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英宗即位後,因爲什麼而正式任命蔡襄爲三司使?

宋英宗即位後,因爲什麼而正式任命蔡襄爲三司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蔡襄是北宋名臣,在任期間任勞任怨,爲百姓做實事。他在通州發現泉眼供當地使用,後來被命名爲蔡公泉。蔡襄本在外地做官,宋仁宗召蔡襄回京,授職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後來宋仁宗去世宋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爲三司使。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英宗即位後,因爲什麼而正式任命蔡襄爲三司使?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參預政事。次年,遷任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注內詮。嘉祐六年(1061年),蔡襄被授爲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財政。

此時,宋廷財政入不敷出,“積貧”已深。蔡襄善於理財,“較天下盈虛出入,量入以制用。劃剔蠹,簿書紀綱,纖悉皆可法”。

翰林學士,是古代官名。學士始設於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爲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爲宰相。

北宋時期翰林學士承唐制,仍掌制誥。此後地位漸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爲翰林學士之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爲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清以翰林掌院學士爲翰林院長官,無單稱翰林學士官。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後,財務行政漸趨繁雜,乃特簡大臣分判度支、戶部、及充任鹽鐵轉運使,分別管理財政收支、租賦與鹽鐵專賣事務。

後唐明宗亍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委任宰相一人專判度支、戶部與鹽鐵轉運使事務。長興元年(公元930年),三使併爲一使,稱三司使,總攬財政收支,租賦及鹽鐵專賣事務。

北宋沿設,三司使掌全國錢穀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爲中央最高財政長官,號稱“計相”。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改官制,三司使職掌歸併於戶部尚書

宋英宗即位後,因爲什麼而正式任命蔡襄爲三司使? 第2張

三司的設立最初是爲了分割宰相的財權,有利於君主專制的加強,但與中央集權無關。後來三司是一個幾乎無所不管的部門,它的職權範圍涉及了原來的兵戶工禮吏部的事務,甚至連監察部門的職權也受到了侵犯,而且還包辦了地方州縣的所有財政事務。

政府在經濟管理方面權利的過分集中,雖然在開始的時候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的能力,但時間久了必然導致機構的過分臃腫,行政效率低下。

這種壟斷全國經濟命脈的局面,不符合宋朝統治者分權制衡,防止任何一種勢力做大的建國理念所以,非改不可。元豐改制後,將三司侵奪各部門的職權重新歸還給了各部,其中最大的財政權歸屬戶部。

三司使是個有權利的職位,蔡襄也做得很好,但是蔡襄提出改革而宋英宗不同意,於是被任免。蔡襄撰《國論要目》一文,闡述改革主張,提出擇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併、富國強兵的改革方案。英宗不但不採納,反而奪其三司使職。蔡襄在朝廷難於容身,請求外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