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明朝,百姓都不願意吃皇帝的御膳?

在明朝,百姓都不願意吃皇帝的御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帝,是古代社會權利金字塔的頂層人物,爲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尊崇,皇帝的衣食住行都要顯示出超羣絕倫的富貴範兒和大氣高檔。古代皇帝住的是金碧輝煌的宮殿,穿的是描龍繡鳳的龍袍,後宮之中充溢各地進貢的奇珍異寶,出門視察則是駟馬高車,千乘萬騎,端的是氣度不凡。

不過,最能體現皇家奢華風範的,莫過於皇帝每天的日常飲食。俗話說“食色性也”,作爲人的一生兩大根本欲求之一,皇帝們肯定不會讓自己的嘴巴受委屈。各個朝代都在宮中設立專門服務皇帝一家的飲食機構,選調高手名廚,精選全國各地的上等食材,以期能讓皇帝們盡享口福。

明朝皇帝的飲食服務單位,由三個衙門共同組成:外廷的光祿寺,內廷的尚膳監、尚食局。三個衙門各有側重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皇帝與皇族成員的飲食服務功能。光祿寺主要負責皇帝日常食材、原料、調料的採買購置,相關賬目彙總記錄,以及祭祀太廟、重大宴會的策劃與實施,外國使臣的款待等等。而尚膳監則負責皇帝御膳飲食的具體烹飪,而尚食局則負責進呈御膳,並伺候皇帝進餐,及時上菜撤菜等。

按說,三個衙門如此興師動衆服務皇帝,做出來的御膳總該能令人滿意了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保存至今的明朝皇帝的御膳菜單中即可看出端倪。

明代史料《南京光祿寺志》中,記載了洪武十七年夏天,明太祖朱元璋的早餐與午餐菜單。早餐共12道,包括三飯一茶,七菜一湯。三飯一茶是:筭子面、香米飯、豆湯,飲料是泡茶。七菜一湯包括:羊肉炒、煎爛拖齏鵝、豬肉炒黃菜、素熇插清汁、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爐坢肉,一湯是攛雞軟脫湯。七菜一湯中肉類佔了六種。午餐更爲豐盛,總數20道,包括三飯一茶,十四菜二湯,肉類食材佔了十三道,雞鴨魚肉豬羊鵝,一應俱全。

在明朝,百姓都不願意吃皇帝的御膳?

朱元璋“欽定”的這種御膳風格,在明朝皇帝之中一脈相承,一直傳承到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崇禎在位期間國事艱難,爲了厲行節約,崇禎率先垂範,減少肉類食材,加大素菜比例。誰知道崇禎口是心非。素菜端上來後,崇禎又嫌滋味寡淡,不怎麼動筷子。《崇禎宮詞》記載,尚膳監的人着了急,於是想了個主意:把素菜塞到鵝肚子裏,再加上滋味濃厚的調料把鵝蒸熟,把菜拿出來重新烹炒,這才博得崇禎滿意。

明朝宦官劉若愚的《酌中志》裏,也記錄了很多明朝皇帝的菜單,也都是以經過油類調料烹製的大魚大肉爲主。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御膳有一大特點,喜歡用煎炒烹炸等濃油厚味的方式烹製而成的肉類食材。

在明朝,百姓都不願意吃皇帝的御膳? 第2張

明朝皇帝做夢也沒想到,他們這種飲食習慣,卻被明朝百姓嗤之以鼻。隨着明朝經濟的發展,飲食清淡的觀念已經普遍在民間流行,素菜和較爲清淡的烹飪方式得到民間一致認可。無論從身體健康的角度,還是從享受美食的角度,明朝百姓都對皇帝御膳濃油大肉的特點不予認同。

明代很多史書都證實了這一點。《稗說》記載,民間士人評價御膳時說,“大率薰、炙、爐、燒、烹、炒,濃厚過多。”《清暑筆談》評價說:“氣味辛濃,已失本然之味”。明朝人謝肇淛所說最具代表性:“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爲勝耳”。簡直是掩飾不住的滿滿的鄙夷不屑。

雖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飲食口味,但是明朝皇帝這種飲食特點,從現代營養學角度來看也不怎麼健康,確實不足取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