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探索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西夏的劍爲何品質那麼好?

探索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西夏的劍爲何品質那麼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夏兵器建造史,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西夏是由党項族建立的國家,一個從原始部落轉化爲封建文明的國家,其國力與宋遼根本無法相比,版圖、人口、經濟、文化、技術各個方面都遠遠落後。西夏統治者不甘久居人下,他們科技興國、軍事強國,在短時間內,建立起擁有重甲騎兵“鐵鷂子”,遠射勁旅“強弩兵”,山地步兵“步跋子”,多兵種立體協同作戰,勢不可擋。

西夏在對宋遼數場戰爭中能以少勝多,與戰略戰術、精神士氣有關,更與裝備武器有關。若論西夏兵器,夏國劍首當其衝。

夏國劍爲何被稱爲天下第一?爲何它如此受宋朝統治階層熱衷?跟隨本文了解中華民族對劍的喜愛,西夏劍的精良品質,以及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

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民族科技、軍事的發展進化之路。

一、中國劍文化

劍,鋒利筆直,象徵無法掩飾的才華。劍,收於鞘中,鋒利而不損他人,象徵含蓄包容的仁義,劍隨身護身,象徵不離不棄的忠勇。

自古以來,在我們的民族氣質中,玉與劍同爲君子的象徵。

探索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西夏的劍爲何品質那麼好?

與刀相比,劍在歷史上出現得較晚,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後,纔有了青銅劍。

西周時期,中原地區受周邊少數民族影響,出現了短劍,劍的長度多在40cm以下。

春秋戰國時期,劍的強度和硬度有所提高,作爲兵器使用以“直刺”爲主。

南方吳越之地,山地丘陵間水網縱橫,劍比其他武器更加靈活。這一階段是銅劍發展的頂峯時期,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均是製作精湛的寶劍,劍長大都超過了50cm。

冷兵器作戰的時代,遠攻用弓箭,近戰多用戈、矛、刀、槍、戟等長兵器,唯有肉搏時,採用劍、匕首等。與匕首相比,劍又因太長不夠方便。青銅鑄造的劍,不夠堅硬,不夠鋒利,殺傷力不強,因此作爲兵器劍的實用性不是很強。

探索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西夏的劍爲何品質那麼好? 第2張

秦漢時期,名流佩劍開始成爲風氣,國家頒佈法令要求官吏佩劍,劍成了權利和身份地位的象徵。當時社會等級非常明顯,只有貴族才能使用青銅器具,也只有貴族才能佩劍,這時得劍更注重其裝飾性和禮儀性。

漢代以後,隨着冶煉技術的進步,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鋼鐵劍比青銅劍攻擊性更強。

隋唐時期,士大夫階層更熱衷佩劍,就連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墨客,也推崇一種尚武的英姿風氣。

到了宋朝,重文輕武,兵器製造技術已不如唐,宋朝劍在作戰中的地位日趨低落,變成軍官隨身防護的武器,或作威儀之用,成爲一種裝飾,但這絲毫沒有減弱人們對劍的熱衷。

沉浸在茫茫歷史時空,腦海中揮舞不去劍的身影。

它是鴻門宴上項莊意在沛公、暗藏殺機的一段舞劍,是垓下之圍、虞姬爲霸王獻上的訣別劍舞,是烏江邊上霸王的拔劍自刎……劍的氣質如此悽美、高貴。

劍又是灑脫快意的,它使25歲的李白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使憂患的杜甫熱情讚美“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飛動四方。”描繪了一個颯爽的畫面,也表達出他對劍的熱衷和景仰。

二、西夏劍爲何被稱爲天下第一?

金庸的小說裏誰是天下武功第一?是歐陽鋒?是獨孤求敗?還是掃地僧?可能在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排名。

若論不同領域的天下第一,又有不同的排列組合,宋朝有本介紹天下奇珍異寶的書籍《袖中錦》,羅列了各個領域的天下第一:

監書、內酒、端硯、洛陽花、建州茶、蜀錦、定磁、浙漆、吳紙、晉銅、西馬、東絹、契丹鞍、夏國劍、高麗祕色、興化軍孑魚、福州荔眼、溫州掛、臨江黃雀、江陰縣河豚、金山鹹豉、簡寂觀苦筍、東華門把鮓、京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長老、京師婦人,皆爲天下第一,他處雖效之,終不及。

其中的西馬即西夏馬,和西夏有關的還有夏國劍。和宋有關的更多,比如洛陽花、京師婦人、士大夫、秀才、茶、錦、漆、紙等,充滿文藝氣息和奢靡豪華,而西夏列爲天下第一的西夏馬和夏國劍則讓人感到赳赳雄風,這或許就是看似各個方面都遠遠落後於大宋的西夏常常在戰場上能打敗宋軍的原因。

