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什麼是邙山之戰?這場戰役是如何引發的?

什麼是邙山之戰?這場戰役是如何引發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邙山之戰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東魏西魏兩國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後分割北方的兩個國家,東魏又權臣高歡把持,西魏有宇文泰執掌,雙方互相征伐不斷,高歡和宇文泰兩人也成爲了死地,可以說但凡兩人之前只存在一人,那麼東魏西魏對峙的局面都不會持續太長時間,而是快速實現北方統一,在兩國的征伐中, 在洛陽附近爆發的邙山之戰,成爲雙方最爲關鍵的戰事之一,高歡險些攻入關中實現北方一統,而西魏之敗,不僅損失了大量部隊,更重要的是令宇文泰進取中原的計劃破產。

邙山之戰發生在東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統九年,也就是公元543年,起因也是太過隨意了,因爲高歡的兒子高澄調戲別人家的妻子引發的,也就是說因爲一次流氓事件,引起了蝴蝶效應,導致了兩國發生大規模衝突。

當時高慎爲東魏官員,但是和高澄的關係不和諧,高澄這個人,除去個人喜好外,他堪稱是北齊的實際開國君主,雖然他在可以接受禪位前被殺了,但是他對於北齊來說就是司馬師,他主政時期,平定了侯景動亂,並且從南樑手中奪得了兩淮之地,奠定了北齊立國的基礎,可是他好色的本性還是不大好。

什麼是邙山之戰?這場戰役是如何引發的?

《北齊書.高慎傳》慎前妻吏部郎中崔暹妹,爲慎所棄。暹時爲世宗委任,慎謂其構己,性既狷急,積懷憤恨,因是罕有糾劾,多所縱舍。高祖嫌責之,彌不自安。出爲北豫州刺史,遂據武牢降西魏。

《資治通鑑.樑紀十四》仲密選用御史,多其親戚鄉黨,高澄奏令改選。

《北史.高慎傳》文襄聞其美,挑之,不從,衣盡破裂。李以告慎,慎由是積憾。

綜合史料來看,高慎是因爲懼怕以及羞辱而反叛的,當初他有拉幫結派之嫌,結果被高澄發現,更改了高慎的任命,加之高慎之前的妻子是崔暹的妹妹,高慎估計是休了崔暹的妹妹而導致和崔暹產生怨恨,不巧的是崔暹是高澄的人,所以高澄就出現了打壓高慎的意思,因此高慎內心懼怕。

這一切在高澄(諡號文襄帝)有意欺負了高慎的妻子李氏後爆發了,高慎決定投奔西魏。這也多少說明高氏父子在用人上面存在一定問題。

北豫州州治虎牢(今滎陽市汜水鎮),下轄廣武、成皋、滎陽等地,這基本上就是當初楚漢爭霸時對峙的主要區域了,可以說北豫州是東魏遏制西魏又關中經洛陽東進的必經之路,守住北豫州就可以阻止西魏進取中原,此地乃是東魏在東線的要地,可是爲何要交給高慎呢?

個人認爲應該有三點,一個是高慎有足夠的才能,才能被派去統領重鎮,第二,高澄當時爲人比較輕浮,他只是調戲了李氏,在他平時的行爲中,這種行爲可能算是比較輕的,不認爲冒犯了高慎,再者高澄也不在乎冒犯高慎,第三,高歡認爲自己有能力掌控住高慎,畢竟高慎屬於外放官員,家人是留在後方的,後來高慎的家人想要西逃是被捉住的,由此可見,高慎這個人造反的時候是沒顧忌自己家人的死活啊,至於李氏遭到調戲,高慎不是因爲關心李氏,主要還是因爲忌憚於高氏父子對自己的態度,所以才決定反叛的。

總的來說,高氏父子認爲自己手裏的牌足以讓高慎安分,或者說高慎不會那麼激進的反叛,加上高慎有一定的才能,纔會讓高慎去治理北豫州的,可是沒想到,高慎是一個什麼都不管不顧的主,當然,高慎的反叛,主要原因還是他和高氏父子之間難以彌合的裂隙,妻子李氏被調戲,只是所有積怨爆發的導火索。

《周書.文帝紀》九年春,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舉州來附,太祖帥師迎之,令開府李遠爲前軍。至洛陽,遣開府於謹攻柏谷塢,拔之。

什麼是邙山之戰?這場戰役是如何引發的? 第2張

宇文泰在聽說高慎來降後,必然是大喜過望了,可以說東魏西魏之間的戰爭,前幾次大規模戰役,比如小關之戰、沙苑之戰,宇文泰取得了勝利,但這些都只是讓西魏有了立足關中的實力,東魏仍然具備主動進公的能力,而高慎直接送來北豫州,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了,給了西魏東進蠶食中原的前進基地,宇文泰果斷出兵,而高歡也是無論如何不會讓宇文泰佔到這個便宜的,所以雙方再一次爆發了大規模軍事衝突。

相對來說戰局對於宇文泰是有利的,本質上是東魏內部發生叛亂,西魏趁機去佔便宜的,所以說高歡就有快速結束戰爭,平定戰亂的內在需求,如果他不能快速平定高慎之亂,那麼東魏其他有野心的人也會有樣學樣,到那時局勢也就不好控制了,這一因素,讓宇文泰處於戰事初期的優勢地位。

