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賑災爲什麼不做乾飯 熬粥比干飯還要好嗎

古代賑災爲什麼不做乾飯 熬粥比干飯還要好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賑災熬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某地發生災荒,皇帝就會安排賑濟,地方官員會選擇在各地建立粥場,通過舍粥的方式,賑濟災民。這種賑濟災民的智慧,被歷朝歷代使用,似乎也並沒有人懷疑,爲什麼賑災熬粥,而不是做乾飯呢?我們先從現代營養學觀點來分析一下中國人對粥的眷戀和認可,自古有之。在古代,粥就是窮人的救命神器,大文學家曹雪芹,在困頓之時,也寫過“舉家食粥酒常賒。”,在《戰國策》趙策中,趙國老臣在和趙太后嘮閒磕的時候,說到了趙太后的飲食,趙太后回答:恃粥耳。可見,粥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非常重要。從現代營養學觀點看,喝粥易於消化和吸收,對於腸胃很有好處。

古代賑災爲什麼不做乾飯 熬粥比干飯還要好嗎

就是一個缺點,不頂餓。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讓很多人認爲,乾飯更頂餓,所以對災民更好。看似如此,實際上不是。當一個人飢腸轆轆的時候,他身體裏缺少的,並不只是食物,更多的是水分,再加上腸胃長時間缺乏食物,猛然暴飲暴食,會有生命危險。而喝粥,則成功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首先,可以讓災民最快的補充生命所需的水分,第二可以讓災民有一定的飽脹感,讓災民恢復一些體能,避免因爲脫水和體質衰弱而死亡。古代義倉古代賑濟災民的粥,很有講究喝粥對災民的身體有很大的好處,但如何保證災民不在飢餓呢?在古代,對於救災開粥場,有嚴格的規定。

古代賑災爲什麼不做乾飯 熬粥比干飯還要好嗎 第2張

在救災過程中的粥,可不是現在人們說的稀粥,而是一種很稠的粥。幾年前,央視熱播的一個電視劇叫《天下糧倉》,其中有個情節,朝廷大員劉統勳,在賑災過程中,下了一道指令,“筷子浮起,人頭落地。”這是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指令,意思是在鍋裏扔幾根筷子,筷子浮起來,就說明粥太稀,地方官員就會掉腦袋。那麼,這個指令有沒有歷史依據呢?歷史中的確存在這樣的情況,在每次救災過程中,粥的標準都有嚴格規定,絕對不能稀。只是這個標準並沒有“筷子浮起,人口落地”這麼誇張,而是筷子傾斜,賑災官員就會受到懲罰。具體做法就是,把筷子插進鍋裏,如果筷子順直,說明這鍋粥是合格的。

如果粥過稀,筷子就會傾斜,說明粥不符合標準。從這些歷史細節可以看出,古人賑災的智慧非常高超,雖然是舍粥,但舍的都是煮得很爛,而且很稠的粥,面對大災,歷朝歷代都會相當重視,對粥也有嚴格標準。雖然這些都不是乾飯,但稠如麪糊的粥,既能保證災民的身體不會受到影響,又能讓災民吃飽,這是兩全其美的做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