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據史書記載,中國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於什麼時候?

據史書記載,中國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於什麼時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於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尚書·益稷》中有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經過時講的。後人解釋,這四載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史記·夏本紀》)這個“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轎子。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它倒底是什麼樣子,有的古文獻說:“山行即橋”(《史記·河渠書》),這是由於欙是過山之用,負在一前一後兩個人肩上,遠望過去“狀如橋中空離地也”(《癸已類稿·轎釋名》),所以,在上古時,轎、橋二字相通。而它的具體形狀目前還無從可考。

據史書記載,中國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於什麼時候?

這是目前己發現存世最早的轎子的實物。從它比較完備的結構來看當時製造轎子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在它之前,必然還應有一段發展完善的過程。由此可以推斷,轎子起源於夏朝初期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一般認爲,轎子是在古代車子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中華民族造車的歷史更早。《淮南子·說山》一書記述:“見飛蓬轉而知爲車。”古代人們從自然物的滾動中得到啓示:圓形的物體在平面上移動要比其他形狀的物體迅速得多。於是古代人們學會了採用在重物之下排墊圓木的方式來搬運東西,這有河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遺址爲證。

到仰韶文化的晚期,人們已經用輪制技術來製造陶器,想必當時的工匠也會嘗試製做車輪的。車輛的偉大發明,使中華民族在克服平原地區的交通障礙方面取得了成功。當遠古先民們在艱難的環境中爲了生存和發展,經常“遷徙往來無常處”的時候,車子給了他們多麼大的便利啊!

不僅如此,以車子的偉大發明爲先導,我國的上古無先民陸續發明了適用於不同自然環境的多種交通工具。大禹“乘四載”,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夏本紀》)。他使用了各種交通工具,轎子就是其中之一。

演變

中國的轎子曾流行於廣大地區。自古以來歷代相襲。因時代、地區、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肩輿、檐子、兜子、眠轎、暖轎等。現代人所熟悉的轎子多系明、清以來沿襲使用的暖轎,又稱帷轎。木製長方形框架,於中部固定在兩根具有韌性的細圓木轎杆上。轎底用木板封閉,上放可坐單人或雙人的靠背坐箱。

據史書記載,中國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於什麼時候? 第2張

轎頂及左、右、後3側以帷帳封好,前設可掀動的轎簾,兩側轎帷多留小窗,另備窗簾。歷代統治階級都曾制定過轎子的形制等級,體現在轎子的大小、帷帳用料質地的好壞和轎伕的人數等方面。民間所用的轎子分素帷小轎和花轎兩種。前者系一般婦女出門所用之物,後者則專用於婚嫁迎娶。

轎子也是老北京的傳統交通工具之一。二人擡的稱“二人小轎”,四人擡的稱“四人小轎”;八人以上擡的則稱之爲大轎,如“八擡大轎”等等。在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下,轎子和其它事物一樣,在使用上也是有着嚴格的等級規定,違規則要受罰。歷代史書對此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記載。

《明史》載:“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隆慶二年,應城伯孫文棟違例乘轎被告發,立刻被罰停俸祿。

《清史稿》亦載:“漢官三品以上、京堂輿頂用銀,蓋幃用皁。在京輿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輿夫二人,輿頂用錫。直省督、撫,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夫四人。雜職乘馬。……庶民車,黑油,齊頭,平頂,皁幔。轎同車制。其用雲頭者禁止。”官員需按例,百姓有錢也不得逾制。當今社會對乘車也有限制,但只是管官不管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