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夷陵之戰前,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勸阻劉備呢?

夷陵之戰前,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勸阻劉備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是中國人最熟悉也最津津樂道的一個亂世了,裏面很多人和事情都經常被人掛在嘴邊。這自然要拜《三國演義》所賜,不過小說在普及知識的同時也出現了扭曲事實的情況,例如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關係。可能大家認爲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的。其實真實歷史上的劉備是一個頗有脾氣的梟雄,早年鞭打督郵的是他,陰陽怪氣勸曹操殺呂布的也是他,背叛曹操後,狠心殺徐州刺史車胄的也是他。歷史上的劉備可不是一個凡事都要靠別人操持的人,他雖然表示諸葛亮對他來說是如魚得水,但是也沒做到言聽計從。

劉備統治益州後,正史中記載,劉備準備拼死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就沒聽諸葛亮的建議。“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當時認爲不值,劉備就派楊洪回去勸說。後來事實證明劉備的主張是正確的,諸葛亮還是偏保守了。

劉備稱帝之後,準備集結大軍去打東吳,奪回荊州,很多人也認爲諸葛亮也是冒死勸諫,其實並沒有。當時倒是有兩個人勸劉備了,分別是是趙雲和秦宓。當然諸葛亮肯定是不贊成的,但他忍住了沒開口。正史中也就沒有相關記載。《三國志·秦宓傳》記載:“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雲別傳》說:“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諸葛亮

那問題就來了,既然諸葛亮對打東吳不滿意,爲什麼在出兵這麼大的事情上一言不發呢?畢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諸葛亮沒出面勸劉備,主要原因是他要避嫌。

諸葛亮在劉備麾下除了負責居中調度外,他還負責“孫劉聯盟”項目。東吳方面也很“巧”,負責“孫劉聯盟”項目的負責人原是魯肅,但魯肅病死了,於是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接手,成爲負責人。

孫權可能也是知道諸葛兄弟的關係,所以長期以來,他便一直在刻意利用諸葛瑾,令他負責與劉備交涉。比如,關羽、張飛死後,寫信給劉備,勸劉備不要興兵的人就是諸葛瑾。“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爲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蹔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諮之於羣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自己的親哥哥寫信給自己主上,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還敢說話,勸劉備罷兵,那他會使自己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你居然幫你哥哥說話,你居心何在?是不是奸細?

夷陵之戰前,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勸阻劉備呢?

劉備

所以,這就是爲什麼劉備興兵前,秦宓敢勸誡劉備,趙雲敢勸誡劉備,而諸葛亮自己卻不勸的原因。因爲趙雲、秦宓不需要避嫌。

另外諸葛亮曾哀嘆“若法孝直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其緣由除了法正是謀臣,劉備比較倚重他外,法正與東吳沒有利益瓜葛,不需要避嫌也是原因之一。

諸葛瑾在東吳其實也很尷尬。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劉關係破裂,諸葛瑾去荊州談判,諸葛亮負責接待,兄弟兩人在公館會談公事,從頭到尾都沒敢談私事。

諸葛亮與諸葛瑾關係不差,但時勢逼得他們形同陌路,也是造化弄人。

後來,諸葛瑾寫信勸劉備不要東征,被劉備束之高閣後,迅速就有流言蜚語傳出,說諸葛瑾派親信與劉備私會,有造反嫌疑。這一消息傳到孫權耳中,孫權爲了避免內亂,信誓旦旦地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夷陵之戰前,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勸阻劉備呢? 第2張

諸葛瑾

其實孫權如果真是絕對信任諸葛瑾,當時就不會流言蜚語了。而從流言蜚語中就能看出,諸葛瑾在東吳的處境也是極爲尷尬。他必須要比任何人都敵視劉備,不能流露出一點同情劉備,同情自己弟弟的意思。如不然,他就會被別人視爲是東吳的奸細。

劉備對諸葛亮很器重,他出徵不帶諸葛亮,不讓諸葛亮摻和與東吳有關的事,對此時立場尷尬的諸葛亮是一種精心保護。此舉可謂是體貼備至,彰顯了君臣二人的“魚水情深”。這可能就是諸葛亮感激涕零,終生爲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耗盡畢生光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