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中原的經濟與文化怎麼走進吐蕃?

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中原的經濟與文化怎麼走進吐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唐朝是公認的國家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太宗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太宗從隋末民變中認識到羣衆的力量,吸取隋滅教訓,重視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以農爲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較爲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促進了民族融合,穩固邊疆,唐太宗則被四方諸國尊爲“天可汗”。在其執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較爲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爲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中原的經濟與文化怎麼走進吐蕃?

中原的制度走進吐魯番

唐太宗貞觀年間,高昌是西域大國,物產豐盛,國勢強盛、高昌國的國王叫做鞠文泰,臣服於唐。唐朝派使者到高昌,要他們遵守許多漢人的規矩。鞠文泰對使者說了一句話,意思是說:雖然你們是猛鷹,在天上飛,但我們是野雞,躲在草叢之中,雖然你們是貓,在廳堂上走來走去,但我們是小鼠,躲在洞裏啾啾的叫,你們也奈何我們不得。大家各過各的日子,爲什麼強迫我們遵守漢人的規矩習俗。唐太宗聽了這話,就很憤怒,認爲他們野蠻,不服從他,於是派出了大將侯君集去討伐。鞠文泰得到消息,對百官道:“大唐離我們七千裏,中間二千里是大沙漠,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怎能派大軍到來?他來打我們,如果兵派得很多,糧運便接濟不上。要是派兵在三萬以下,便不用怕。咱們以逸待勞,堅守都城,只須守到二十日,唐兵食盡,便會退走”。

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中原的經濟與文化怎麼走進吐蕃? 第2張

他知道唐兵厲害,定下了只守不戰的計策,於是大集人夫,在極隱密之處,造下了一座迷宮,萬一都城不守,還有可以退避的地方。當時高昌國力殷富,西域巧匠,多集於彼。這座迷宮建造的曲折奇幻之極,國內的珍奇寶物,盡數藏在宮中。鞠文泰心想,便算唐軍攻進了迷宮,也未必能找到我的所在。侯君集曾跟李靖學習兵法,善能用兵,一路上勢如破竹,渡過了大沙漠。鞠文泰聽得唐朝大軍到來,憂懼不知所爲,就此嚇死。他兒子鞠智盛繼立爲國王。侯君集率領大軍,攻到城下,連打幾丈,高昌軍都是大敗。唐軍有一種攻城高車,高十丈,因爲高得像鳥巢一般,所以名爲巢車。這巢車推到城邊,軍士居高臨下,投石射箭,高昌軍難以抵禦。鞠智盛來不及逃進迷宮,都城已被攻破,只得投降。高昌國自鞠嘉立國,傳九世,共一百三十四年,至唐貞觀十四年而亡。當時國土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實是西域的大國。

侯君集俘虜了國王鞠智盛及其文武百官,大族豪傑,回到長安,將迷宮中所有的珍寶也都搜了去。唐太宗說,高昌國不服漢化,不知中華上國文物衣冠的好處,於是賜了大批漢人的書籍、衣服、用具、樂器等等給高昌。高昌人私下說:「野雞不能學鷹飛,小鼠不能學貓叫,你們中華漢人的東西再好,我們高昌野人也是不喜歡。」將唐太宗所賜的書籍文物、諸般用具、以及佛像、孔子像、道教的老君像等等都放在迷宮之中,誰也不去多瞧上一眼。

唐朝與吐蕃的關係

唐朝與吐蕃的關係其實非常微妙,既有劍拔弩張的對戰狀態,又有“和親”政策之後的“甥舅關係”。這種錯綜複雜的政治和外交關係,讓唐朝在建國初年得以休養生息,並且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國家建設和人口增長之中。唐朝與各民族的和親“政策”,其實是一種非常時期的特殊政治手段。在這種背景下所衍生出來的“和親”政策,已經完全脫離了“和親”的表面意義。

而唐朝的“和親”政策真正意義就在於,在保障國家利益、政治穩定的前提下,通過“和親”的方式各民族之間加強聯繫,並進行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交流。通過這個政策唐朝和其他民族政權可以形成名義上的“舅甥關係”以及所謂的“軍事同盟”。

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中原的經濟與文化怎麼走進吐蕃? 第3張

歷史角度來看唐朝的“和親”政策,其實大家不難發現在大唐盛世的背景下,唐朝時的“和親”更像是對周邊友好國家的賜婚,而不是像漢朝初年時由於自身實力的問題,而通過“和親”來達到穩定政權的目的。雖然唐朝的“和親”政策也包含這一層意思,但深挖其根源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形式的“和親”政策,其實是唐朝在自身實力強大的前提下,對少數民族政權的一種統治政策。畢竟通過“和親”政策,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形成了“舅甥關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