探索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西夏的劍爲何品質那麼好? 第3張

西夏尚武,當然非常重視兵器的製造,數西夏兵器首推夏國劍。

西夏劍有何名貴?當從西夏最大的對手宋人的角度來看,宋朝的最高統治者及文人雅士皆以佩帶夏國劍爲榮,宋欽宗隨身佩帶夏國劍,朝廷授予欽差大臣行使特權時的尚方寶劍,也是夏國劍。《宋史·王倫傳》記載:

“汴京失守,欽宗御宣德門,都人喧呼不已,倫乘勢徑造御前日:臣能彈壓之。欽宗解所佩夏國寶劍以賜……”

蘇軾在揚州時聽聞一名宋將繳獲了一把夏國劍,專程借來觀看,並請好友晁補之作詩讚美:

……紅妝擁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風。螺旋鋩鍔波起脊,白蛟雙挾三蒼龍。試人一縷立褫魄,戲客三招森動容。

從上面的詩句中不難看出,此劍不僅外表美觀,而且犀利無比。身處揚州的文人都如此仰慕夏國劍,可見其聞名程度。

百聞不如一見,傳說中的夏國劍是何模樣?

1975年,在西夏王陵的6號陵墓,出土了一把鐵劍,長88cm,刃部寬5cm,厚1cm,歲月的磨蝕讓這把劍毫無光澤、鏽跡斑斑,但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夏國劍,它象徵着國家的最高權力。

夏國劍有非常良好的衝擊韌性和斬殺能力,即金屬材料抵抗衝擊或突然遭受外力而有不被破壞的能力。

宋夏時期,劍有兵器、禮器、法器、刑具幾種作用。

劍是西夏士兵作戰的主要工具,除劍之外,不同兵種還會有別的兵器,但劍是每個正軍必須人人佩帶的,《天盛律令》規定:

“一等帳門後宿屬正軍有:官馬、披、甲、弓一張、箭百枝、箭袋、銀劍一柄、圓頭木櫓一、撥子手扣全、五寸叉一柄、囊一、弦一根、鑿頭斧二、長矛杖一枝。”

劍是近身肉搏的冷兵器,其尺寸如過長,則使用起來不夠靈活,過短,又不能有效刺向敵人,比如騎在馬上的鐵鷂子,俯身即可將劍刺向敵方行進或倒在地上的步兵,劍的長度約七、八十公分長。

探索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西夏的劍爲何品質那麼好? 第4張

劍與刀相比,重量較輕,兩面開刃,用劍尖直接刺穿敵人,刀一面開刃,利用劈、砍殺傷對手。相比之下,劍更加靈巧,但作爲戰鬥武器,對其鋒利和堅韌有着更高的要求。不能輕易斷折、捲刃、豁口、魯鈍,這對劍的材料和工藝製作過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正因爲宋朝劍遠不如夏國劍,才讓夏國劍名揚天下,成爲天下第一,所以纔有宋欽宗隨身佩帶夏國劍,把夏國劍作爲尚方寶劍,纔有蘇軾爲代表的名流對夏國劍的愛不釋手。

宋朝的欽差大臣、八府巡按等奉皇命出行時,都會身配尚方寶劍,即使我們看包公戲,文臣包拯也總是懷抱一把劍,某種程度上,劍已經成爲一種禮器。

當佛教、道教人士佩劍,劍就成了一種法器。在西夏人眼中,劍是驅魔辟邪的常用法器。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的《玄武大帝圖》、《護法力士圖》中玄武大帝和力士都手持寶劍。

在西夏,劍還是一種刑具,宋朝刑場殺人一般是“開刀問斬”,影視劇中我們見慣了劊子手掄起鬼頭大刀時的猙獰,西夏死刑有絞刑、斬首,斬首不用刀,而用劍。

三、西夏冶金手工業領先技術

夏國劍何以勝過宋朝劍?在於劍的材質,在於劍的製造工藝,根本上,是西夏先進的冶金手工業。

發展農業和軍事擴張的需求,促進了西夏冶金業的發展,打仗要用兵器,種地要用鋤頭、犁鏵、鐮刀,這一切需要堅硬鋒利的鐵製品。

在人類歷史上,鐵是一種革命性的材料,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標誌着生產生活、人類文明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無論在世界任何地方,冶鐵、鍛鐵技術都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

探索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西夏的劍爲何品質那麼好? 第5張

通俗地說,冶鐵是將鐵礦石裏的鐵提取出來。鍛鐵是把質量較差的鐵去掉其中所含的雜質或摻入改良劑,不斷提高其性能的過程。

最初的冶鐵技術是將礦石和木炭層分隔鋪設爐膛中進行固體還原,由於爐溫不夠高,一般只有800~900℃,被還原的鐵只能沉到爐底,而不能變成鐵水流出來。這種鐵表面沾滿爐渣,形若海綿,故又名“海綿鐵”。這種鐵很軟,使用價值不高,不能用來製造兵器。