《周書.文帝紀》三月,齊神武至河北。太祖還軍瀍上以引之。齊神武果度河,據邙山爲陣,不進者數日。

西魏的部隊背靠洛陽佈陣,而高歡率部只能渡過黃河迎戰,其實就當時的局勢而言,誰先渡河誰就處於一定的劣勢,因爲你自己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後路被斷的陷阱,有黃河在,一旦局勢不利,東魏軍撤退時容易陷入絕地,而且宇文泰率部提前佈陣,是以逸待勞,參考之前宇文泰對高歡所取得的勝績,不排除宇文泰有想通過此戰,殲滅東魏的主力軍,之後趁機東進攻略中原的意思,所以他沒有采取半渡而擊,趁東魏主力尚未全部渡河的時候襲擊其先鋒部隊。

根據歷史的記載,高歡在偃師附近的邙山列陣,第一階段的戰事,東魏是取勝的。

《資治通鑑.樑紀十四》東魏彭樂以數千騎爲右甄,衝魏軍之北垂,所向奔潰,遂馳入魏營......諸將乘勝擊魏,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歡使彭樂追泰,泰窘。

東魏大將彭樂所部爲軍陣的右翼,其首先攻入了西魏的大營,東魏大軍趁機大舉攻伐,宇文泰險些被彭越所獲,斬獲西魏士卒3萬餘人。

什麼是邙山之戰?這場戰役是如何引發的? 第3張

個人覺得這段記載可能有些誇張了,東魏取勝不假,但是在之後的戰爭中,西魏仍然保有反擊的能力,如果第一階段就損失了3萬人,那麼宇文泰就沒有在洛陽區域繼續和高歡死磕的底氣了,而是要快速回撤關中,據險而守。

再者當時彭樂號稱是幾乎差點斬殺宇文泰,在戰場上追擊的過程中,宇文泰還有功夫和彭樂談未來,“ 今日無我,明日豈有汝邪!何不急還營,收汝金寶”,意思大概就是告誡彭樂兔死狗烹,之後彭樂就聽了,放過了宇文泰,回營後還差點被高歡殺了,我個人不是他相信這段記載。

《周書.文帝紀》趙貴等五將軍居左,戰不利。齊神武軍複合,太祖又不利,夜乃引還。

也就是在偷襲高歡的計策成功後,西魏軍趁機對東魏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但是趙貴等人處於的左翼戰敗,加上高歡死裏逃生後開始重新掌控全局,東魏反而趁西魏兵敗開始發起反擊,可以看做是,奇襲策略很成功,但是主要的正面戰場,西魏並未佔到便宜,顯然東魏軍隊並沒有被西魏的偷襲行動打亂陣腳。

經歷此敗後,西魏軍遭遇重創,宇文泰只能率部逃回關中了,當時高歡是有一路西進攻入關中,滅了西魏,一統北方的,畢竟邙山之戰,東魏號稱大敗西魏,西魏損失督將四百餘人,軍士被俘斬六萬人。可以說隨宇文泰東出的軍隊,幾乎全滅,此戰之後,西魏的確出現了擴軍的現象,“ 於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宇文泰入關中後,就即可大規模募兵,也是能夠看出西魏經歷邙山之戰後的確損失很大。

而高歡沒能繼續西進,攻入關中,主要是因爲內外部因素決定的。

在邙山之戰後期,高歡追擊宇文泰的時候,後方發生了不利因素。

《周書.於謹傳》邙山之戰,大軍不利,謹率其麾下僞降,立於路左。齊神武軍乘勝逐北,不以爲虞。追騎過盡,謹乃自後擊之,敵人大駭。獨孤信又集兵士於後奮擊,齊神武軍遂亂,以此大軍得全。

什麼是邙山之戰?這場戰役是如何引發的? 第4張

西魏的於謹假意投降,在東魏追擊的時候,在後方追殺東魏軍,引起了大亂,同時於謹聯合獨孤信在東魏軍後方擊殺東魏部隊,可以說兩人最大程度上拖慢了東魏向西開進的速度,這也給了宇文泰逃回關中並調整部署防禦高歡的大軍。

《北齊書.封子繪傳》或諫不可窮兵極武者,高祖總命羣僚議其進止。子繪言曰......混一車書,正在今日,天與不取,反得其咎......高祖深然之。但以時既盛暑,方爲後圖,遂命班師。

《周書.達奚武傳》復戰邙山,時大軍不利,齊神武乘勝進至陝。武率兵御之,乃退。

東魏軍攻到陝州,也就是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函谷關和潼關都在陝州西面,也就是說到了這裏,高歡就要考慮是否繼續西進了,爲此特意召集衆人商議,當時封子繪就建議一定要打入關中,實現北方一統,這是難得的機會,西魏主力遭遇重創,這是天載難逢的機遇,高歡也認可了,但是最後以天太熱爲由,加上達奚武率兵抵禦了東魏西進的態勢,東魏劇撤軍了。

顯然天氣熱不是主要原因,天氣再熱和一統北方相比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實際上,高歡選擇撤軍,最主要的不是天氣熱,也不是達奚武的抵禦,而是東魏軍內部將領厭戰了,不想接着打了,不然是可以試着打一下的,只要東魏軍攻入關中腹地,宇文泰基本上就難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總的來說,邙山之戰,導火索比較奇葩,因爲一次流氓事件,導致東魏重鎮官員高慎帶着北豫州投降西魏,讓兩個死敵再一次爆發大規模衝突,宇文泰在戰局之處擁有優勢,但是接連戰敗,即便實現了偷襲計劃,但是東魏軍整體戰力要強於當時的西魏軍,最終西魏遭遇大敗,宇文泰進取中原的夢想破滅,而高歡也因爲各種原因失去了一舉攻入關中,實現北方一統的機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