廉頗的對策就是堅壁清野、等待時機,這是對付秦軍最好的辦法,當然這也是他主動出擊後得出的結論。可是,趙王卻不這麼認爲,在趙王的想法中,廉頗的表現就是畏戰和退縮,於是趙王決定換趙括上場。

臨戰換帥是兵家大忌,如此大事,也需和羣臣商議,儘管趙王有些糊塗,但大臣中並非沒有明白人,比如藺相如。藺相如苦勸道:

“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藺相如清晰地指出,趙括只會是看了一些兵書,並不會統兵作戰。除此之外,趙括的母親,也曾勸說趙王,但趙王不聽勸告,執意要用趙括。

古人都比較迷信,之所以趙王要趙括應戰,是因爲一條奸計,秦國派人散佈消息,說是秦國害怕趙括做統帥,聞聽此言,趙王便將趙括看成了取得勝利的法寶,從此之後,趙王再也聽不進旁人的諫言,也看不到趙括身上的缺陷。

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要趙括買單嗎?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第2張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趙王沒有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堅持己見,堂而皇之地讓趙括走向戰場,也讓幾十萬趙軍死於非命。

秦軍戰略得當,白起不愧爲一代名將

“兵者,詭道也。”

兩軍交戰,除了本身的戰力外,主要拼的就是謀略,這種指揮藝術主要體現在統帥和將領身上。

秦國宰相范雎派人攜重金到趙國收買人心,並謊稱秦軍害怕趙括,爲何秦國要使用反間計?

還不是因爲廉頗不好對付,廉頗龜縮不出,而秦軍作爲進攻的一方必須速戰速決,幾十萬軍隊人吃馬喂,拖時間長了根本承受不住,所以必須逼趙軍出動。

趙王中了反間計,派出了趙括,到此,秦軍的策略勝利了一半,另一半則在白起手中。趙軍換廉頗爲趙括,而秦國這裏換王齕爲白起。

史料記載:

“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爲二,士卒離心。”

白起不愧爲一代名將,對時局把控得十分到位,眼見趙軍殺將出來,白起就佯裝退走,等到合適的時機,派出奇兵斷了趙軍的糧道。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趙括只知道一味地求勝,卻把糧道丟了,還鑽入了敵人的包圍圈。事實上,四十五大軍是難以被包圍的, 甚至一個不小心可能被反包圍。

趙軍戰敗還有兩個原因,那就是軍心渙散和趙括被殺。在四十多天後,趙軍餓得眼冒金星,再不突圍就將被活活餓死,於是趙括親自率精銳突圍,不小心被秦軍射殺。

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統帥都死了,趙軍更沒了主心骨,隨即扔下武器,全部投降了。趙軍本以爲投降了,還能留他們一命,只可惜他們遇到了白起,爲了以絕後患,白起將45萬趙軍全部坑殺。

趙括並不是那麼好騙,只不過從他上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進了秦軍的局,不論怎麼掙扎,都毫無作用。

當然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現在我們可以說趙括是紙上談兵,實際上在當時兩國的國力對比上,趙括的計謀也並非一無是處。

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要趙括買單嗎?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第3張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趙國尚武,自趙武靈王之後,趙國的軍事力量是其他六國中唯一一個能跟秦國相匹敵的。而且上黨地區雖然名義上是秦國的地盤,但離趙國更近,有地緣優勢在。

當然,趙國軍隊厲害,秦國也不是土堆的,所以一開始廉頗也是主動出擊的,但是打了幾仗後發現,真心打不過秦軍,這才轉爲堅壁清野、等待時機。

按理說,如果兩個國家實力相當,真拼家底的話,趙國不一定能敗,耗着就是了。但實際上,趙國真拼不過秦國,糧草也罷,兵源也罷,都處於劣勢。在這種情況下,趙括來到了前線,實際上趙括並非是一個人來的,他還帶來了20萬軍隊。

這樣一來,秦趙本來處於僵持階段,現在趙國多了20萬軍隊,軍力這一塊佔了優勢。所以,趙括要利用這個空間,在趙國糧草和資源枯竭之前,迅速把秦國打跑,就算打不跑,打殘也行。甚至自損一千換敵八百,也划算,只要能談判,只要能讓其他幾個國介入,戰爭就能結束。

所以並不是什麼秦國的離間計,導致趙國的臨時換帥,而是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爲之。事實上趙括的戰績也並非一敗塗地,長平之戰白起也並非是一口氣坑殺了40多萬趙軍,而是整個戰役殲滅了45萬趙軍。秦軍自己也是傷亡20多萬,秦國爲了打贏這一仗,把全國能打仗的人,全都派到前線了,連秦昭襄王都親自去指揮運輸糧草。

歸根結底,這場戰爭是對賭,也是整個國力的對戰,此戰之後,趙國確實傷了脊樑。秦國實際也大傷元氣,也是打不動了,不然不會停戰,而是一口氣吞了趙國:

“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

說到底,趙括之所以敗了,一方面是白起超乎想象的戰法,同樣兵力的秦軍就敢圍困同樣兵力的趙軍。另一方面,秦軍真的很能打,而且國力雄厚,趙國還是弱了一點。

只是趙括沒想到的是,白起會那麼狠,剩餘的趙軍除了24個少年回去報信,其餘全埋了,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