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隨着明朝小冰河時期的到來,都發生了哪些天災人禍?

隨着明朝小冰河時期的到來,都發生了哪些天災人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曆十三年,這一年明朝天變了。或許是天意、又或是預兆,抗倭英雄戚繼光也病逝於家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的戚繼光,終究因黨政,最終被人弄下了臺。就在被貶斥回鄉的這一年,病逝于山東登州。一代英雄落幕,隨之而來的是天氣的無端變化,這一時期被我們稱之爲明朝小冰河時期。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隨着明朝小冰河時期的到來,都發生了哪些天災人禍?

極度嚴寒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遊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年(順治十年)陽曆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

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陽曆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而當時明末時期,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嚴重。綜合南北方誌的記載,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峯。

小冰期時代,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爲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談遷提到,1654(順治十一年)陽曆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曆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糧食減產

明朝小冰河時期,極度寒冷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

由於溫度的下降和乾冷天氣的持續,中國的農業經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從清朝初年葉夢珠編輯的《閱世編》中可見,書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來是貢品,家家戶戶廣泛栽種。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順治、康熙年間,橘子常常被凍死,受到打擊的橘農都不敢再種橘子。

隨着明朝小冰河時期的到來,都發生了哪些天災人禍? 第2張

明清小冰期時,在中國,就連氣候一向溫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有人認爲清政權建立後,隨着遠道而來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在中國的普及,農業經濟才逐漸恢復。然而學者研究指出,清朝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的產量事實上僅佔全中國糧食產量的4、63%。

鼠疫爆發

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明朝滅亡以後的1660年,氣溫正式步入了最寒冷的時期。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研究指出,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