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修建了哪座海港大石橋?

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修建了哪座海港大石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並修建中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萬安橋(洛陽橋)。橫跨泉州灣,全長三百六十丈,被茅以升稱作“福建橋樑的狀元”,在中國橋樑建築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建成,對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修建了哪座海港大石橋?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唐後期起,泉州已成爲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泉州港灣區帆牆林立,百艦爭流,中外商賈薈集,各地貨物集散。然而,萬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極大障礙,交通問題遠遠適應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萬安渡建橋成爲十分緊迫的任務。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橋樑中線拋置了大量的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爲橋墩的基址。然後用一排橫、一排直的條石築橋墩,這種石基的開創,是橋樑建築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稱之爲“筏型基礎”。

他並種海蠣以固橋基,於橋上下兩側灘塗上,植石以附蠣,以減緩江流速度,使不致動搖橋墩兩側基礎。被認爲是世界上生物學運用於建築上的先例。

橋成之後,蔡襄擬訂了千古傳誦的《萬安橋記》並刻石立碑,它真實地記載了建橋情況和橋的規模。“渡實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辭極優美,同時它又是中國書法史上頗爲著名的書法珍品

蔡襄曾組織人馬,從福州始沿途栽植樹至泉州、漳州,計長700裏。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曝曬之苦。它成爲洛陽橋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傳所說的“植鬆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

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態平衡,保護水土,確是高人一等。時人爲此作詩讚之:“夾道鬆,夾道鬆,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修建了哪座海港大石橋? 第2張

蔡襄在泉州積極組織羣衆抗旱,興修水利,生產自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嘉祐三年(1058年),適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帶領官員到泉州飛陽廟祈雨,自責乾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還寫下《乞雨題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問山神,羞見耕耘隴上人。

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蒼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舉來勸告各僚屬要關心民瘼,組織農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歲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贊他“愛民心有彼蒼知”。

晉江龜湖塘可灌田數千畝。但是,沿塘百姓常爲用水及管理維修堤岸等問題爭吵、鬥毆。加上土豪、無賴好事之徒插手攪渾,沿塘百姓冤冤相報,問題久而不能解決。

蔡襄深入民間,詳爲考察,爲更好地保護這一水利工程,加強排澇抗旱作用,以利農耕,相應加強相鄰各鄉林、黃、蘇、鄭、吳、蔡六姓的聯誼,特制定《龜湖塘規》(後世稱爲《先宋塘規》),使龜湖有法可依。

它明確規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維修問題,保證農田能及時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龜湖塘規》時,按規定執行管禁,遇有重大違規者,則由陂首呈縣府懲處。正因爲有蔡襄的《龜湖塘規》在,龜湖塘維護了近千年,爲瀕湖農民流澤千餘年。

據《晉江縣誌》載:“自蔡襄定塘規至明朝的五百年間,糧食產量往往二、三倍於他鄉。”這是對泉州水利建設的貢獻,後人因此爲之立《德政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