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官辦高等學府,促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官辦高等學府,促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齊桓公田午。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稷門附近。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官辦高等學府,促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故因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爲“稷下學宮”(這與東漢時期的“鴻都門學”得名由來相同)。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爲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爲中心的,官學爲黃老之學。它作爲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間,學術著作相繼問世。有《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書之編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參與。

由於不少人是善於把學術和政治結合起來遊說當權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時受上大夫稱號之稷下士多達七十六人。稷下學宮的存在,曾爲當時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稷下學宮特點

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各個學派並存。人們稱稷下學宮的學者爲稷下先生,隨其門徒,被譽爲稷下學士。

齊威王即位,爲革新政治,選賢任能,廣開言路,進一步擴建了稷下學 宮。齊宣王時期,採取了更加開明的政策,“趨士”、“貴士”、“好士”,稷下學宮的規模和成就達到頂峯(濫竽充數這個典故就和齊宣王有關)。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官辦高等學府,促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第2張

齊宣王對稷下學宮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四方遊士、各國學者紛至沓來,“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爲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除了官學黃老道家外、 儒、名、法、墨、陰陽、小說、縱橫、兵家、農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着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稷下學宮達到鼎盛。世稱“百家爭鳴”。對此,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說:“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

然而,齊閔王后期,不聽諫言,鄒衍很快離開齊國去了燕國,隨後,齊幾乎爲燕將樂毅攻滅。齊襄王時期,齊國重建,雖然努力發展稷下學宮,但是稷下學宮仍然沒有能夠恢復到鼎盛時期的面貌。

至齊襄王的兒子齊王建即位,稷下學宮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隨着齊的滅亡而消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