這種“海綿鐵”必須在炭火上反覆進行加熱和鍛打以後,又猛然淬入水中,即可得到性能遠超過青銅的硬鐵。

通過加熱、鍛打、淬火、回火……反覆交替,百鍊成鋼,打造的鐵製品在堅硬和柔韌兩個方面完美統一。

冶鐵技術進一步發展,實現大規模生產是大型冶鐵爐的出現,將礦石粉碎成較小料粒,用煤炭加熱,採用新型風箱鼓風,爐溫提高到1150℃,鐵就像水一樣從爐中流出,純度提高,冷卻後變成又硬又脆的鐵塊。

爲了增加這種鐵的柔韌性,又需在打製過程中滲入一些碳。簡而言之,製造武器和農具用的鋼鐵介於堅硬的生鐵和很軟的“海綿鐵”之間,這個指標與鐵中的含碳量有關,與鐵的晶相結構有關,與之配套的技術一是鼓風,二是鍛打。

西夏鍛鐵技術有兩項發明領先於當時的世界:

一是熔鍛淬火技術。把鐵製品燒紅變軟後打造,再突然放到涼水裏降溫,再加熱回火,不斷反覆這樣的過程,可以使鐵鋼化。

探索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西夏的劍爲何品質那麼好? 第6張

二是鼓風技術。古代人鼓風是拿一個皮囊,像現在羊皮筏子的渾脫一樣,整個一個小牛皮或者羊皮完整的脫下來,4個蹄子有孔的地方先紮起來,留住一個孔放在風箱的入口,然後把這個皮囊壓下去,風就鼓進爐膛,但是這個鼓風是間歇性的,壓下皮囊風才能鼓進爐膛,皮囊慢慢蓬起來的時候,則不能鼓風,火就弱了,這樣爐膛就得不到高溫,鐵不會融化。

甘肅安西榆林窟壁畫中,有一幅《西夏鍛鐵圖》,畫面上兩人手持鐵錘,密切合作,正在鐵砧上鍛打鐵具,十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西夏手工業工人的勞動情景。從鍛鐵圖中,還可以看出西夏冶鐵已採用豎式風箱。豎式風箱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工藝設備。《西夏簡史》

豎式風箱是一種活塞式推拉大風箱,一頭吹進去,一頭拉出來,推拉互用。活塞式風箱一個最大的優點是:不論推拉,均可送風。

豎式風箱的使用,爐膛裏面的火永遠是旺的,可以持續保持高溫。同時它還有木炭石炭的使用。這樣冶鐵的溫度就上去了,這個技術很了不起。是古代冶金史上、鍛鐵史上非常大的一個發展。

四、西夏兵器製造業發展史

迄今所知,我國最早人工冶煉鐵器製品是甘肅靈臺出土的春秋晚期銅劍鐵柄。河南濮陽北部在春秋時名叫“鐵丘”,是古代著名冶鐵中心。如此看來,我國春秋時期就有冶鐵技術。

但被中原王朝視爲“不知稼穡,土無五穀”的党項民族如何掌握了高超的兵器製造技術?製造出的夏國劍爲何連宋欽宗本人也佩帶,而且還成爲賞賜大臣的獎品?這與西夏統治階層對冶金手工業的發展及兵器製造的重視有着極大的關係。

探索西夏兵器製造技術和發展史,西夏的劍爲何品質那麼好? 第7張

西夏的冶金手工業是與生產工具和兵器製造緊密聯繫的一個生產部門。夏州有豐富的鐵礦。西夏建國後,金屬礦藏的開採及冶煉加工受到統治者極大重視。據《西夏書事》卷14和《天盛律令》記載,在宋康定元年“設鐵冶務於夏州”,還設有“鐵工院”、“京師共院”、“三邊工院”和等管理金屬冶鑄的機構,負責鐵礦的開採和冶煉,用以製造各種農具和兵器。

在元昊的宮殿附近,就有規模宏大的鐵製工廠。宋朝使臣在元昊的官邸就曾聽到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可見這個民族心有異志,果然,沒過幾年,元昊登基稱帝,並不斷髮動對宋的戰爭,且在很多次戰爭中,貌似落後的西夏總能打敗宋軍,這歸根結底是西夏的武器精良,戰術靈活。

結論:

對比西夏和宋朝軍事實力、武器裝備,我想以三問三答予以總結。

1、夏國劍爲何如此受到宋朝上層社會和統治階級的熱衷?

與夏國劍優良的品質有關,其鋒利無比,堅不可摧,又不易折斷變形,有着極強的攻擊性和殺傷力。

2、爲何看似落後的西夏掌握了先進的冶金手工業技術?

與西夏富含鐵礦有關,與西夏富含煤炭有關,鐵礦多,鍊鐵有了原材料,煤炭多,鍊鐵溫度可以提高。而鍊鐵溫度的提高,還與西夏的活塞式推拉大風箱有關。

3、爲何同時代的西夏,很多武器超過了宋朝?

兵器綜合性能的提高,要求其堅硬性、柔韌性兼顧,這與西夏工匠精益求精、百鍊成鋼的技術和精神有關,更與西夏重視武器軍備的思維和政策有關,而這些方面,恰好是宋朝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