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開倉賑災爲什麼都是施粥 直接派米不是更好嗎

古代開倉賑災爲什麼都是施粥 直接派米不是更好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賑災,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天災,是歷朝歷代都會發生的事情,當災難發生的時候,最受苦的還是老百姓。每當這時候,皇帝往往都會下令全國賑災。但我們也會發現,古代每次開倉賑災,幾乎都是施粥,然後災民排隊領取。爲何非要施粥,而不是做成乾飯,或是做些麪食之類的,甚至直接派米,不是更方便嗎?

古代開倉賑災爲什麼都是施粥 直接派米不是更好嗎

一、朝廷爲什麼要開倉賑災?很簡單,是因爲災民沒有糧食吃。爲何災民沒有糧食吃?那是因爲古代糧食產量低。而爲什麼糧食產量低呢?這就有很多原因了,比如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如今的農作物雜交技術,沒有健全的水利工程,田地被公家佔用,沒有提高產量的化肥等等。

在這些綜合因素下,一旦遇到天災,那麼農民的收成就更少了,如此一來,百姓自然沒有足夠的糧食吃。雖然國家平時有存糧,但國家人口也多,真要開倉賑災,其實也未必足夠。再說,這種情況還不知要維持多久,所以只能儘量節約糧食。

因此,熬粥就是最節省的辦法,粥裏面可以摻水,而人喝了水以後,也能產生飽腹感。這樣就可以用少量的糧,解救更多災民的飢餓。在那種情況下,有一碗粥喝,對災民來說也是一件幸福事了。

古代開倉賑災爲什麼都是施粥 直接派米不是更好嗎 第2張

二、像國家這種開倉放糧賑災的機會,並不是特別多,一旦到了這時候,就說明情況比較嚴重了。什麼地方開倉放糧,災民就會往哪裏聚集,可有的人明明不困難,卻也要去湊這個熱鬧。

災民人數之多,糧食本身就不夠分,再加上這些假冒的人,就更是不夠用。所以往往只會熬粥,久而久之,就只會有真正飢餓的人,纔會來領取了。

古代開倉賑災爲什麼都是施粥 直接派米不是更好嗎 第3張

三、我們已經解釋了,爲什麼不直接派米,那有人或許會問,不是還可以做麪食嗎?比如做些饅頭或是饃饃,這樣不是更能飽腹嗎?但要做這些東西,必定會花費更多時間。可如果換成熬粥的話,一次就可以做很多,也就能滿足更多災民的需求。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將粥換成乾糧,這樣倒是方便災民儲存,他們餓的時候再拿出來吃也可以。但問題是,當時的環境下,飢餓的人有多少,這些人在極度飢餓的狀態下,必定會四處搶糧食吃。

那麼前面排隊的災民領到饅頭,說不定還沒走出去,就已經被別人搶了。而粥就不會,災民往往領了之後,第一時間就喝下去了,別人也不容易搶,畢竟一不小心就全灑了。

最重要的是,饅頭等麪食雖然飽腹感強,但人在飢餓的狀態下,往往是狼吞虎嚥。饅頭、饃饃這類食物不易消化,很容易給大家帶來更多危險。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熬粥給他們喝。

古代開倉賑災爲什麼都是施粥 直接派米不是更好嗎 第4張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會想,古代災民那麼可憐,可朝廷都只是給他們施粥,這樣會不會太小氣,太過於“表面功夫”了。但實際想想,施粥纔是最好的辦法。不僅可以幫助到更多的災民,也能帶給他們飽腹感。關鍵人在飢寒交迫的時候,喝一口粥,總比吃硬邦邦的食物要舒服。

再說,直接派米的確是方便,但除了糧食不夠分,和可能被搶之外,災民還要找地方將它煮熟。別人都是千里迢迢趕來領糧的,結果還要自己煮,那領來幹什麼?而且災民必定萬分珍惜糧食,就算拿到米且有地方煮,他們還是會熬成粥,如此一來不是多此一舉嗎?

所以,朝廷在賑災這方面,並不是“小氣”,或是隻爲了做“表面功夫”,而是的的確確爲災民考慮過的。只有幫助到更多災民,才能使國家持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農政全書》《中國通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