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鑑真東渡簡介 僧人鑑真傳播了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鑑真東渡簡介 僧人鑑真傳播了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鑑真東渡的過程是怎樣的?鑑真東渡的歷史意義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鑑真東渡簡介

鑑真東渡,是指僧人鑑真前往東瀛傳授佛教。鑑真曾六次前往東瀛,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並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佛教更爲廣泛的傳播。

鑑真東渡簡介 僧人鑑真傳播了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爲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鑑真。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鑑真簡介

鑑真原姓淳于,14歲時在揚州出家。由於他刻苦好學,中年以後便成爲有學問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他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後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754年到達日本。

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藝術的,有懂醫學的。他們也把自己的所學用於日本。

鑑真根據中國唐代寺院建築的樣式,爲日本精心設計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經過兩年,唐招提寺建成了。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築。

鑑真東渡的原因

鑑真,唐代赴日傳法名僧,日本常稱爲“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

十四歲(一說十六歲)於揚州大明寺出家。曾巡遊長安﹑洛陽。回揚州後,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講律藏。四十餘年間,爲俗人剃度,傳授戒律,先後達四萬餘人,江淮間尊爲授戒大師。

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訪求十年,決定邀請鑑真。

742年(唐天寶元年)鑑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由於地方官阻撓和海上風濤險惡,先後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島,榮病死,鑑真雙目失明,751年(唐天寶十載)又回到揚州。

鑑真東渡的過程

742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鑑真東渡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爲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衆僧“默然無應”,唯有鑑真表示“是爲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決意東渡。

第一次

742年冬,鑑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造船,準備東渡。

時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從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揚州倉曹李湊也加以援助。不料鑑真一位弟子道航與一名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如海信以爲真,大怒,便誣告鑑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準備攻打揚州。

當年海盜猖獗,淮南採訪使班景倩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衆,雖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第一次東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籌備後,鑑真等17僧(包括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連同僱傭的“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手”85人,共100餘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

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羣島一小島,五日後衆人方被救,轉送明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安頓。

鑑真東渡簡介 僧人鑑真傳播了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第2張

開春之後,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請鑑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第三次

結束了巡迴講法之後,鑑真回到了阿育王寺,準備再次東渡。此事爲越州僧人得知,爲挽留鑑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鑑真去日本。

於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僞稱“病死”,方能逃離。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第四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鑑真於是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餘人從阿育王寺出發。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鑑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採訪使遂派人將鑑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

748年,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鑑真東渡。鑑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陰曆6月28日從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爲等順風,出長江後鑑真一行在舟山羣島一帶停留了數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

在東海上,該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后方能上岸,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入大雲寺安頓。

鑑真在海南停留一年,爲當地帶去了許多中原文化和醫藥知識,時至今日,三亞仍有“曬經坡”、“大小洞天”等鑑真遺蹟。

之後,鑑真北返,經過萬安州(今海南萬寧)、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達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在始安開元寺鑑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廣州講法,途徑端州(今廣東肇慶)時,榮睿病死該地龍興寺。

在廣州,鑑真動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後,鑑真繼續動身,經韶州時,普照辭去,臨別之時,鑑真發誓“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

此時,鑑真由於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又爲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鑑真大弟子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鑑真十分悲痛。

接下來鑑真又經過了廬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潤州江寧縣(今江蘇南京),回到了揚州。第五次東渡結束。

第六次

由於鑑真的遊歷遍於半個中國,因此聲名大噪。

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鑑真同他們一道東渡。當時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爲日本拒絕,因此不許鑑真出海。

鑑真東渡簡介 僧人鑑真傳播了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第3張

鑑真便祕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在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東渡苑內),轉搭遣唐使大船。隨行人衆24人,其中僧尼17人。

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於餘姚趕來,11月21日,鑑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餘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鑑真東渡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鑑真東渡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佛教更爲廣泛的傳播到東亞地區,對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業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